王影亮
(賓縣糖坊鎮水產站 黑龍江 賓縣 150403)
無公害健康水產品養殖的主要技術要求
王影亮
(賓縣糖坊鎮水產站 黑龍江 賓縣 150403)
賓縣糖坊鎮勝利村是賓縣的水產養殖大村,全村有養魚水面一千多畝,其養殖品種和產量都是居全縣各村首位。勝利村有一個文平養魚合作社在2016年被農業部批準為部級健康養殖示范場。隨著社會物質的極大豐富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關心日常生活消費食品的質量。目前,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農藥品種和使用量的增加,抗生素等防病藥物的濫用,水產養殖飼料添加劑的無序添加等,使市場供應的水產品出現了令人擔憂的現象:即肉質沒有以前那么鮮美、重金屬積累、農藥和抗生素等殘留使水產品不時出現一些怪味。消費者不斷提出疑惑,對水產品質量的要求呼聲越來越高,對綠色無公害產品要求越來越凸顯,必須認識到提供無公害食品的緊迫性,改變生產技術,以符合產品標準。
苗種是水產養殖業的基礎,選對一個好的養殖種類可以提高養魚效益,相反一個差的品種會給生產帶來較大的損失。品種是指種質基因良好的、沒有退化的、抗病力強的、生長快速的、飼料利用率高的、肉質良好的、有一定遺傳穩定性的種類,并且應該是由原種繁殖的子一代——良種,使養殖的品種健康且病害少,可減少用藥,提高苗種的質量。
首先要狠抓無病害苗種的生產。在集約化養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養殖品種的病害也越來越多,尤其是病毒性疾病。故現在常規苗種的培育中,提倡“健康育苗”、“無病毒或無菌育苗”,即在整個育苗過程中嚴格控制水體中細菌病毒和其它有害生物的數量,使降到最低的程度,有利于下一步的成魚養殖。再就是優良種質,它是大規模養殖生產的第一步基礎。目前主要的做法是定期引進原產地或天然的種質,改善因養殖時間長而造成的養殖生長特性下降或個體變小的變異。今后將從應用良種和人工選育種方面邁進,嚴格控制盲目引種。無論從省外省內引種都必須進行嚴格的檢疫,搞清楚該區系原有的病害和本身該品種的帶菌及發生的病害情況,引進后將對本地的病原區系產生的影響及對本地主要經濟養殖品種發生嚴重的危害,必須搞清引進該品種對生態平衡和種質資源的影響才能引種。
養殖水環境隨著工業農業的極大發展造成的污染越來越嚴重,這是世界性的環境問題,包括水體的直接污染、陸地的污染和大氣的污染,但最終都將污染水體環境。而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其本身的生物污染也日益嚴重。環境條件惡化,必將造成養殖品種病害的增加,又促使養殖者用藥的增加,使得重金屬和農藥積累越來越高,也使抗生素的殘留增加,從而影響了產品的質量。改善養殖水體環境的主要措施有:
1.場址和水源的選擇
新建漁場必須考慮到場址的選擇,新挖的池塘更應考慮此問題。新開挖塘一定要選在水源充足,水質清新,水源未受或少污染的地方。要了解周圍全年的工業污染、農藥污染的情況,必要時進行水質檢測。
2.底質的改良
養魚池塘每年除清除過多的淤泥外,最好在冬季讓其閑置,通過冰凍和日曬殺死大量的有害病原體及其孢子、芽孢、休眠卵等,減少來年發病的病原。底質龜裂后可使空氣與土壤充分接觸,使底質中的有機質充分氧化,將有機物礦化成無機鹽,可成為來年池塘中餌料生物的營養源。
3.清塘消毒
可在年底干塘時或來年放養之前清塘,主要目的是清除池塘中的野雜魚蝦和病原體,提高養殖成活率和減少養殖過程中的發病率。清塘藥物最好是使用新出窯的生石灰。使用生石灰能夠減少藥物污染,同時還能起到疏松底質和對酸堿度緩沖作用。
4.水質處理
(1)化學處理法:是對那些高集約化程度養殖池,避免在養殖中暴發大規模病害,要設水處理池,對引用的水源進行預先的消毒及殺病原體處理,保證加入到池中的水不帶病原體,減少病害的發生和提高成活率。
(2)生物處理法:主要應用和控制有益微生物群落的生長。當有益微生物大量繁殖時致病菌和有害菌的生長就會受到抑制,從而減少病害的發生;另外有益菌能在有氧的環境條件下分解有機物質,減少養殖過程中的自身污染問題。方法是在養殖池中定時添加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細菌、活力菌等。
(3)物理處理法:主要是通過機械等對養殖的水進行曝氣增氧。
在選擇標準化高密度養殖的生產模式時,為了確保健康養殖,在購買飼料環節上必須把好質量關。首先對養殖品種的營養需求必須搞清楚,確實根據養殖品種及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來確定相應的飼料配方,配方要科學合理。二是對生產飼料的原料要嚴格把關,變質的、污染的和不符合要求的原料應拒絕使用。三是成品飼料應在規定的時間內使用,要單一庫房儲藏,決不可與燃油、魚(農)藥等其他物品同室。不能有過期或變質后還在繼續使用的現象。四是對一些需在投餌時添加的物質(如內服藥類),產品的說明中應給予明確指出:添加的數量、種類、比例、要求,不能隨意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