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佰利
(黑龍江省澇洲魚種場 黑龍江 肇東 151107)
臺灣泥鰍池塘養殖技術
秦佰利
(黑龍江省澇洲魚種場 黑龍江 肇東 151107)
泥鰍屬鯉形目、鯉亞目、鰍科、泥鰍屬。泥鰍廣泛分布于亞洲沿岸的中國、日本、朝鮮、俄羅斯及印度等地。在我國除青藏高原外,全國各地河川、溝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庫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長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極廣,群體數量大,是一種小型淡水經濟魚類。泥鰍肉質細嫩,清香鮮美,營養價值高,含蛋白質18.43%,脂肪2.69%。泥鰍還具有食療價值,味甘性平,暖中益氣,滋補壯陽,消渴利尿,主治皮膚瘙癢、水腫、黃疸、痔瘡下墜等。因此,近年來泥鰍不斷受到市場追捧,銷路好,售價高,還是出口的水產品之一。臺灣泥鰍,又稱“臺灣鰻鰍”或“臺灣龍鰍”,是普通泥鰍的改良品種,具有個體大、生長速度快、產量高、不鉆泥、雌雄個體大小基本無差異、抗逆性強、餌料系數低等特點。在養殖模式上,主要以池塘養殖為主。
一般能養殖常規魚類的池塘都能養臺灣泥鰍。池塘面積以5~15畝為宜,池深2米以上即可。池塘注排水方便,水質無污染。池底平坦,淤泥厚度不宜超過20厘米。
(1)清塘消毒
魚種放養前10天,用生石灰、漂白粉或其它藥物徹底清塘消毒,殺滅病原體和敵害生物。但堿性池塘不宜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可用漂白粉或其它藥物清塘消毒。
(2)注水施肥
清塘消毒后,池塘注水50~60厘米深。魚種放養前一周,新池塘畝施腐熟發酵的糞肥300公斤,同時施生物漁肥3~4kg/畝。老池塘不用施糞肥,只施生物漁肥,施肥量與新池塘相同。
(3)防鳥線(網)
附近水鳥多的池塘一般需要設防鳥線。在相對應的兩邊池埂上各打一排木樁,木樁間距2米,根據池埂長度確定打樁的數量,樁高50厘米,入土15厘米。每排木樁頂部各固定一條與池埂等長的粗繩,再在池埂兩邊相對應的粗繩上,每隔30~50厘米拴一根橫跨池塘的細線繩或0.2毫米的膠絲線,拴牢、繃直,在池塘上形成一排排平行線。除防鳥線外,還可在池塘上方設置覆蓋全池的防鳥網(網目30厘米),用木樁固定。
(4)棧橋及投料框
用木板、木樁或其它材料搭建一個伸入池內的棧橋作為投料臺,便于投喂飼料。如果投喂膨化浮性飼料,還應在棧橋前面設置投料框,投料框用木方加工而成,方形或長方形,面積10~20平方米,用竹竿固定在水面上。將浮性膨化飼料放入投料框內,可防止飼料被風吹散,吹到岸邊而擱淺,不能被魚吃到,造成浪費。
目前,臺灣泥鰍苗種來源廣泛,除南方省份向北方地區供應苗種外,近兩年北方本地苗種繁育規模也比較大。一般5月下旬至6月中旬放養魚種,放養的鰍種主要有兩種規格,一種是放養當年繁育的規格3~4厘米的臺灣泥鰍夏花魚種(俗稱寸苗),當年可養到20~50克;另一種是放養前一年培育的大規格的魚種,規格8~10克,當年可養到70~100克。通常放養鰍種規格越大,養殖成活率越高。
(1)飼料選擇
投喂人工配合飼料,可選擇硬顆粒飼料或膨化浮性飼料。浮性膨化飼料養殖臺灣泥鰍的效果好,消化利用率高,飼料系數低(1.5左右),對水質影響小。另外,浮性膨化飼料在水中穩定時間長,便于觀察魚的攝食情況和掌握投飼量。
(2)投飼
魚種放養初期,由于施肥的原因,浮游動物量較大,臺灣泥鰍攝食量較小,可少量投飼,主要投喂顆粒飼料的破碎料(粗蛋白含量38%)),馴化其到投料臺附近或投料框內吃食的習慣。正常投喂時,可投喂粗蛋白含量36%的人工配合飼料20天,之后投喂粗蛋白含量34%的人工配合飼料。投喂前,配合飼料用水浸濕3~5分鐘,再投喂。每天投喂3~4次。臺灣泥鰍早晚兩次吃食量大,一般每次投喂以40分鐘吃完為宜,當看到大量魚竄出水面排氣時,應停止投飼。喂到八成飽即可,不宜過多投喂飼料,否則臺灣泥鰍過飽易脹氣死亡。參考日投飼率:6~8月為3%~5%,9月為2%~1%。具體每天的投飼量,還要根據魚吃食情況靈活掌握。
一般畝產1000公斤以下不需要配備增氧機。隨著水溫的上升,逐漸加深池水,一般7~10天加入一次新水,至7月份水深達到1.5m左右,以后保持該水深。發現水質惡化,及時換水。每隔15天潑灑一次生石灰水,每畝水面生石灰的用量為20~25公斤。但堿性池塘不建議用生石灰調節水質,可定期潑灑微生物制劑改良水質。
(1)防逃
池塘進排水口要用80目的篩絹網兜罩上,并固定好。既可防止其它魚類魚苗進入魚池,又可防止泥鰍外逃。
(2)魚病防治
飼養期間注意檢查魚體情況,發現魚病,及時治療。臺灣泥鰍發病較少,一般爛鰓、爛尾比較常見,用氯制劑防治即可,用量與常規魚類相同。
(3)防害
臺灣泥鰍的敵害主要是鳥類、青蛙等。鄰近濕地保護區的池塘鳥類比較多,注意維護防鳥線(防鳥網),及時驅趕鳥類,捕捉到的鳥要及時處置、放歸自然。放苗初期還要注意防青蛙,青蛙吃臺灣泥鰍苗,特別是附近有稻田的池塘更要預防。少量青蛙,可人工捕捉。大量青蛙,則需在池埂上建圍墻,防止青蛙跳入池內。圍墻材料多使用塑料薄膜(塑料大棚淘汰的塑料薄膜即可),建設方法與河蟹池塘防逃墻相同。塑料薄膜下端埋入泥土中15厘米,出土部分高50厘米。將塑料薄膜拉直與地面垂直,緊貼塑料薄膜的外側,每隔50厘米插一個木棍或竹竿作樁,用細鐵絲將塑料薄膜固定于木樁的頂端。
根據氣溫、生長規格及市場銷售價格情況確定捕撈時間。一般八月下旬即可開始捕撈上市,捕撈時間最好不晚于9月下旬。10月份開始,水溫進一步下降,臺灣泥鰍開始鉆泥,很難捕撈。捕撈時,先用普通拉網捕撈,捕撈兩次,即可捕撈大部分。然后用地籠捕撈,最后干池捕捉,基本可以捕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