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華 馬國紅 宋理平
(山東省淡水漁業研究院 山東 濟南 250013)
烏鱧常見疾病的防治技術
張延華 馬國紅 宋理平
(山東省淡水漁業研究院 山東 濟南 250013)
對烏鱧常見疾病水霉病、小瓜蟲病、車輪蟲病、粘孢子蟲病、出血性敗血癥、腐皮病、腹水病等進行了綜述,以期為烏鱧的病害研究提供參考。
烏鱧;病害;癥狀;防治
烏鱧,又稱黑魚、生魚、烏魚等,其肉質細嫩,含肉率高,是一種淡水名貴經濟魚類,因其生長速度較快、養殖周期短、經濟效益顯著等優點而深受廣大養殖戶的青睞。然而近幾年隨著烏鱧養殖的大力發展,各種病害也逐漸增多,已經成為制約烏鱧養殖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就養殖生產過程中常見的幾種疾病癥狀及防治技術進行分析,以期為烏鱧的病害防治提供參考。
該病由水霉菌或綿霉菌感染傷口引起。
主要癥狀:患病魚魚體明顯消瘦,攝食能力下降或不吃食。發病初期僅體表局部呈一些黑白色,癥狀不太明顯。隨著病原體的蔓延,體表逐漸出現點狀血斑,病灶部位黑色素退去,出現比較明顯的灰白色區域。魚體全身也失去光澤,常滯留在水邊,離群獨游。霉菌絲侵入主體內后,擴展蔓延,向外生長成綿毛狀菌絲,好像白色的綿毛。帶水檢查最容易看出,魚體的表面有白毛,呈破絮狀。病魚體表粘液很多,游動較遲緩,最后瘦弱而死。
防治方法:避免魚體受傷,捕撈、運輸后用2%-5%食鹽水浸泡魚體5-10分鐘,可以預防此類病的發生;治療時,的全池潑灑亞甲基藍,潑灑濃度0.3-0.5mg/L,連用3天。
該病流行于春秋季,病原為多子小瓜蟲,寄生于皮膚、鰭條、鰓等部位。
主要癥狀:病魚體表和鰓上布滿了白色點狀的胞囊和蟲體,肉眼可見,所以又稱白點病。魚體發黑消瘦,感染嚴重時,病魚的頭部、鰭條、身上等處都有許多小白點狀的胞囊,而且伴隨有大量粘液,好像有一層薄膜,表皮糜爛、脫落。大多數病魚表現出焦躁不安,集群在水面上下翻滾,或者竄出水面,或者在池邊、池底磨擦,攝食量也減少,最后呼吸困難而死。
防治方法:養殖池塘用生石灰徹底消毒,殺死蟲體、胞囊。目前還沒有很理想的治療方法,可在疾病發現初期采用下列方法進行治療,有一定的效果:條件允許的話,立即將水溫調到28-32℃;用0.3-0.5mg/L的亞甲基藍全池潑灑,每3-4天1次,連續潑3天;福爾馬林15-25mg/L全池潑灑,隔天1次,連續潑3天;全池遍灑敵瓜蟲,用量為5mg/L水體;用2.5mg/L硫酸銅浸泡5-9h,換水,投喂飼料讓魚吃好,過12h后,用1:1的辣椒粉和生姜粉8mg/L混合溶液液汁全池潑灑,再經過10h,可以治療最為嚴重的小瓜蟲病。
車輪蟲病是一種對夏花魚種危害嚴重的病害。
主要癥狀:病魚粘液增多,體色發黑,不攝食,離群獨游,魚體全身或大部分呈現白色,游動遲緩,魚苗可呈“白頭白嘴”癥狀。有的魚在池水中打轉、翻滾,有的病魚急劇活動后慢慢上浮,游動逐漸變得緩慢,不久即死亡。鏡檢病魚的鰓絲和體表,從刮取物中可以見到大量的車輪蟲。
防治方法:每畝用125-150kg生石灰徹底清塘,殺死蟲卵和幼蟲;用苦楝樹葉30kg/畝煮水全池潑灑;用0.6-0.7mg/L的硫酸銅全池潑灑,連續潑3天,此種方法可有效殺滅魚體表和鰓上的車輪蟲。
病原體為粘孢子蟲。
主要癥狀:寄生的部位較為廣泛,表現癥狀各不相同。寄生于體表時,肉眼可見大小不等的胞囊,呈灰白色米粒狀,嚴重時呈出血、充血狀。粘孢子蟲大量寄生于膽囊時,可導致膽汁變色,膽囊腫大。寄生于腎臟時,腎臟被搗毀,直至死亡。寄生于鰓上時,影響魚的呼吸,破壞鰓組織的正常機能。寄生于腦神經系統或感覺系統時,整條魚在水面上打轉,時上時下,向一邊側游,致魚體失去平衡。取下胞囊鏡檢可見到大量的孢子。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殺滅淤泥中的孢子,以減少此病的發生;5-9月,每15天全池潑灑晶體敵百蟲(90%)0.5mg/L;100kg飼料拌晶體敵百蟲(90%)60g投喂,可治療寄生于腸道中的粘孢子蟲。
該病由嗜水氣單胞菌或溫和氣單胞菌等引起。
主要癥狀:患病魚反應遲鈍,不吃食,緩慢游于水面,體色發黑并伴有出血現象,鱗片松散易脫落,病魚鰭條基部、下頜至腹部發紅,有出血條紋。有的病魚還伴有肌肉充血和眼眶充血現象,嚴重時腹部腫脹,部開腹部,體腔內有血腹水、肝臟有明顯的淤血塊或出血點,腸道內無食,且充血發紅,脾臟色深為紫黑色,膽囊腫大呈深綠色。該病有急性變化,發現充血癥狀后3-4天會出現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預防為主,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徹底清除池底過多淤泥;增加換水次數,保持水質清新;定期用生石灰、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等全池潑灑消毒,每15天一次,幾種消毒藥交替使用。
該病由點狀產氣單胞菌引起。
主要癥狀:初期患病魚體表某些部位出現紅色的出血點,出血處鱗片脫落,露出皮膚;隨著病情發展,患病部位皮膚潰爛,露出肌肉。通過解剖可見肝臟部位有出血點,脾臟顏色變淺,其它內臟正常。該病常常與出血性敗血癥并發。這與烏鱧之間相互攻擊等有關,癥狀類似家魚的打印病、爛尾病等,發病部位不定,尤以頭頂部、背部為多,病灶紅腫、潰爛、潰瘍。
防治方法:該病用內服外用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投喂新鮮動物性餌料或營養全面的配合飼料;經常換水,加注新水,勤排污,保持水質清新;定期消毒預防,可先用二氧化氯(0.5mg/L)或甲醛(20-30ml/L)全池潑灑,再用五倍子(0.1-0.2mg/L)在食場周圍掛袋。或用土霉素(2g/kg)拌料投喂,連續投喂5-6天。
該病的病原體為費氏枸櫞酸桿菌,此菌為條件性致病菌,通常是由淤泥過多或水質不良引起病原菌大量滋生,病原菌從魚的受傷皮膚部位和腸道侵入,感染發病。
主要癥狀:發病魚眼球突出,豎鱗,皮下積水,腹部膨大,腹腔積液,肛門紅腫,腸壁充血發炎。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二氧化氯(0.4mg/L)全池潑灑,連續潑灑3天, 3天后進行第二個療程,方法和劑量相同;每天用魚用復合維生素(1-2g/100kg)、恩諾沙星(2g/100kg)、加粘合劑拌料投喂兩次,連續投喂3-5天。
烏鱧是一種以野雜魚為主要餌料的肉食性魚類,在自然水域環境中,一般很少發病,對病害的抵抗力非常強,在人工養殖過程中只要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養殖技術,始終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防重于治、有病早治、對癥下藥”的原則,就能減少疾病的發生,提高養殖經濟效益。
(略)
山東省2017年度農業重大應用技術創新項目(淡水名優品種養殖關鍵技術創新集成與示范)。
張延華(1968-),女,山東蓬萊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水產動物營養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