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潔莉
(黑龍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8)
水產養殖生產中如何合理使用抗寄生蟲藥物
田潔莉
(黑龍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8)
隨著集約化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由寄生蟲引起的魚類疾病頻繁暴發,對漁業生產造成了較大的危害。魚類寄生蟲病不僅影響魚類生長與繁殖,導致其消瘦、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差,而且也影響魚類品質。因此對魚類寄生蟲病不可忽視,應根據魚類寄生蟲病的嚴重程度和寄生蟲繁殖周期,定期進行殺滅防治。
從目前看,控制魚類寄生蟲疾病大多還是使用化學驅殺蟲劑。魚類抗寄生蟲藥主要分為抗原蟲藥(包括驅殺孢子蟲、纖毛蟲、吸管蟲等)、抗蠕蟲藥(包括驅殺單殖吸蟲、復殖吸蟲、絳蟲等)和驅殺寄生甲殼動物藥(包括驅殺橈足類等)。在水產養殖生產中,應針對不同的病原體選擇不同的抗寄生蟲藥物,這不僅會起到快速治療魚病的目的,也有助于保護水產養殖環境。因此科學合理選擇抗寄生蟲藥物顯得尤其重要。
1.應注意選擇對魚類毒性小的藥物
使用魚用驅殺蟲劑易造成魚類中毒、藥物在水產品中殘留以及破壞養殖水環境等問題,并對公眾健康和水域環境造成潛在危害。因此,在水產養殖中尤其應注意選擇對魚類毒性小或安全濃度高、不污染環境或輕微污染后消除速度快、在水生動物體內無殘留或休藥期短的藥物。
2.應足量用藥和交替選用
為盡量避免寄生蟲產生抗藥性,應足量用藥和交替選用。對于某一種寄生蟲疾病如果有多種制劑可以選擇,應考慮環境因子對藥效的影響,選擇那些環境因素對藥效影響較小的藥物。
3.摒棄“治病先殺蟲”的誤區
水產養殖生產上有許多魚類疾病暴發時,都會伴隨著寄生蟲的感染,但寄生蟲的感染要達到一定的感染強度才會引發魚病,因此診斷時一定要分清疾病主次,選藥要有針對性,而不要不管引發魚類疾病的病原是什么,上來就用殺蟲劑進行治療。“有病先殺蟲”的做法是一種誤區。
1.注重早期預防
魚類寄生蟲病的防治應該注重早期的預防,包括清塘、苗種放養、切斷傳播途徑等各個環節。在發病季節,可根據該水域寄生蟲疾病既往史以及對魚體檢查后發現的征兆,提前預防用藥。也可通過殺滅中間宿主的辦法來預防寄生蟲疾病,如殺滅中間宿主錐實螺預防血居吸蟲病;或切斷寄生蟲生活史的某一階段,如殺滅小瓜蟲的幼蟲。
2.選用適宜的給藥方式
根據魚類的種類、個體大小、養殖模式、發病情況和藥物本身的特性,選擇適宜的給藥方式。魚用驅殺蟲劑主要有口服、遍灑、浸浴、掛袋等方法。口服法主要用于防治魚類絳蟲病、棘頭蟲病、毛細線蟲等體內感染疾病,適用于吃食性魚類。遍灑主要用于防治魚類中華鳋病、錨頭鳋病、三代蟲病、指環蟲病、車輪蟲病等體外感染疾病。浸浴適用于苗種投放、轉塘以及易換水的小水體養殖模式用藥,而掛袋較適合于大水面和網箱養殖模式用藥。
3.選擇合理的給藥劑量及給藥時間
內服驅殺蟲劑的劑量大小制訂主要依據血藥濃度、中毒劑量、殺滅寄生蟲的有效濃度等,給藥間隔時間主要參考半衰期、累積系數及有效濃度維持時間,在生產實際中要按漁藥說明書進行使用,切忌人為加大使用量。外用驅殺蟲劑的劑量大小主要依據殺滅寄生蟲的有效濃度、水生動物的安全濃度、環境安全性評價指標等,給藥次數主要依據疾病的類型及嚴重程度。由于藥物在池塘中受pH、溶解氧、水溫、硬度、鹽度、有機質和浮游生物等各種理化和生物因子的影響,因些,制訂合理給藥方案時,應根據實際情況考慮以上影響因子。
1.溫度對殺蟲藥物毒性的影響
殺蟲劑在水溫較低時魚類的毒性更大、所以春天用藥時,應適當減低劑量。如擬除蟲菊酯類蟲藥在水質清瘦、水溫低時(特別是20℃以下時)對鰱、鳙、鯽毒性大。
2.避免魚類中毒
使用硫酸銅等藥物后,會引起藻類大量死亡,水色變清。如果不及時增氧,死亡沉底的藻體會腐敗產生毒素,引起魚類中毒。因此,使用硫酸銅后必須開啟增氧機或采用其他增氧措施。另外,硫酸銅與硫酸亞鐵粉在魚苗塘應適當減少用量。.
3.準確計算用藥劑量,充分稀釋后均勻潑灑
外用驅蟲劑一般對魚類安全濃度范圍較窄,計算用藥量時一定要準確計量水體體積,水深超過2米的養殖水體,計算用藥劑量時,水深以2米計,外用驅殺蟲劑使用時應充分稀釋后全池均勻潑灑,嚴禁稀釋倍數低或局部潑灑使用。
4.注意施藥人員安全
外用驅蟲劑一般毒性較強,對施藥人員應進行必要的安全用藥知識培訓,使他們懂得如何正確藥物,掌握安全用藥知識和具備自我防護技能。
5.用藥后要注意觀察,并適當采取增氧措施
殺蟲劑對水生動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因此,在藥物使用后的4小時內,要注意觀察池塘內各種生物和水生動物的反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魚類躥跳、小個體雜魚死亡等,如發現有藥物中毒的現象,要盡早采取措施。因用藥后,魚類往往處于應激狀態,為緩解藥物毒性,可開增氧機或采取加注新水等增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