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巧燕(先尼科化工(泰興)有限公司, 江蘇 泰州 225400)
化工產品質量檢測影響因素分析以及應對策略
潘巧燕(先尼科化工(泰興)有限公司, 江蘇 泰州 225400)
化工產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最簡單的就是我們的經常使用的塑料袋,它是由聚乙烯合成的一種化工產品,使用起來很是方便。然而化工產品不僅在生產的過程當中會造成對環境、人體的危害,廢棄的化工產品也會對環境和人體造成危害,尤其是那些產品質量不達標的化工產品,為此,增強對化工產品質量的檢測力度,確保產品質量對當今社會有重大意義。
化工產品;質量檢測;影響因素
伴隨著我國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各種廉價的化工產品已經深深的融入了我們生活當中的一點一滴,大到石油的分餾,小到塑料產品的使用,它們對我們的影響已經無法用言語進行描述,所以化工產品的質量問題已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化工產品在生產的過程當中難免會出現紕漏,生產出一些質量不達標的產品,各個化工企業的老板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將質量不合格的產品投放到市場上,所以加強對化工產品質量檢測的力度,尋找影響化工產品質量的因素,改善市場上的化工產品的質量以及成為我們這個時代對化工類產品最為關心的問題。
1.1 化工產品對我們的影響
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化工產品已經深深的融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我們的生活有巨大的影響。化工產品包括各種化工材料、化工能源、化工醫藥等產品,我們平常所使用的各種塑料用品就屬于化工產品,藥物也屬于化工產品,簡單來說,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化工產品,我國對化工產品的依賴程度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1.2 我國對化工產品的質量檢測現狀
我國現在對化工產品的使用情況仍是非常普遍的,呈供不應求的狀態,化工類產業在我國仍具有極強的發展潛力,所以為了使化工類產業提高經濟效益,我國的質量檢測力度仍然不強。化工產品的質量與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環境的好壞息息相關,不能為了眼前一時的效益而不重視人們的身體健康,所以必須要加強對質量檢測的管理力度。然而我國的質量檢測系統沒有一個完善的標準對我國的各項化工產品進行合理的檢測,造成各種化工產品的質量參差不齊,使大量不合格的產品進入了我國的市場。
1.3 影響我國化工產品質量的因素
影響我國化工產品質量的因素有許多,大致可包括以下幾點。①我國生產化工產品的各種原材料不合格,致使在生產當中的使化工產品材料的比例失調,最終使化工產品的質量不達標。②各個化工企業在生產化工產品的時候對化工產品的監督力度不強,導致生產的化工產品不合格。③生產工藝不夠先進,在生產的過程當中,不僅造成了大量的原材料的浪費,還會使生產的產品質量不合格。
2.1 加強對我國化工產品質量檢測的力度
以前我國各個安監部門在對化工產品進行質量檢測的時候,沒有一個嚴格的標準來對產品進行優劣的劃分,導致各種不合格的化工產品流入市場,使我們的生活當中充滿了來自化工產品的威脅。所以我們要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化工產品質量檢測系統,加強對化工產品質量的檢測力度,提高流入市場和人們生活當中的化工產品的質量。
2.2 提高化工產品質量檢測人員的素質
我國的化工產品質量檢測人員的素質確實有待提高,大部分的質檢人員對不合格的化工產品呈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作為我國化工產品的質量的最后一道保障,這樣的態度對我國的化工產品的質量有著巨大的影響。建議對我國的質檢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提高其責任意識,讓他們知道這樣的行為會對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環境造成極壞的影響;建立一個完善的制度來對我國的質檢人員進行監督,讓他們對工作能夠盡職盡責。
2.3 提高化工產品的質量
化工產品之所以會有質量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其生產過程當中有著很多不規范的地方,其使用的工藝也不夠先進;使用的原材料質量不達標;對各個生產的環節的重視程度不夠高等。所以改善我國化工產品質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直接提高我國化工產品的質量,這樣能夠從根本上杜絕化工產品質量存在的問題。在選用原材料的時候,嚴格把關,不要使用質量不好的原材料;虛心向他人學習,引進新技術,提高化工產品的質量;加強對生產環節的管理,減少生產過程當中存在的紕漏和錯誤。
化工產品在我國應用十分廣泛,醫藥領域、材料模型、化工能源等許多領域都能看見化工產品的身影。化工類產業是一把雙刃劍,其在方便我們生活的同時也可能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所以我們對化工產品的質量一定要嚴格把關,不讓劣質的化工產品流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要加強對我國化工產品質量的檢測力度,提高化工產品的質量,進而推動科學發展,確保人們的身體健康。
[1]施曉晶.提升化工產品質量檢測水平的措施研究[J].科技展望,2016,(29):49.
[2]汪文杰.質量監督檢驗中化工產品抽樣的過程控制研究[J].化工管理,2015,(30):40.
[3]徐慶蓉.淺談化工企業質量檢驗中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化工管理,2015,(26):54+56.
[4]吳艷艷.淺談化工原料質量檢驗檢測[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1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