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德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青木 本報記者 趙覺珵 ●盧戈

滴滴與優步的“網約車大戰”硝煙還未散盡,中國共享交通市場的新戰場已經出現——共享單車。不到一年時間,紅、黃、藍等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遍布大街小巷,短短的“最后一公里”已成為初創企業競爭最激烈的領域之一。
大量資本催化行業競爭
共享單車平臺ofo1日宣布完成4.5億美元融資,這一數字也創造了該行業單輪最高融資紀錄,ofo成為行業內累計融資額最高、估值最高的企業。在向《環球時報》記者發來的信息中,ofo高層表示,將利用本輪融資進一步擴大車輛覆蓋,計劃到2017年年底覆蓋中國200個城市。
ofo的最大競爭對手摩拜單車也毫不相讓。繼1月初宣布獲得總額2.15億美元的D輪融資后,摩拜上月20日又宣布獲得新融資。摩拜表示,僅今年至今該公司已累計獲融資超過3億美元,公司估值空間已超過10億美元。
彭博社稱,自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共享單車業界融資快速攀升,截至今年1月初,各平臺累計獲得的融資額達到7億美元。大量的資本進入讓該行業的內部競爭變得空前激烈。其中,摩拜和ofo獲得總融資額的近80%,同時也占據了行業市場份額的大半,成為市場寡頭。此外,還有超過20家中小公司也在運營相關業務,業界格局仍在分化重組過程中。
艾瑞咨詢公司分析師史睿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共享單車行業還沒有進入到發展平穩期,未來一些小品牌也許會被行業龍頭吃掉,但也說不好洗牌之后是否會有黑馬殺出來,競爭趨勢現在還難以判斷。
“砸錢”搶占市場份額
共享單車市場的“高溫”讓人不由聯想起當年滴滴、快的、優步等打車平臺為競爭中國打車市場而展開混戰的景象,同樣的“補貼大戰”也已經重演。
今年春節期間,ofo宣布其全國各城市單車全都免費騎行,此后又推出“小黃車免費騎”活動,摩拜則在2月份推出了“0元出行”活動,展開針鋒相對的營銷戰。路透社稱,摩拜和ofo將大量所獲融資消耗在對用戶的充值優惠上,同時還在不遺余力地擴大單車投放量和覆蓋范圍。“其競爭慘烈程度可能會超過業界人士預想”。
關于中國共享單車市場前景,美國石英財經網稱,中國人的騎行習慣和互聯網熱讓該領域的投資前景仍被看好,而且市場特別是中小城市尚存在業務布局空間。但從目前的運營方式看,該行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穩定盈利模式遠未形成,寡頭企業之間以瓜分市場份額為目的的“補貼大戰”顯然難以持續,勢必造成兩敗俱傷,而融資額不夠雄厚的中小企業只能“等待死亡”。
史睿表示,當初網約車“價格戰”打得火熱,是因為價格對于打車人群來說是最大“痛點”,但是現在市場上的共享單車收費都很便宜,普遍在半小時5角至1元間。共享單車公司補貼的目的在于獲得用戶,搶占市場份額,提升用戶使用率,這些對于共享單車未來橫向的商業模式擴張、運營或者資本的進入來說十分重要。
中國共享單車世界領先
繼微信與淘寶之后,共享單車正成為最受外媒贊譽的“中國特色”“互聯網+”現象之一。共享單車在歐美的歷史超過10年,但中國共享單車的顛覆之處在于:不用樁,隨便停。
據《環球時報》駐德國記者了解,在德國首都柏林,目前有近20家企業提供3000多輛共享單車,其中德國鐵路集團的“呼叫一輛自行車”項目擁有1600多輛共享單車,都是需要定點借還的。不過,柏林目前也開始有一批初創企業提供“無樁”單車。
作為單車大國,英國的共享單車起步很早。盡管也有手機App可用,但它的作用只是列出當前定位附近的租車點及可租用的單車數量,并提前進行預約。雖然英國的共享單車已具備了一定的物聯網屬性,但是它仍然沒有脫離停車樁而存在。▲
環球時報2017-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