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在江湖
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里,子女與爸爸共處的時間極度缺乏已成為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這也是親子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到熱播劇《小爸爸》《兩個爸爸》越來越受到熱捧的原因之一,仿佛一夜間,都刮起了“爸爸風”。而前段時間,一組名為《爸爸說》的網絡實景漫畫更是火遍全國。漫畫中,這個被網友譽稱“機智牛爸”的父親與兒子間的對話,妙趣橫生,溫暖如春,迅速在朋友圈轉發。看來,育兒只靠母親的傳統模式已大大打破,爸爸在育兒中的角色重要性越來越凸現。
成長,爸爸的參與是關鍵
出生于1982年的劉宏亮,從小在吉林省延吉市長大,是個標準的東北爺們兒。他自幼喜歡畫畫,初中畢業后就去了延吉一家動漫公司。畫了幾年漫畫后,劉宏亮又從事過很多行業,繪畫、動畫、外企、廣告、商場、互聯網公司,直到如今自媒體性質的微信公眾平臺,一直與畫畫有關。
在20多歲的黃金年紀,很多男人還在糾結于明天約會的對象,而劉宏亮卻已當了爸爸。妻子剛懷孕那會兒,劉宏亮不過是個20出頭的小伙子,面對即將“升級”的事實,他有害怕也有期待。看著妻子遭受孕吐、便秘、水腫的不適,他雖心有不忍,但也只能干著急。
孩子出生后,妻子天天給寶寶哺乳、換尿布、洗澡,忙得團團轉,而劉宏亮在一旁卻不知道該怎么幫忙。直到孩子一歲時,對著他咿呀學語,突然蹦出來“爸爸”兩個字,他才忽然有了感觸,覺得自己多了一份榮譽感。從那時起,他會盡量幫妻子做飯或是照看一下寶寶,讓妻子去吃飯、休息。
有過煩躁有過不知所措,但是在錯誤中不斷積累經驗的他,慢慢地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父親的責任。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開始了父子約定:一起打電動,一起看書,一起看球,一起玩手機……這時他才明白,有爸爸參與的成長才是育兒的關鍵。
放學路上的那些成長故事
兒子上小學時,他與妻子約定,自己來負責接送孩子。于是每天上下學的那段時間是他們爺倆交流的集中時間,孩子有疑問,他就啟動溝通模式,零距離解答。在他看來,爸爸與孩子缺少對話,并不是因為溝通能力的問題,而是要擁有很多共同的時間和共同的生活經歷。
每天下午5點,劉宏亮準時出現在校門口,等待兒子放學。父子倆一路上邊聊邊走,整個延吉街邊演繹著這對父子溫馨交流的一幕,而父親回答的“十萬個為什么”也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
什么是自尊、自愛?什么叫內在美?什么是價值?面對孩子每天掛在嘴邊的“十萬個為什么”,你該怎么回答?很多家長可能置之不理,或是說“長大以后就知道了”,可是機智牛爸卻把宏觀的問題微觀化,讓那些溫暖而有力量的語句聲聲入耳,伴隨孩子成長。
2015年,孩子上3年級了,已經有了初步的價值觀。那段時間,兒子經常跟父親說起某個同學又買什么鞋了、某個同學又換手機了。通過與孩子的聊天,劉宏亮知道許多學生開始了攀比,雖然兒子還沒提出過分的要求,但并不代表他沒有想法。
一次在送兒子上學的路上,劉宏亮看到幾個孩子一身名牌,身穿耐克限量球衣,腳蹬阿迪達斯球鞋。再看兒子,眼巴巴地望著,那滋味真叫一個酸吶。于是他主動對兒子說起了“內在美”的問題,“比如一件用水晶和寶石鑲嵌的碗,你覺得漂亮嗎?”“漂亮。”“如果碗里面裝滿了大便,還會覺得它漂亮嗎?”孩子答到:“很惡心!”“對,不管外表裝飾得多么華麗,里面如果裝滿了骯臟的東西,它也永遠和美沾不上邊。但如果是一個簡陋的木碗,里面裝滿了金銀珠寶,它一樣是非常美麗的!人的美也是一樣,不要刻意去修飾外表的華麗,而忽視自身的內涵。要不斷地用知識、人格、自信這些美好的事物去填充,這就是內在美。”一次推心置腹的談話就能讓兒子對攀比風氣有正確的認識,劉宏亮覺得時間花在這上面比干什么都值。
面對孩子的提問,劉宏亮也有被問住的時候,可他卻總是給孩子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延邊的馬路有很多路口,每當遇到紅燈時,即使沒有車過來,旁邊的人也都走了,劉宏亮還是會拉著兒子在路邊等待。兒子對此很不解,劉宏亮不愿給孩子錯誤的導向,于是說:“可能是別人太忙。”兒子問:“我們也趕著上學,為什么還要等綠燈?”“堅持對的行為不被錯誤的引誘,這就是自尊……”在劉宏亮看來,一定要告訴孩子為什么去做,給他一個理由。他懂了,可能會做得比大人還要好。
2016年,兒子讀小學四年級時,劉宏亮的工作開始忙了起來,與孩子溝通的時間也越來越少,經常是加班到深夜,回到家的時候,孩子已經睡了。看著他稚嫩的臉龐,作為父親的他心中滿是愧疚,該如何彌補他、如何陪伴他呢?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這對父子的溝通變得奇妙起來。那時候,劉宏亮正在忙碌地籌備一個平臺的繪畫資料,兒子湊過來,眼神里滿是好奇,粘在爸爸身邊問東問西。這一問正好啟發了劉宏亮,他索性把兒子的提問加到繪畫里,給兒子說故事講道理,兒子懵懵懂懂,卻非常喜歡這些畫。而這些畫,就是后來火爆朋友圈的《爸爸說》。
我們一起成長的歲月
有了這種“爸道”式的溝通,《爸爸說》產生了《禮貌》《自尊》《自信》《價值》等11篇主題漫畫。這些情景式的對話不僅讓孩子聽進去了,也感動了全國的讀者。
2016年3月底,《爸爸說》在微信朋友圈熱傳后,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學習里面的內容,期待牛爸再出經典。而劉宏亮則淡定地表示:“我很高興我們的故事得到社會的關注,我只是做了一個父親應該做的事我不想做天下父親的代言人,因為每個父親在孩子的教育中都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
獨創的教育方式得到了肯定,一家人的干勁更足了。妻子也放開手來,鼓勵老公多和兒子溝通,多參與兒子的學習、游戲及話題討論,并讓他每年單獨帶兒子短途旅行幾次。兒子的領導力、創新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都在鍛煉中飛速提高。
就拿買玩具這事來說,很多孩子見到喜歡的玩具就走不動了,任憑你說破嘴皮他也不為所動,結果家里擺滿了各種玩具。可在劉宏亮家,對一件玩具是否買的判定在于孩子的興趣能不能持久。“我家孩子想要什么東西的時候,一般都會征求我的意見,然后我們分析這個東西究竟有沒有用?比如我倆會先從外觀上研究這個東西帶回家要怎么玩?然后去分析玩具的做工、材料和設計之類的。剛開始孩子也不明白,我就用家里的玩具給他舉例子。時間長了,孩子也就會識別了。”
對于許多父母都十分看重的成績,劉宏亮也從不強求。相比于分數,他更希望兒子掌握學習的方法,養成獨立求解的能力。一次,語文課上提到河水流向的問題,兒子很是不解:為什么是“水向低處流”呢?劉宏亮也不急于解答,而是幫他一起尋找答案。他帶著兒子找到一條小河,觀察河水的流動過程,讓兒子從中自己找到了答案。
在劉宏亮看來,與孩子溝通最重要的是“眼光”。孩子的所看、所聽、判斷、思考和表達,是無法與大人等量齊觀的。所以,作為父母,首先應該把孩子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然后再開始對話。比起對話本身,“怎么進行對話”才是更重要的。《爸爸說》正是告訴大家與孩子對話時“質比量更重要”“方法比內容更重要”。
在采訪結束時,劉宏亮坦言道:“現在的家庭里,爸爸們都太忙了,平時忙工作,回到家又忙著玩手機,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教育孩子、照顧孩子的重擔幾乎都壓在媽媽身上。孩子的童年轉瞬即逝,等你回過頭來再想彌補或許就來不及了。所以趁著還有機會,多陪陪孩子,好爸爸需要用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