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即將收官的《法醫秦明》播放量突破10億大關,堪稱“2016現象級網劇”。而劇中那個屢破奇案的主角原型,正是原著小說《第十一根手指》的作者——安徽省公安廳法醫秦明。
這位80后法醫不僅能用手中的解剖刀揪出真正的兇手,替人雪冤,更在業余寫出了《尸語者》、《無聲的證詞》等熱門懸疑罪案小說,成為吸粉300多萬的網絡大V!生活中被人稱作“呆萌段子手”的他,有著怎樣的人生故事?
解剖臺上驚現老同學
35歲的秦明出生在安徽銅陵市,父親是一名痕跡檢驗專家,母親是醫院的護士長。填高考志愿前,父親想讓他子承父業當警察,母親則動員他當醫生。糾結之余,秦明選擇了法醫專業,“算是誰都不得罪,兩全其美!”
2000年夏天,剛過完19歲生日的秦明第一次站在解剖室里,面對一具新鮮的尸體。當時,他還是安徽皖南醫學院法醫學系的大一學生,經父親介紹,來到銅陵公安局刑警隊的法醫部門實習。
這天,秦明的上司接到電話:市內發生一起群毆案件,一名18歲的少年中刀身亡,涉案的3名嫌犯已歸案。
抵達現場后,秦明看著老法醫圣兵拿出勘查箱,在現場取血樣。接著,他們又受110指揮中心指派,趕赴殯儀館對尸體進行解剖檢驗。雖然知道自己早晚要參加尸檢,然而事到臨頭,秦明還是有點緊張,并感到疑惑:“既然3名犯罪嫌疑人均已落網,案件就水落石出了,為什么還要去解剖呢?”圣兵告訴他,只要是刑事案件,都要進行尸體解剖檢驗,這是保證案件準確和完善證據鎖鏈的重要一步。
時值炎夏,秦明一走進解剖室,卻感到后背直冒涼氣。解剖臺上放著一只白花花的尸袋,在不見陽光的暗室內顯得尤為陰森可怖。當尸袋里的臉慢慢露出來,秦明驚呆了,盡管數年未見,但那副眉眼和臉龐他很熟悉,死者竟是自己的小學同桌!
師傅圣兵看出秦明的異樣,便問他:“你怎么了?”得知情況,師傅問秦明要不要先回去。秦明當時全身都僵住了,卻還是搖搖頭,留下了。當時他有一個堅定的念頭:“如果連這一關都挺不過去,我還當什么法醫!”
經驗豐富的老法醫圣兵,從尸體上破譯出了有力線索。警方很快就通過一把卷刃刀,找到了致死大力的兇手。這也是案件定罪量刑的關鍵證據。
當時法醫還是較冷門的專業,無論在學校餐廳還是在外面吃飯,聽說秦明的專業后,外系的校友不愿意和他同桌吃飯。自從有了這次實戰經歷,郁積在秦明心底的“職業自卑感”才一掃而光。他第一次親眼見證了法醫在破案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2005年,秦明以醫學和法學雙學士學位畢業后,成為安徽省公安廳物證鑒定中心的一名法醫。與此同時,他與同校師妹“小鈴鐺”的戀情也瓜熟蒂落,兩人結婚生子,生活溫馨美滿。
秦明的妻子在實習1年后,因心理上無法承受巨大壓力,后來轉行當了一名康復醫生。正式入職后,秦明也經常遇到同事或同學轉行的情況,對此他表示理解:“畢竟這一行太苦了,尸臭太難聞,一場解剖下來,初入行者會吐得不成形。年輕人很少能堅持下來。但法醫工作總要有人去做啊!”
辣手佛心的“尸語者”
到省廳工作不久,秦明就隨同事去一個“蠟化”尸體的現場勘察。這是秦明第一次見到蠟化的尸體。尸體放置到解剖臺后,同事要求他去戴兩層手套,但秦明以“兩層手套沒手感,縫線打結感覺不到線頭”為由拒絕了。哪知尸檢完畢后,戴了兩層手套的同事們都沒事,只有秦明無論用什么清潔工具清洗手指,都無法去除尸體留下的氣味。到了晚飯時間,大家端著飯碗吃飯時,秦明只能坐在一旁,藏起自己的手,饑腸轆轆。那種惡臭氣味一直持續了幾天時間,后來秦明買了幾斤香菜天天搓手,才總算消解掉。
尤其到了盛夏,尸體更容易腐爛發臭,滋生細菌。當別的公務人員坐在空調間里工作時,秦明和同事們卻經常要在烈日炙烤下現場解剖尸體,甚至要跋山涉水到外地開展工作。
雖然干法醫很苦很累,也有被人誤解的時候,但秦明從未后悔過自己的職業選擇。他認為,無論誰犯下罪惡,想要撇干凈是不可能的,因為尸體永遠不會說謊。而法醫,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能聽得懂尸體語言的人!
2010年12月,在安徽六安一個小山村,一家母子3人死亡,當地警方認定是母親殺了兩個孩子后自殺,死者家屬卻不認同。秦明和同事冒著大雪,繞了兩個多小時盤山彎道趕到鎮上,再坐半小時汽車到一個斷橋處,然后再爬山40分鐘,終于到達那個小山村。
當地是土葬區,沒有殯儀館,更別提解剖室了。氣溫-15℃,秦明和同事們在河邊找了塊石板當解剖臺,蹲著進行尸檢。幾個小時后,尸檢完成了,秦明的雙腿已經毫無知覺,臉和手也凍麻木了,是旁邊的人把他架起來的。見一位同事鼻涕耷拉下來凍成了冰柱,秦明一伸手給他掰了下來。
但令秦明和同事欣慰的是,正因為這天他們從死者身上提取到了兇手的DNA數據,后來刑警們才得以鎖定目標,將逃犯繩之于法!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因民事糾紛引發的故意傷害致人輕傷的案件,可以經過調解處理。隨著賠償金額的不斷攀升,詐傷的案例也越來越多,法醫就肩負起答疑解惑、傷情鑒定、查究冤情的工作。
法醫在做這些推斷的時候都十分謹慎,是需要完整的證據來支撐的。秦明說。因鑒定結果涉及雙方利益,誹謗法醫、誤解法醫的事時有發生。
2011年,法醫科的同事參與處置一起傷情鑒定的復核案件,鑒定結果出來后,一位女性當事人因為結果對自己不利,便在網上搜索法醫科成員的信息。很快,她查到了秦明的名字,巧的是,打傷她的那個40多歲的女人也姓秦。
于是,從未見過秦明的她展開了豐富聯想。第二天,某論壇上便多了篇“公安廳法醫科秦明上躥下跳,為堂妹開脫罪行”的帖子,寫得聲淚俱下。很多網民不論是非真假,看了就先把秦明痛罵一頓。“躺槍”的秦明很委屈,他一個還不滿30歲的人,怎么就變成了一個40多歲女性的“堂兄”了呢!從此,秦明在科室里多了一個“堂兄”的外號。
在寫小說之前,秦明先是寫博客,想通過記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讓人們逐漸了解法醫群體。“人們都覺得法醫神秘,其實我們都是普通人。現實中的我,有點為體重擔憂,看到領導會繞著走,也偶爾會因3000元的工資發點牢騷。”秦明曾在微博中真實地寫道。
“網紅作家”把生活過成段子
更多時候,秦明會在微博上賣萌和調侃。曾有網友開玩笑似的向他求證:“拿頭撞墻可以每小時消耗150卡路里?”他回復說:“輕則消耗150ml甘露醇注射液(可用于治療腦水腫),重則消耗150元火化費。”因為工作本身有著太多壓抑的內容,生活中的秦明風趣幽默,簡直像個段子手。
秦明的正義和幽默,吸引了不少微博粉絲,這也是他創作小說的動力之一。2012年除夕夜,他開始在博客上寫小說,內容基本以自己在工作中的案例為原型,虛擬時間、地點和人物。
后來秦明走紅網絡,也不是因為他的法醫身份,而是他在業余時間寫出的《尸語者》、《無聲的證詞》、《第十一根手指》等熱門懸疑罪案小說。從法醫先鋒到網絡作家,秦明用他獨特的“現場感”敘事,為讀者講述著法醫是如何通過現場勘查、尸體檢驗來進行現場分析、現場重建、犯罪分子刻畫,從而破獲重大疑難案件的。
因秦明的小說寫得真實生動,絲絲入扣的懸疑情節也很吸引人,隨著閱讀量的增加,他的粉絲越來越多,他在網上的知名度也一路攀高。數月后,天涯論壇“蓮蓬鬼話”版主慕名聯系秦明,請他去天涯更新小說,并被推薦在天涯主頁面,小說點擊量曾一度達到每日10萬,這就成了第一部小說《尸語者》的雛形。
很快,有出版商看中了秦明的創作。2012年9月,他的第一部小說《尸語者》順利出版,首印1萬冊竟在3周內售罄。后來《尸語者》又接連加印幾次,總銷量超過10萬冊。
2013年5月,秦明的第二部作品《無聲的證詞》出版,并創造了兩個月銷售5萬冊的好成績。后來他又出版了第三部小說《第11根手指》。
“法醫秦明”系列,讓秦明成了國內最暢銷的懸疑小說作者。其小說的特別之處在于,不僅是為滿足讀者的好奇心,而是試圖普及一些法醫學知識,諸如尸斑是怎么形成的,鈍挫傷的刀口是什么樣的,如何利用尸塊找到死者的身份信息等等。作者就像一位導師,告訴讀者在日常生活之外,還有另一種真實。眼睛看到的不一定真實,只有用手術刀才能解讀死者最后的語言。
秦明發現,寫小說不僅能讓更多人了解法醫工作,還可以促進自己去總結、反思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兩者形成了良性循環,他自然也樂在其中。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秦明的父親如今也成了兒子的“粉絲”,他會因為買不到秦明的新書而感嘆,也會在兒子的簽售會上端著相機左拍右拍。
自從秦明的小說《第十一根手指》被搜虎視頻拍成網絡連續劇《法醫秦明》,并于2016年10月13日上線后,每周四晚上8點,秦明的父母和妻兒都會圍坐在家中電腦前準時收看。秦明卻時常會傷感,因為網劇《法醫秦明》中那些犧牲的警察和法醫,大多原型都是他的戰友。比如秦明的一位女同事,在礦上檢查案發現場時,被突然爆炸的炸藥庫炸死……
“萬劫不復有鬼手,太平人間存佛心”是對法醫秦明最好的注解。盡管這幾年寫書帶給他的收益遠遠超過工作,一本書就抵得上好幾年的工資,但秦明并沒有辭職當專業作家的打算。
有外地的司法鑒定所高薪來挖秦明,都被他謝絕了。“如果當法醫不搞命案,就沒有意思了。還是因為熱愛吧,破案過程中的抽絲剝繭,沉冤得雪后的成就感,讓我感覺比賺再多錢都滿足!”
如今的秦明,擁有345萬微博粉絲,大家親切地稱呼這位80后為“老秦”,還為他制作了呆萌人偶,并向他表白:“以后的路,‘芹菜們陪你一起走。”
他則經常在粉絲群里發紅包,“誘導”別人說他比劇中的秦明(張若昀飾)帥;還會在微博上用法醫知識,教別人辨別雞的新鮮度……采訪結束時,自嘲為“大眾臉”的秦明又向筆者強調,可別把那個“眾”字寫掉了!
文/王玉琴;責編/鄧琳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