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春美

【摘要】目的 觀察抗心磷脂抗體陽性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臨床特點。方法 選擇2014年8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檢測結果,將其分為觀察組(抗心磷脂抗體陽性患者)與對照組(陰性患者),各26例。兩組患者分別接受血糖、收縮壓、纖維蛋白原和全血低切黏度檢驗,比較四項檢驗結果。結果 抗心磷脂抗體陽性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血糖和血壓水平更低,纖維蛋白原和全血低切黏度水平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高纖維蛋白原和全血低切黏度水平,使得腦血管對血糖、血壓異常更加敏感,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發病風險更高
【關鍵詞】抗心磷脂體抗體陽性;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臨床特點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0.0.01
為了觀察抗心磷脂抗體陽性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臨床特點,選擇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8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經過數字減影血管造影、頭顱CT、MRI彌散加權像確診為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納入標準:①初發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1];②新鮮腦梗死或數字減影血管造影、MRI確認血管狹窄[2]。就診時和病后6周分別進行血漿抗心磷脂抗體檢驗,根據兩組檢驗結果,將抗心磷脂抗體陽性患者(兩次檢驗結果均為陽性)劃入觀察組,陰性患者劃入對照組,各26例。其中觀察組男14例,女12例;年齡58~76歲,平均年齡(67.5±8.3)歲。對照組男15例,女11例;年齡59~74歲,平均年齡(67.2±8.6)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常規采集臨床資料,包括病史、吸煙飲酒史、流產史,入院后和入院治療6周后分別抽取空腹靜脈血,酶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查抗心磷脂抗體,常規測量血壓、血糖。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血糖、收縮壓、纖維蛋白原和全血低切黏度四項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抗心磷脂抗體陽性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血糖和血壓水平更低,纖維蛋白原和全血低切黏度水平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抗磷脂抗體有抗心磷脂抗體和狼瘡促凝因子兩種,近些年在對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血清中持續發現抗心磷脂抗體,推測抗心磷脂抗體陽性會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臨床特點帶來一定的影響,研究抗心磷脂體抗體陽性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臨床特點,對提高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預后,降低復發率有著重要意義。有研究顯示,抗心磷脂抗體陽性腦血管疾病發病年齡更小,而常見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更少,和青年人腦卒中有著密切的聯系,抗心磷脂抗體陽性相關腦梗死可發病于任何年齡,以青年人為主,青年人腦梗死,抗心磷脂抗體陽性率明顯比老年腦梗死高[3]。英國血液學會抗磷脂抗體綜合征診療指南明確指出,50歲以下腦卒中患者和無吸煙、高血壓、糖尿病史等高危因素的動脈栓塞患者應該接受抗心磷脂抗體檢測。病情方面,抗心磷脂抗體陽性腦血管疾病患者多發病灶更多見,可同時累及多個不同血管,不同血管供應區可能同時出現梗死灶,廣泛分布于丘腦、雙側腦干、小腦、基底核等不同血管供區,發病初期可迅速達到神經系統損害程度。抗心磷脂抗體陽性腦血管疾病治療中、治療后短期再發幾率也明顯高于常見原因腦梗死,尤其是急性期治療期間以及一次卒中治愈后近期再發,有國外研究資料顯示,抗心磷脂抗體陽性腦血管疾病短期再發幾率高達50%,隨著時間延長,復發幾率還在持續上升,造成的神經功能損害也更加嚴重,因此建議反復發作腦梗死患者行抗心磷脂抗體檢查。動態血管超聲監測還發現,抗心磷脂抗體陽性患者多存在不穩定多發性動脈內膜低回聲斑塊,推測可能是再發的高危因素,成為動脈-動脈栓塞的栓子來源。總之,抗心磷脂抗體陽性急性腦血管疾病治療過程中、治療后短期復發率高,通過抗凝、穩定斑塊治療一定程度降低復發風險,減少神經功能損傷。
綜上所述,較高的纖維蛋白原和全血低切黏度水平,使得抗心磷脂抗體陽性的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對血糖血壓水平異常的耐受程度更低,比陰性患者更容易發病。
參考文獻
[1] 李燕辰,李 玲,張淑敏,等.微栓子監測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1,33(2):188-189.
[2] 王子榮,丁建平,戚 樂,等.磁共振擴散成像技術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8):87-90.
[3] 陳 穎.磁共振擴散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價值研究[J].哈爾濱醫藥,2012,32(5):338-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