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霞
【摘要】目的 探討24 h動態血壓監測在老年及老年前期高血壓診治中的臨床意義。方法 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7月我院老年高血壓及老年前期高血壓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老年組與老年前期組,各30例。對所有患者進行24 h動態血壓監測,統計對比兩組患者的不同時期血壓及血壓負荷狀況。
結果 老年組患者24 hSBP、24 hSBPL、24 hDBPL與老年前期組患者相比明顯較高(P<0.05)。老年組患者24 hDBP與老年前期組患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24 h動態血壓監測在老年及老年前期高血壓診治中運用效果顯著,可有效了解患者血壓及血壓負荷狀況,輔助患者的疾病診治。
【關鍵詞】24 h動態血壓監測;老年;老年前期;高血壓;診治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0.0.02
高血壓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患者常呈現出高血壓狀況,而患者高血壓狀況直接顯示了患者的病情。加強對患者的血壓監測,及時根據患者實際血壓狀況給予患者針對性降壓治療,是當前臨床研究的重點。24 h動態血壓監測是當前臨床進行血壓監測的常用方式,此次研究中探討24 h動態血壓監測在老年及老年前期高血壓診治中的意義,以期為臨床診治高血壓提供參考。以下進行具體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7月我院老年高血壓及老年前期高血壓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高血壓診斷均參照WHO的向觀眾診斷標準:均在同日或連續3次檢測結果顯示血壓均≥140/90 mmHg;排除存在其他嚴重并發癥患者;均排除嚴重內科疾病;所有患者均能自主表達意愿;均自愿配合研究。老年組患者男女比為17:13;年齡60~82歲,平均年齡(69.5±5.9)歲;高血壓分型:
Ⅰ期8例,Ⅱ期3例,Ⅲ期19例;老年前期組患者男女比為18:12;年齡45~59歲,平均年齡(53.5±5.4)歲;高血壓分型:Ⅰ期9例,Ⅱ期2例,Ⅲ期1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進行24 h動態血壓監測,所有患者動態血壓監測均使用suntech medical動態血壓儀對患者進行監測,30 min/次,對患者心率、血壓、平均動脈壓等均進行監測,在22:00~6:00間(夜間),將自動監測記錄設置為
15~20 min/次進行監測,在6:00~22:00間(白晝)將自動監測記錄設置為30 min/次進行監測,監測期間患者不改變生活方式及日常活動狀況。監測時將血壓儀袖帶在患者非優勢手臂上固定,并保持上肢處于靜止狀態,進行常規血壓監測。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24 h平均收縮壓(24 hSBP)、24 h平均舒張壓(24 hDBP)狀況;對比兩組患者24 h收縮壓負荷
(24 hSBPL)、24 h舒張壓負荷(24 hDBPL)狀況,血壓負荷即監測時血壓≥140/90 mmHg次數百分比[1]。
1.4 統計學方法
上述患者的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老年組患者24 hSBP、24 hSBPL、24 hDBPL與老年前期組患者相比明顯較高,(P<0.05)。老年組患者24 hDBP與老年前期組患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高血壓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慢性疾病,多在老年人中發病,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在不良生活習慣、不良飲食習慣等因素的影響下,高血壓的發病率正在不斷升高,且逐漸向年輕化方向發展。高血壓患者血壓持續性升高將引起患者機體生命活動紊亂,導致多器官功能損傷及心腦血管疾病,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加強對患者的血壓控制是保證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礎[2]。此次研究中對老年高血壓及老年前期高血壓患者均進行24 h動態血壓監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組患者24 hSBP、24 hSBPL、24 hDBPL與老年前期組患者相比明顯較高,說明高血壓患者年齡增大后,血壓變化更明顯,且血壓變化中,收縮壓變化幅度較大。主要原因是,人體隨年齡增長,機體功能逐漸衰退,機體自我調節能力逐漸減弱,機體在受到外界相關因素影響下,調節能力較差,使得血壓極易出現升高狀況,引起患者血壓負荷明顯較高,進而引起患者血壓控制效果較差[3]。當前臨床診斷高血壓多采取診室血壓監測結果進行判定,其具有一定偶然性,且影響因素較多,極易出現漏診和誤診狀況。24 h動態血壓監測使用使用動態血壓監測儀器測定人體晝夜24 h內的血壓狀況。采取24 h動態血壓監測時,能反映人體血壓變化狀況,有效避免診室血壓監測的偶然性,提升高血壓的臨床診斷效果,促進患者進行早期治療;且24 h動態血壓監測能及時反應患者晝夜血壓變化規律,有效顯示患者各時間點血壓狀況,促進相關人員及時了解患者病情,并及時給予患者用藥指導,提升血壓控制的高效性[4]。
綜上,24 h動態血壓監測在老年及老年前期高血壓診治中運用效果顯著,且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及血壓負荷均高于老年前期,臨床可采取24 h動態血壓監測及時了解患者血壓及血壓負荷狀況,有效輔助高血壓的早期診斷及用藥指導過程。
參考文獻
[1] 姚 芳,許 飛.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在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2):122-123.
[2] 鄧毅斯.動態血壓監測在高血壓病診斷中的臨床效果研究[J].醫藥前沿,2013,3(12):28.
[3] 汪 靜.75例老年高血壓病人的動態血壓監測與降壓療效的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4):96.
[4] 劉春霞,董競琳.動態血壓監測在老年高血壓患者診治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保健營養,2013,2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