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華
【摘要】目的 研究針灸治療高脂血癥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第一、第二干休所的高脂血癥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實施辛伐他汀治療,觀察組采用針灸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血脂指標。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血脂指標較對照組更勝一籌(P<0.05)。結論 高脂血癥患者進行針灸治療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效果佳。
【關鍵詞】高脂血癥;針灸;效果
【中圖分類號】R24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0..01
高脂血癥患者由于血脂過高會引發多種心腦血管疾病,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近年來高脂血癥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臨床上一般使用降脂藥進行治療,為研究針灸治療高脂血癥的效果,我所將高脂血癥患者80例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以下是詳細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第一、第二干休所的高脂血癥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并確診為高脂血癥。
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78~90歲,平均年齡(85.36±4.37)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35±0.43)年。
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76~92歲,平均年齡(85.32±4.42)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38±0.47)年。
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在基線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辛伐他汀治療,口服辛伐他汀20 mg,1次/d,治療時間為12周。
觀察組患者進行針灸治療,針刺:取豐隆穴、足三里、內關、梁丘、三陰交、天樞穴和中脘等穴進行針灸,每次取3~4穴交替使用。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穴位,如痰濁內阻者加取陰陵泉和脾俞,進針方法為平補平瀉;肝腎陰虛者加刺太溪、太沖、肝俞、腎俞和照海,進針方法為補法;肝陽上亢者加刺百會、肝俞、曲池和風池,進針方法為瀉法。常規消毒以上穴位,選擇0.30 mm×25~75 mm毫針,使用指切法和補瀉法進針,留針時間為20 min,
1次/d,1個療程為10 d,間隔7 d進行第2個療程,持續治療時間為3個月。灸法:將紅花、硫磺、決明子和公丁香等藥物制成灸條,每個穴位灸15 min,1次/d,時間為35 d。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高脂血癥患者的血脂指標(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治療后,觀察組總膽固醇為(5.37±0.82)mmol/L,甘油三酯為(1.83±0.73)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為(1.56±0.4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為(3.46±0.62)mmol/L。
對照組總膽固醇為(5.94±0.91)mmol/L,甘油三酯為(2.25±0.76)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為(1.34±0.4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為(4.67±0.54)mmol/L。
觀察組高脂血癥患者的血脂指標均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
3 討 論
高脂血癥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冠心病等疾病,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臨床上治療高脂血癥的藥物以他汀類和樹脂類為主,能夠有效的調節血脂,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改善。
辛伐他汀能夠有效的控制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起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辛伐他汀在臨床上常用來控制高脂血癥患者的血脂水平。
中醫認為高脂血癥屬于“痰濁”等范疇[1],是由勞逸失常、飲食不調、靜而少動等導致多個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的[2]。脾胃受損導致血瘀絡阻,中醫認為治療此病應以化瘀活血、補脾益胃[3]為主,起到化痰和恢復血運的效果。豐隆穴、足三里、內關、梁丘、三陰交、天樞穴和中脘分別與胃、肝、脾、腎等器官相通,針灸諸穴能補臟腑之不足,達到明顯的降脂效果。針刺通常選擇常用穴位治療高脂血癥,聯合灸法能夠起到溫經通絡和行氣活血等功效[4],不僅操作簡單,且患者能夠耐受,不良反應較少。
總而言之,針灸可有效調節高脂血癥患者的血脂水平,預防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可在各級醫療機構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孫 蕊.針灸治療高脂血癥并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機制探討[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8(3):126-128.
[2] 王凱悅,劉志誠,徐 斌.針灸治療單純性肥胖并發高脂血癥的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雜志,2015,42(12):2456-2458.
[3] 張 強.針灸治療高脂血癥患者的臨床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5,23(7):158-159.
[4] 翁瑜君.靳三針聯合溫針灸治療高脂血癥的療效[J].實用臨床醫學(江西),2013,14(7):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