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寧(西北大學,陜西 西安 710075)
采氣廠數字化作業區組織構架的探索與實踐
王永寧(西北大學,陜西 西安 710075)
隨著長慶氣田持續快速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采氣廠在安全生產等方面面臨的壓力與挑戰日益嚴峻。如何保障安全生產、優化人力資源和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是采氣廠生產管理急待解決的首要問題。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氣田生產運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手段,當前在信息化技術發展驅動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可視化已成為氣田生產運行管理的必然趨勢。
采氣;數字化;組織構架
1.1 管理模式
(1)傳統采氣作業區
傳統采氣作業區生產組織方式主要采用資料人工錄取、報表手工填寫、生產信息人工傳遞、人工切換流程等傳統方式,組織架構采用“兩室一班”(綜合管理室、生產技術室、綜合大班)—“集氣站”的傳統模式。
(2)采氣廠數字化作業區模式
通過對采氣廠各生產單元的各種數據的集成,依靠計算機和網絡虛擬化呈現,對以單井、集氣站、管線、道路等基本生產單元的全過程管理與控制,搭建起覆蓋“廠生產調度-作業區(監控中心)-集氣站-單井”一體化的數字化管理網絡,將傳統的人工巡檢、經驗管理的被動方式轉變為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操作、精確制動的主動方式。通過組織機構調整和業務流程再造,實行“應急維護站+無人值守站”生產組織模式。
1.2 傳統作業區的數字化改造
(1)網絡管理升級
建立了連接各生產區域的光纜鏈路,采取了一個核心多個匯聚層面的輻射型網絡結構,優化和完善網絡結構,分區域、分層次劃分不同子網,實現了辦公網絡的梯級管理,對通訊網絡管理模式進行升級。通過對單井、集氣站等生產單元數字化改造,實現了井站的自動控制和各項生產數據的動態智能采集,并可自動生成相關報表。
(2)安全告警系統升級
對井、站及管線安防措施建立起以三級告警、兩級聯鎖、趨勢追蹤告警為主要手段的安防管理新模式;集氣站大門增設門禁系統,開發遠程喊話功能;將視頻監控系統升級為以井-站-廠為基礎的全區域監控模式,監控范圍覆蓋全部生產區域與倒班點,實現監控、告警、抓拍為一體的立體監控體系。
1.3 組織機構與編制定員優化
對傳統作業區組織機構4個優化為3個。原綜合大班更名為維護班,把集氣站承擔的生產現場維護、維修職能整合到維護班,由維護班全面負責作業區生產和數字化維護、維修、整改和預防性維修等業務。建立以監控崗和當班技術員組成的作業區生產指揮“中樞神經”,主要負責作業區運行監控和資料錄取,生產指令的上傳、下達。
1.4 生產運行方式優化
傳統作業區生產運行流程是由集氣站發現問題,上報到值班技術員、技術組組長、副經理、經理,由經理下達指令后再一級一級下達到集氣站員工或綜合大班維修解決問題。數字化作業區生產運行流程是生產技術室運行監控崗全面監控集氣站的生產,發現問題后,直接由運行監控崗和當班技術員上報值班經理,值班經理下達指令,由運行監控崗和當班技術員直接指揮應急站駐站維護工或維護班派員完成生產指令。
2.1 安防等級提升,安全風險大幅降低
采取“生產數據實時監控、安全遠程控制、安防智能告警+人工遠程語音”方式,在氣田推廣無人值守站的數字化改造,提升了生產安防等級。井、管線由原有的人工巡檢排查故障轉變為遠程自動預警并自動實施相應控制手段,實現了井、管線的“第一時間發現安全隱患、第一時間處置隱患、第一時間解決隱患、第一時間實現安全風險可控”。
2.2 提高運行效率,降低員工勞動強度
生產運行方式優化,實現了管理的扁平化,簡化了中間環節,由傳統作業區的5個層級減少為3個,能快速地將生產指令傳遞至生產最前線,提高生產效率。對作業區維修業務進行了明確,解決了多年來由于維修職能重疊導致的相互推諉扯皮(集氣站與大班)、維修工作低效的問題。減少了應急維護站值守人數,有效解決了大齡員工與夜班工作的矛盾。
2.3 降低用工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作業區數字化改造后,實行“應急維護站+無人值守站”生產組織模式,撤銷集氣站編制定員66人、撤銷資料工2人,增加運行監控12人、維護班19人。崗位數從20個調整為17個,編制定員從95人調整為58人,節約用工成本約600多萬元。
2.4 穩定員工一線隊伍
數字化作業區管理模式的應用,帶來倒班倒休方式的優化,使“工作-休息”兩兼顧,既保障了生產任務的完成,又增加了員工休息時間,使員工能夠合理安排休息時間,有更多的時間顧及家庭,提高了生活質量,確保員工一線隊伍的穩定。
推行數字化是氣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確保安全生產的技術支撐。數字化作業區管理模式的實踐,使現場工業自動化控制結合實際,服務生產;信息應用高度集成,規范了業務流程;在安全生產管理模式上實現了人工巡查到視頻監控的遠程自動預警并自動實施相應控制手段的完全轉變,一個和諧、寬松的企業文化氛圍日漸形成。
[1]朱慶杰,畢巍,郭文敏.數字化排水采氣技術在氣田的應用[J].油氣田地面工程,2015,(12):83-84.
[2]郭娟,張建華,谷元東,馬曉文,唐曉梅.采氣作業區數字化生產模式下勞動組織優化[J].人力資源管理,2013,(06):186-187.
[3]姬偉華,賈婷婷,海顯蓮,周哲冬,莫燕菲.淺談第二采氣廠數字化生產系統建設[J].科技與企業,2013,(07):127-128.
[4]金濤,趙偉蘭,黃玉安.數字化條件下采氣廠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石油教育,2012,(0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