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炳林(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生命政治視野下的環境問題
——以霧霾為例
劉炳林(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生態環境涉及人的生存與發展,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自2013年起日趨嚴重的霧霾使空氣污染問題進入公眾關注的視野,而在有關霧霾的公共與科學的討論背后卻隱藏著另一套權力話語。本文力圖從生命政治理論出發對霧霾背后的權力博弈與政治規訓作出解讀。
生命政治;話語權;霧霾
霧霾是在大氣中漂浮的粉塵、PM2.5微粒以及氣溶膠等顆粒物組成的混合物,在相對濕度低于80%的狀態下,空氣中普遍渾濁所產生的天氣現象。今天,不再作為自然現象,轉而成為包含人居環境訴求、綠色環保發展理念等公共性議題被廣泛討論。
進入公眾視野后,諸如霧霾的形成因素、PM2.5的質疑與爭議等被反復討論,甚至上升到公共健康等層面。微博等為大眾提供了更多的討論平臺,甚至出現了以霧霾為主題的大量改寫與戲謔,諸如《舌尖上的霧霾》等。“以霧霾為代表的突發環境事件,提醒人們深入反思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環境正義、環境倫理和公民意識等一系列問題。”①而關于霧霾的討論無論是社會參與度,還是霧霾成因(測PH值等)分析來看,似乎是人盡可言且兼具科學性與公共性的議題。但看似人盡可言的背后,是有著發言可能性上的不平等;看似客觀且中立的原因分析的背后,有著科學解釋上的權力非均衡。而這恰好可以放到福柯的生命政治下來考量。在福柯看來就是:國家用一整套的制度對社會中個體的生命周期進行數字化的管理、規訓和控制,其關注點不再是決定個體如何“死”,而是如何“生”。②霧霾就是一個典型的從定義、宣傳到治理被極度政治化的建構,其最終的目的是實現對國家治理下的群體的區分,并將他們放置在霧霾話語的不同位置上。
霧霾產生的原因可以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氣候異常是霧霾形成的客觀條件。全球性氣候異常,冬季大氣空氣的氣壓較低,導致近地空氣流動性差,低空中的微小顆粒物聚集,最終漂浮在空氣中形成霧霾。人為因素是造成霧霾的最主要原因,其中圍繞PM2.5的討論最為集中。“PM2.5”是對空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體顆粒或液滴的總稱,其人為來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生物質等的燃燒過程。諸如冀豫一帶的農民秸稈焚燒以及工業發展帶來的污染物排放的增多是霧霾形成的直接原因,而機動車尾氣則是霧霾形成的重要推手,但霧霾的產生根源于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③
通過以上歸因分析可以清晰發現兩種聲音:直接參與者與間接參與者。某種程度上都是站在社會階層中的優勢地位,也即間接參與者,來表述何謂霧霾以及形成因素。其指向卻是工業生產的一線工人、焚燒秸稈的農民等,也即直接參與者。但無論講誰是主要排放者,事實上都把霧霾指向了一個向下的群體。以后者為代表的群體,其“經濟上和教育上的優勢,社會關系資本,以及健康和情感上的良好狀態能為他們提供更充分的保護,使他們免受意外事故和生活壓力的威脅,”④而以前者為代表的群體則被逼迫到紛亂的境地。
隨著人們對生命權益的重視,健康也開始成為一種財富,并以此爭取更多的資源。但何為健康,何種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是由權力上占優勢、社會階層居于上層的人來定義的。這是被重構、生成的知識體系,被爭奪和再定義的資源。圍繞霧霾展開論戰的兩類群體階層上的不平等可以放到階層話語中來考量,不同的階層代表不同的話語權限。在這套被重構的邏輯里,自認過著健康生活的群體事實上把自己偽裝成對環境有貢獻的人,比如住高檔綠化小區等。但這套話語是由其本身構建、控制和占有的,其在表述、引導過程中有意切開這種長線條的消費過程,遮蓋掉背后的高消耗、高排放,并把背后的代價與錯誤歸因到直接參與者身上,這種結局正是生命政治的集中體現。
霧霾實際已成為一套社會分類、社會區隔的政治工具,表面具有公共性和科學性的背后,隱藏了兩者之間權力的極度非均衡。把切開的兩部分再次重合起來反思,前者其實就是為后者服務的,表面上的施害者其實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前者是碳排放者,而碳排放產生的效益卻享受不到,是需求產生碳排放。最后,我們應在公共性和科學性背后看到其中的隱秘性,或者說是非公共性和非科學性,識別出當中的話語政治和權力政治,從而讓我們以一個更公開的、更平衡的討論,讓那些無法發聲的群體發聲。
引文注釋:
①杭春燕,李源,呂研:《霧靈漸漸消散,警鐘仍在鳴響——突發事件面前,公共服務如何應對》,新華日報,2013年12月10日。
②參見【法】福柯著,陳雪杰譯:《懲罰的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③周嶠:《霧霾天氣的成因》[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 (05):211-212.
④【美】阿瑟·克萊曼著,方筱麗譯:《道德的重量:在無常和危機前》,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導言,第8頁。
[1][美]阿瑟·克萊曼著,方筱麗譯:《道德的重量:在無常和危機前》[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
[2]周嶠:《霧霾天氣的成因》[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 (05):211-212.
[3]王曉璐:《新媒體語境下霧霾議題的建構過程研究》[D].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6.
[4]杭春燕,李源,呂研:《霧靈漸漸消散,警鐘仍在鳴響——突發事件面前,公共服務如何應對》[N],新華日報,2013-12-10 (A06).
[5]【法】福柯著,陳雪杰譯:《懲罰的社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劉炳林(1991-),男,河南睢縣人,中央民族大學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生,主要從事民族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