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華,文承志,符桂華,薛 建,黃維志
(桃源縣農業局,湖南 桃源 415700)
桃源縣主要耕地利用方式與種植區劃分析
李 華,文承志,符桂華,薛 建,黃維志
(桃源縣農業局,湖南 桃源 415700)
桃源縣在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實施過程中,完成了主要耕地利用方式的調查任務。現階段水田主要種植制度有油-稻-稻、稻-稻、油-稻、油-棉、稻-閑、瓜-稻、煙-稻等,旱土主要種植制度有油-棉、果園、茶園、麻、蔬菜、玉米、油-豆等。通過對桃源縣主要耕地利用方式及效益分析,按照農業生產條件、生產特征的類似性、發展生產方向及增產途徑的共同性,對桃源縣土地進行了農業區劃,有利于合理利用桃源縣土地資源,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耕地利用方式;效益;種植區劃;桃源
湖南省桃源縣2005年開始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獲得了全縣耕地的基礎數據[1]。多年來,桃源縣按“因地制宜,適當集中,合理搭配,用養結合”的原則,以主要耕地利用方式、土壤類型等為主要依據,對桃源縣耕地進行合理性農業種植區劃,從而取得了顯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對合理利用土地資源、農業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中總結了桃源縣主要耕地利用方式及效益,并將該縣土地劃分為7個主要農業區,旨在為合理利用桃源縣土地資源提供參考。
桃源縣自開展測土配方施肥項目以來,共采土樣11 000個,調查農戶15 000個,遍及全縣所有鄉鎮,現階段水田主要種植制度有油-稻-稻、稻-稻、油-稻、油-棉、稻-閑、瓜-稻、煙-稻等。水田以中稻或一晚最多,占調查比例的51.3%,稻-稻次之,占調查比例的40.7%,油-稻再次之,占總比例的7.2%,油-稻-稻最低,占0.7%。水田種植制度有多熟制向二熟制甚至一熟制轉移趨勢。旱土主要種植制度以油-棉、果園、茶園、麻、蔬菜、玉米、油-豆等,旱土種植作物主要有棉花、果樹、茶葉、蔬菜、苧麻、黃豆、玉米等,土地利用復種指數偏低,常年生作物面積較大。
1.1 水田利用方式及效益分析
1.1.1 油-稻-稻 桃源稻田傳統的三熟制。過去一段時期,在雙季稻收割后,種植大麥、小麥、蠶豆和油菜等冬季作物,因稻-稻-麥對地力的消耗大和蠶豆病害流行,上世紀80年代后期三熟制均改為油-稻-稻。一年三季,4月下旬至5月上旬,油菜收割后,早稻移栽;7月上中旬早稻收割后,晚稻移栽;10月上中旬晚稻收割后,油菜移栽。油菜一般單產為115.7 kg/667m2,早稻單產295.3 kg/667m2,晚稻單產362.1 kg/667m2。農業投入333.4元/667m2,油-稻-稻三熟制平均純收入849.8元/667m2。
1.1.2 肥-稻-稻、肥-稻 稻田冬種綠肥曾經是桃源最典型的種植模式,上世紀70年代冬種綠肥面積達到頂峰,發展到4.67萬hm2以上。后來提倡實行油-肥輪作,效果很好。油-稻、油-稻-稻種植模式快速發展,油菜面積不斷擴大,綠肥種植面積相應減少到2萬hm2左右。近年來,綠肥面積仍呈減少趨勢。
1.1.3 稻-稻 桃源種植雙季稻始于1952年。到1970年,全縣基本實現單季水稻改雙季水稻的變革。1972年,雙季稻兩熟制開始向三熟制發展,但仍然有相當部分稻田冬季閑置不耕種,分布區域比油-稻-稻廣。目前全縣播種面積4.1萬hm2,占水田面積60.6%。除西安、理公港、牛車河、夷望溪、楊溪橋等鄉鎮有少量分布外,其他鄉鎮均有種植。早稻單產平均302.5 kg/667m2,晚稻單產平均357.1 kg/667m2,農業投入265.2元/667m2,稻-稻二熟制平均凈收入691.2元/667m2。
1.1.4 油-稻 油菜-中稻兩熟制是桃源的傳統耕作制度,1958年以后,發展油菜-晚稻秧田-晚稻兩熟制,1978年后與油稻稻三熟制成為桃源水田主要耕作制度。一季油菜一季中稻區域主要分布在海拔300 m以上、活動積溫4 700℃以下、溫光水不足、勞動力不足的地方。油菜一般103.0 kg/667m2,中稻349.3 kg/667m2,生產成本192.3元/667m2,油-稻二熟制平均凈收益520.2元/667m2。
1.1.5 稻-閑 桃源水田自古就有中稻一熟制,上世紀50年代開始實行中稻-綠肥。60年代末,此類稻田幾乎全部種上雙季稻。70年代末,在溫度、光照、水源、勞力不足的地方或稻田潛育化嚴重的地方或水淹區,實行了退雙還單;近幾年,由于農業生產效益低下,外出務工人員增加,人口的老齡化,稻-閑呈增加態勢。一年一季,以中稻或一晚為主,一年有200多天不能利用或不加利用。中稻單產受氣候、地形部位等因素影響較大,高低差別大,平均為389.2 kg/667m2,農藥肥料成本79元/667m2,稻-閑一熟制平均凈收益433.2元/667m2。
1.1.6 煙-稻 近年來由于傳統農業生產效益低下,在政府引導、企業積極參與、農民自愿三原則下,農村出現了大量的改種改制,其中以煙-稻二熟制較為突出,煙葉收后種一季晚稻。其主要特色是操作簡單、見效快、效益高。煙-稻全縣播種面積667hm2,一季煙單產150 kg/667m2,產值2 000元/667m2;一季晚稻單產336 kg/667m2,產值873.6元/667m2,生產投入410.5元/667m2,煙-稻二熟制平均凈收益可達2 463.1元/667m2。
1.1.7 瓜-稻 近幾年,在科技示范戶帶動和市場引導下,農民自發改種改制,種植制度向多樣化發展,瓜-稻二熟制發展迅速。瓜-稻二熟制即種一季西瓜一季晚稻,一季早熟西瓜單產3 000 kg/667m2,產值1 800元/667m2,一季晚稻單產356.5 kg/667m2,產值926.9元/667m2,生產投入398.2元/667m2,瓜-稻二熟制平均純收入達2 328.7元/667 m2。
1.2 旱土利用方式及效益分析
1.2.1 油-棉 1950年以前,桃源分散棉區的棉地以臘油菜為主要越冬作物,多為套種。隨后,推廣棉花、油菜育苗移栽技術,棉花-油菜兩熟制逐步發展,到上世紀70年代,棉花-旱糧二熟制逐漸向棉-油兩熟制轉變,80年代后,棉-油兩熟制成為桃源縣棉地的主要耕作制度。近年來,由于種糧效益低下,加上農村勞動力缺乏,稻田改種棉花的趨勢正盛,以架橋、盤塘、馬鬃嶺等鄉鎮為代表的雙季稻區,相當部分稻田改種棉花。全縣棉花播種面積達到1萬hm2,占全縣耕地面積11.66%,油菜產量139.8 kg/667m2,棉花產量250.8 kg/667m2。生產成本投入288.8元/667m2,油菜投入少,僅25.1元/667m2,油-棉二熟制平均凈收益1 546.0元/667m2。
1.2.2 麻 桃源自古產苧麻,過去種植面積不大,上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以80年代發展面積最大,因市場價格影響種植面積亦波動變化大。近幾年平均保持在4 666.7 hm2左右,占耕地面積5.44%,為該縣第二大旱土經濟作物。成年麻園年產量156.0 kg/667m2,用藥量不大,生產成本以化肥為主,一年僅需109.9元/667m2,產值可達1 185.3元/667m2。苧麻年純收入1 075.4元/667m2。
1.2.3 玉 米 桃源俗稱包谷,主產于山區。當地村民習慣在緩坡土和陡坡土上種一季春玉米或夏玉米,由于管理粗放,產量低,平均僅124.21 kg/667m2。近年來部分高岸缺水田改種旱作玉米,加上雜交玉米品種的推廣,玉米產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高產可達到400~500 kg/667m2。丘崗地帶玉米常與油菜連作,以油-玉二熟制為主;少量城鎮周邊郊區常種菜用玉米。全縣玉米平均產量在152.1 kg/667m2,油菜單產104.1 kg/667m2,生產投入103.3元/667m2,油-玉二熟制年純收入378.7元/667m2。
1.2.4 油-豆 上世紀80年代以后,桃源油菜生產向旱土發展,在收獲大豆后移栽油菜,翌年夏初套種大豆,成為桃源縣旱土主要栽培模式之一。現有播種面積4 800 hm2,占耕地面積5.6%,一般油菜單產105.9 kg/667m2,黃豆單產122.0 kg/667m2,生產投入79元/667m2,油-豆二熟制年純收入816元/667m2。
1.2.5 蔬 菜 桃源蔬菜種類多、品種繁,一年四季、水生陸生均有種植。桃源縣現有蔬菜種植面積8 000 hm2,占耕地面積9.33%,分布范圍廣,其一是部分農戶利用房前屋后種菜滿足生活所需,其二是規模成片的專業蔬菜基地,種植蔬菜滿足城鎮居民生活需要。據調查統計,一般蔬菜產值2 500~5 000元/667m2之間不等,最高可達10 000元/667m2左右,生產成本大約占其總產值的20%,專業菜地效益在2 000~4 000元/667m2之間。
1.2.6 水 果 桃源果樹品種多,1963年據桃源縣農業局調查,桃源縣栽培果樹及野生果,共有13科36個種類。70年代以前,栽培以零星分散為主,產量少而不穩。70年代以后,桃源果樹穩步發展,現已有果樹種植面積1.81萬hm2,產量15.3萬t。現以農戶小規模栽培為主,主要品種有柑桔、桃、李、梨、枇杷、棗、柿、板栗。其中柑桔栽種面積最大,面積1.44萬hm2,占水果總面積的79.7%,產量8.657萬t,占水果總產量56.6%。以柑桔為例,成年桔園單產1 500~2 500 kg/667m2,產值2 000~3 500元/667m2,生產成本為300~500元/667m2,桔園純收益1 600~3 000元/667m2。
1.2.7 茶 桃源產茶歷史悠久,自然條件優越,是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范基地縣、全國重點產茶縣和全國茶業百強縣,茶葉產業已成為桃源農業支柱產業[2]。現有種植面積6 067 hm2,占全縣耕地面積7.11%。主要分布在沅水以南的茶庵鋪、西安、沙坪、桃花源、楊溪橋等鄉鎮,沅水北岸以夷望溪分布面積較大,三陽港、漳江、漆河、盤塘亦有一定面積分布。一般以山地坡土為主,坡土一般以春茶、夏茶為主,一年采茶2次;平地高產茶園一年采茶3次,即春茶、夏茶、秋茶。若以鮮葉估算茶園產值(鮮葉市價格40~60元/kg,芽頭價格100元/kg),生產成本投入(主要是采茶費用)在130~500元之間,精采茶園生產成本較高,一般300~500元,但效益好,平均年受益1 700~2 700元/667m2;坡地茶園生產成本在200元/667m2以下,平均年受益800~1 800元/667m2。
桃源地處洞庭湖平原向湘西山地過渡地帶,為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氣候過渡地帶,地形復雜,生產條件差異大,農作物種類繁多,栽培技術要求高。根據農業生產條件、生產特征的相似性,發展方向及增產途徑的一致性,該縣土地可劃分為7個主要農業區[3]。
2.1 東部平原農業區
東部平原農業區區位于縣城東部,包括木塘垸鄉、陬市鎮、青林鄉、漳江鎮、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等。區內屬洞庭湖濱湖平原的尾閭部分。除青林、漳江等鄉鎮西部有較成片的低丘、崗地外,大部分是沅水下游淤積而成的平原或第四紀紅土組成的臺地。海拔在45~55 m之間,耕地集中,地勢平坦。區內土壤多由河流沖積物發育而成。河谷階地及圍堤平原,以河砂泥土屬為主,低處有部分青泥田;旱地為耕型河潮土,低崗地主要是耕型第四紀紅土紅壤及耕性酸性紫色土,谷地為紅黃泥、淺紅黃泥、紫泥田、酸紫泥、中性紫泥田、青泥田土屬。河砂泥、耕型河潮土、部分青泥田是全縣最肥沃的土壤。根據區內生產條件、自然資源、土種特性和生產特征,農業生產宜以棉為主,棉糧兼作,相應發展水果、蔬菜生產。區內水田多以二熟為主,部分三熟制;二熟制以稻-稻、油-稻為多,三熟制以油-稻-稻為主。部分高塝田、青泥田因水源問題一時難解決,以一熟、二熟為主,一熟制以稻-閑為主,二熟多以油-稻為主。區內旱土宜種經濟作物以油料、蔬菜、水果為主。耕型河潮土適宜耕作制度有油-棉、蔬菜,是桃源縣主要棉、油、蔬菜生產基地;耕型第四紀紅土紅壤及耕性酸性紫色土以油-棉、油-豆、水果為主。
2.2 東北丘崗農業區
東北丘崗農業區位于縣城東北部,包括盤塘、架橋、馬鬃嶺、雙溪口、漆河等鄉鎮的全部,熱市、九溪、黃石、楓樹、三陽港、青林等鄉鎮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區內崗地約占全區土地面積的56.1%,其次為中、低丘陵。區內水田以河砂泥、紅黃泥、酸紫泥、紫泥田、中性紫泥田、灰黃泥土屬為主,該區是桃源縣雙季稻區,平區主要種植制度有稻-稻、油-稻-稻,深溝谷地多以稻-閑、油-稻為主。旱地土壤以耕型第四紀紅土紅壤、耕型石灰性紫色土、耕型酸性紫色土、酸紫砂土、紫泥土、耕型河潮土、耕型板頁巖紅壤為主。紫色土區主要種植制度油-豆、麻、果樹等。耕型第四紀紅土紅壤區主要種植制度油-豆、油-棉、果樹等,是桃源縣柑桔主產地。耕型河潮土區適宜種植棉花、油菜、果木、蔬菜等經濟作物,復種指數高。耕型板頁巖紅壤區主要種植制度油-豆、油-棉、油-玉、果樹等。該區農業生產以糧食生產為主,因地制宜發展油料、水果、棉花、苧麻等。
2.3 東南中低丘陵農業區
東南中低丘陵農業區位于縣境東南部,包括泥窩潭、剪市、桃花源、鄭家驛、漳江等5個鄉鎮的全部,三陽、寺坪、沙坪等鄉鎮的大部或一部分。區內大部分是砂巖、紫砂頁巖構成的中崗、高崗、中低丘陵,海拔50~200 m,區內水田土壤有河砂泥、紅黃泥、黃砂泥、酸紫泥、紫泥田和青泥田土屬等。該區水田以二熟(稻-稻,油-稻)、三熟(油-稻-稻)為主,是桃源縣的主產糧區。旱土主要有紫色土、耕型第四紀紅土紅壤、耕型砂巖紅壤、耕型板頁巖紅壤。紫色土主要種植制度油-豆和水果,水果以柑桔為主;耕型第四紀紅土紅壤適宜種植果樹、茶葉等;耕型砂巖紅壤適宜林木等作物生長,主種經濟作物茶葉。
2.4 西部高中丘陵農業區
西部高中丘陵農業區位于縣境西部,包括夷望溪、觀音寺等鄉鎮的全部,龍潭、佘家坪、三陽港等鄉鎮的高崗低丘部分。區內屬武陵、雪峰兩山余脈與東部平原的過渡地帶,以高、中丘陵為主。區內沅水及其支流兩岸不大的沖積平原,是較好的耕作區。區內水田土壤以河砂泥、黃砂泥、酸紫泥、紫泥田、青泥田為主,主要種植制度稻-稻、油-稻。旱土土壤有耕型酸性紫色土、酸性紫砂土、耕型石灰性紫砂土、耕型砂巖紅壤等,根據自然條件、資源和生產特征,地面坡度15°以下的河谷盆地,丘陵坡地主種油菜、大豆、玉米、苧麻等作物;15°~20°的中、低丘區,以經濟林為主,多植茶樹、水果等;25°以上的陡坡山丘區,實行封山育林,營造人工林。
2.5 西北山地農業區
西北山地農業區位于縣城西北部,包括牛車河、理公港等鄉鎮的全部,理公港、觀音寺、黃石、龍潭、熱市、九溪等鄉鎮的大部或部分。區內西南部是以望陽山山脈為主體的中心地帶,山勢高峻,多淺變質巖,部分為石灰巖。中部低山區海拔在500 m左右,主要為石灰巖,次為砂頁巖、碳質巖,表土較薄。東北部為深丘區,海拔200~300 m,地勢較低,以頁巖和石灰巖為主。該區發展方向宜以林業為主,林糧結合。區內土壤以石灰土為主,土層薄,不耐旱,主要有耕型淋溶紅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耕型板頁巖紅壤、耕型砂巖紅壤、耕型板頁巖黃紅壤等。石灰土上主要種植作物油菜、玉米、苧麻等,油菜常與玉米連作;耕型板頁巖紅壤主要種植制度有油-玉、油-豆、玉米、麻等。水稻土有黃泥田、黃砂泥、灰黃泥、灰泥田,土質比較肥沃。但由于山高、光照時間短、地下水位高,約30%的水田處于潛育狀態,30%的塝田、高岸田水利條件差,基本只插一季中稻;部分塝田、高岸田在中稻收割完后,種一季冬作油菜或蔬菜。
2.6 西南低山丘陵農業區
西南低山丘陵農業區位于縣境西南部,包括夷望溪、楊溪橋、茶庵鋪等鄉鎮的全部和鄭驛鄉的少部分。區內位于雪峰山余脈西北坡向沅水谷地域過渡的地域。地貌以低山、高丘為主,海拔200~500 m。區內的農業生產宜以竹茶木生產為主,林糧結合,林、糧、油、茶、牧全面發展。區內土壤有耕型板頁巖黃壤,耕型板頁巖黃紅壤、耕型砂巖紅壤等,主要種植制度稻-閑、油-稻、茶葉。
2.7 南部山地農業區
南部山地農業區位于縣境南部,包括西安鎮、茶庵鋪、楊溪橋等和寺坪、沙坪等鄉鎮的一部分。區內屬雪峰山余脈,資水和沅水分水嶺的北坡。海拔200~1 104 m,800 m以上的山峰有43座。土壤以耕型板頁巖黃紅壤、耕型板頁巖黃壤和耕型板頁巖暗黃棕壤為主,區內農業生產以林為主,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建立林、牧、副協調生產結構,相互促進,充分利用山地資源,生產更多的木材、竹子、茶葉和畜產品。區內黃泥田、青泥田、巖渣田及冷浸田,分布在區內各鄉鎮山區溝谷、溪水盆地及小面積階地,是糧食生產地,以中稻為主。
桃源縣今后種植發展方向應本著“因地制宜,適當集中,合理搭配,用養結合”的原則,耕地利用,應充分發揮區域生態環境和資源特色優勢,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生產,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走綠色高值發展之路[4]。根據各地區自然生產條件特點,資源利用更趨合理性,經濟效益、生產力水平會進一步提高。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呈穩定局勢;以效益為中心,短、頻、快經濟作物會進一步發展;城鎮郊區發展高效型農業(蔬菜),以多熟制為主;油料作物保持一定種植面積;水果、茶葉等常年生經濟作物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1] 文承志,李 華,程澤新,等. 桃源縣中低產耕地的改良及對策建議[J]. 湖南農業科學,2010,(9):51-54.
[2] 袁正偉,羅蘭芳,彭芳芳,等. 桃源縣茶葉質量安全現狀與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15,(1):145-146.
[3] 符桂華,高永貴,彭林權,等. 桃源縣耕地土壤類型、分布規律及農業區劃[J]. 湖南農業科學,2013,(16):43-45.
[4] 周克艷,劉芳清,陳俊宇,等. 供給側改革下湖南耕地高效可持續利用策略[J]. 湖南農業科學,2016,(6):94-97.
(責任編輯:夏亞男)
Analysis on Main Land Use Pattern and Planting Regionalization in Taoyuan County
LI Hua,WEN Chen-zhi,FU Gui-hua,XUE Jian,HUANG Wei-zhi
(Taoyuan Agricultural Bureau, Taoyuan 415700, PRC)
The survey of the main land use pattern in Taoyuan County was complet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bsidy program for measuring soil formula to apply fertilizer.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main planting system of the paddy fi eld are oil-rice-rice, rice-rice, oil-rice, oil-cotton, rice currently-carefree, melon-rice, smoke-rice, etc. The drought soil mainly plants oil-cotton, orchard, tea garden, tingles, vegetable, corn, oil-bean etc.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land use patten and ef fi ciency, along with the produce condition and the similar characteristic, to develop the commonality of the produces' direction and the way to boost production, the main farmland of the county i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regions with the aim of making use of the land source and obtaining greater economic ef fi ciency in the reasonable.
land use pattern; ef fi ciency; planting regionalization; Taoyuan
S344;S147
:A
:1006-060X(2017)07-0028-04
10.16498/j.cnki.hnnykx.2017.007.009
2017-04-24
國家農業部、財政部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農辦財〔2016〕40號)
李 華(1974-),男,湖南桃源縣人,農藝師,主要從事土壤肥料和農業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