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七采油廠第一油礦地質隊,黑龍江 大慶 163517)
井震結合技術在剩余油挖潛中的應用
李華(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七采油廠第一油礦地質隊,黑龍江 大慶 163517)
鑒于研究區開發井網密度大、動靜態資料豐富的特點,結合三維地震資料,從井震聯合開展精細油藏描述入手,通過精細構造解釋、分層次多方法井震聯合反演預測儲層等技術的應用,井震聯合刻畫沉積相,落實砂體特征,通過精細數字油藏模擬分析剩余油分布,針對不同類型剩余油提出相應的挖潛措施,為下步開發調整、方案優化提供技術支持。
井震結合;儲層反演;剩余油
研究區位于葡萄花構造最北部,工區東北部接太平屯構造;研究區共有油水井428口;主要開發目的層為下白堊統姚家組一段葡I組油層,油層沉積類型屬三角洲前緣相沉積,包括外前緣相、內外前緣過渡相及內前緣相三種亞相類型;地層厚度29.2-69.2m,平均59.3m;葡I組油層分為三個砂巖組,即葡I1-5、葡I6-9、葡I10-11,共11個小層,26個沉積單元。
以地質、測井沉積相為基礎,結合地震預測結果,分析研究區的沉積環境和沉積相類型,繪制各沉積單元相帶圖。
2.1 儲層反演預測
地震波形特征指示反演采用“相控隨機模擬”思想,在貝葉斯框架下將地震、地質和測井的信息有效結合,利用地震信息指導井參數高頻模擬,利用地震波形特征代替變差函數分析儲層空間結構變化,提高了橫向分辨率,有效提高了儲層預測的精度和可靠性,尤其適用于橫向變化快、非均質性強、薄互層(1-2米以上)等儲層的高精度預測。
2.2 井震結合繪制沉積相帶圖
鉆井-地震聯合刻畫沉積相帶圖,是用地球物理方法,主要是地震反演切片、剖面和井震結合砂巖及有效砂巖厚度圖來彌補井間信息的不足,結合鉆井信息聯合刻畫不同沉積相帶砂體的空間分布情況。在綜合各種信息成果時遵循以下原則:①井點微相以測井相為準;②井間利用砂巖厚度圖和有效砂巖厚度圖勾繪沉積相帶邊界;③平面走向展布利用沉積微相模式及反演切片的平面形態控制。結合地震屬性及儲層反演結果,對26個沉積單元相帶圖進行了井震聯合刻畫,新老相帶對比,新相帶圖刻畫砂體分布更精細,有利于直觀準確地描述砂體的定向分布。
3.1 剩余油分布特征
通過利用井震聯合刻畫的沉積相帶圖對研究區進行建模和數模研究,對研究區進行了剩余油分布分析,通過研究可知:研究區剩余油出現高度零散,局部富集的特征,一斷塊北部52排-64排之間剩余油豐度相對較高,一斷塊其他地區及太190區塊剩余油多呈窄小條帶集中分布或零星分布,多集中于構造高部位,受原始油水界面控制。
1)分沉積微相統計:剩余油主要集中在主河道、淺河道及分布面積較廣的非主體席狀砂與水下分流淺灘微相中,占總剩余儲量的72.39%,主河道、過渡帶河道和主體席狀砂采出程度較高,淺河道和透鏡采出程度較低;
2)分砂巖組統計:剩余油分布潛力主要集中在葡Ⅰ1-5和葡Ⅰ6-9砂巖組,其中,葡Ⅰ1-5砂巖組中的4、5小層、葡Ⅰ6-9砂巖組采出程度較高,葡Ⅰ10-11砂巖組采出程度相對較低。
3.2 剩余油挖潛對策
整體上與注采井網、斷層和微幅度構造有著一定的匹配關系。在綜合考慮構造類型、砂體展布方向和注采關系等因素基礎上,提出了研究區葡萄花油層主要類型砂體(河道和席狀砂)7種挖潛模式,其中河道砂4類挖潛模式,主體席狀砂3類挖潛模式。
1)水下分流河道砂體的挖潛模式
(1)微構造-有注有采。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構造高點,剩余油較富集,采用水井細分和調剖,油井定位壓裂進行挖潛,這是微構造形成剩余油最常見的挖潛方式。
(2)無圈閉-有注無采。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所在的河道局部部位,剩余油較少,需要對水井進行增注,提高水驅驅替效率。
(3)正向斷層-有注有采。上下盤地層傾向與斷面傾向一致的為正向斷層,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河道的斷層的邊部,剩余油較富集,采用油井壓裂和化堵進行挖潛。
(4)反向斷層-有注有采。上下盤地層傾向與斷面傾向相反的為反向斷層,有利于剩余油的富集,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河道的斷層的邊部,剩余油富集,采用水井細分,井網加密,油井壓裂進行挖潛。
2)席狀砂體的挖潛模式
席狀砂一般注采比較完善,無注無采的類型基本沒有。
(1)微構造-有采無注。剩余油主要集中在微構造所在的構造高點位,剩余油富集,采用井網加密和注采系統調整進行挖潛。
(2)無圈閉-有采無注。剩余油主要集中在砂體中部滯留區部位,剩余油較富集,采用井網加密,油井壓裂進行挖潛。
(3)斷層-有注有采。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斷層的邊部,剩余油較富集,采用水井細分、調剖,井網加密,油井壓裂進行挖潛。
(1)地震波形指示反演采用“相控隨機模擬”思想指導井參數高頻模擬,有效提高了儲層預測的精度和可靠性。
(2)結合地震屬性及儲層反演結果,對26個沉積單元相帶圖進行了井震聯合刻畫,新老相帶對比,新相帶圖刻畫砂體分布更精細,有利于直觀準確地描述砂體的定向分布。
(3)結合構造、儲層及油藏數值模擬結合分析認為本區主要存在注采關系不完善、井網控制不住、微構造三種剩余油類型。
[1]劉洪濤,王長生等.《葡北油田密井網精細地質描述及剩余油潛力研究》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七采油廠,2000年12月.
[2]鄧小霖,方敏華,曹彤.《大慶長垣高臺子地區精細油藏描述及評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2008年11月.
[3]王一寒,盧雙舫,陳方文等.井震結合方法在斷層精細解釋中的應用.科學技術與工程,2011.
[4]劉小平楊曉蘭等《大慶油田葡南地區葡萄花油層薄層砂巖儲層預測》,石油物探,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