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周(濮陽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 濮陽 457300)
關于高職化工專業招生與培養困境的思考
張傳周(濮陽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 濮陽 457300)
本文針對現在化工技能人才短缺而高職院校化工專業招生難和培養難的現象,分析其原因,提出招生要擴大宣傳,用就業和免學費吸引學生報考,人才培養要建設一支扎實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推行理論夠用優化課程設置、啟用校企合編教材、打造技能過硬的校內外實訓基地,增加取證為學生增值等對策。
高職化工專業;生源;招生;理論夠用;技能過硬
2017年6月,濮陽職業技術學院針對化工專業舉辦了一場校園招聘會,來自河南、山東、江蘇的20余家大型化工企業參加了招聘會,為2016級和2015級化工類專業78名學生提供400多崗位。人才供需關系達到1:5以上,可以說畢業生很稀缺,遠遠不能滿足化工企業的需求。同時也從企業招聘負責人處了解到,以往本校化工專業畢業生經過企業培養很少成為技術骨干,大部分進入了輔助崗位或在一線崗位堅持一段時間離職。2017年全球經濟穩步復蘇,受國內房地產調控、金融去杠桿等政策影響,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化工行業投資增加并且加速轉型升級。然而化工技能人才短缺而高職院校招生難且培養難,這種困境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化工行業的發展。
隨著本科院校的擴招,錄取分數下移擠壓了高職院校的生源數量和質量,前幾年還可以招一些分數低的“差等生”,近年來媒體對化工企業各種安全事故和工作環境“臟、差、危險”的報道,造成學生和家長對化工行業的偏見,學生不愿意選擇化工專業,再加上一些私立院校有償招生惡性競爭等導致有的學校甚至招不來學生,面臨專業停辦的尷尬境地。
新生的減少按理說學校應該有更多的精力培養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畢業生質量并不好。
(1)學情分析
生源質量逐年下降,招過來的學生很多從中學開始在學習上就是班里的差等生,進入大學之后管理一放松,更加肆無忌憚,睡懶覺、打游戲、談男女朋友、上課玩手機等等,再加上化工專業性很強,很多課理論較深,遇到難題后厭學棄學,最后失去追求等畢業混文憑。
(2)校情分析
很多同學雖然不愛學理論,但對于專業實訓有濃厚興趣,也愿意實際操作,渴望從動手方面體驗成功。但是因為實訓課設置偏理論、實際的“雙師型”老師少、校內外實訓基地少等原因極大的打擊了學生這方面的積極性。三年下來,走出校門的化工畢業生質量差,理論知識不扎實,專業技能也不高。
招生是學校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生源是學校生存的命脈和辦學實力的具體體現。對于招生困境要加大宣傳力度,讓學生和家長認識到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全人類的衣食住行離不開化工,化工企業很缺技能人才,以后從事這個專業有很好的薪酬回報和光明的未來,至于媒體報道的化工行業里的安全事故和突發事件是少概率事件,只要認真學習和按照規范操作,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消除對化工的偏見,考慮報考化工專業。
通過與企業深度合作,簽訂聯合培養協議,招生即招工,畢業即就業,用就業吸引學生,學習采取工學交替,定期去企業實習,老師和企業的師傅一起指導,企業發給學生基本生活費和替學生交三年學費,學校鍛煉了老師隊伍,企業得到了優秀人才苗子,學生學了技術減輕了家庭負擔,三方共贏并且用就業和免學費吸引學生報考。
在學生去企業實習的同時,爭取企業的員工來學校進行理論培訓,既增加了生源和學院收入,又鍛煉了教師隊伍,加深了校企合作。
雖然高職院校很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但現在很多學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僅僅是紙面上的實力,大多高職院校老師畢業后就在學校教學,理論很熟悉但是動手能力、實踐實訓能力都不行。有的去企業鍛煉少則幾天,多則個把月再或者取得某些技能證書就成為了“雙師型”教師。這些“雙師型”根本不能滿足現代高職教育的需要。真正的“雙師型”教師需在企業基層摸爬滾打三年以上才行。要加大力度建設一支扎實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一方面學校應該大力引進真正的“雙師型”教師人才,選擇招聘那種既有學歷又在企業基層工作三年以上的,給予政策和薪酬的優待充實于“雙師型”教師隊伍中。另一方面學校要自己大力培養,打通政策和薪資上的阻礙,選擇合作企業,讓年輕老師踴躍去企業基層鍛煉,并建立嚴格的“雙師型”教師評價制度,使其真正成才。
課程設置對人才培養至關重要,高職院校制定課程設置的很多老師沒有一線實踐經驗,課程設置的時候抄本科課程設置過于重理論沒有體現高職重技能的特色,成了本科課程設置的“壓縮餅干”。學生基礎差又厭學棄學根本就不適合開太多太深理論課,要堅持理論夠用就好。一方面引入企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調整理論課和實訓課,優化課程設置。另一方面成立化工教學團隊,統一備課,對于課與課之間重復的理論知識點,教師之間結合后刪除,避免學生聽的遍多厭煩。對于深奧的知識點共同討論后刪除,避免學生聽不懂厭惡。做到理論夠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老師教學的根據,學生學習的媒介,在人才培養中扮演重要角色。現在的高職教材基本上是出版社組織高職學校老師編的,絕大部分高職編者老師畢業后就長期在學校工作生活,沒有實踐經驗,離企業生產一線很遠,造成編的教材也離生產一線很遠,已經不適合現在高職教育的需要。企業的專家和師傅離生產實際近,他們更了解生產和市場的需求,所以要大力推行校企合編教材。合編教材要針對崗位技能把以前涉及開發研究的深奧理論刪除,重實踐操作,重新回到高職偏技能的特色。
技能過硬是高職培養人才的特色,培養出企業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打造好技能過硬的校內外培訓基地,對于校內實訓基地,首先要充分重視,應有專項資金,由學校主要領導擔任負責人,負責落實資金和管理問題。其次校內實訓室的建設應對接實際生產一線崗位,包括實訓內容,管理模式,考試方法要與生產一致的真實或者仿真。最后校內實訓基地還應該考慮利用率,積極吸引企業職工前來培訓或考證,擴大影響和增加資金來源。
對于校外實訓基地,跟企業深入合作,工廠就是學校的校外實訓基地,經過學校理論學習和校內實訓,學生應該有一定的技能素質,進入企業頂崗實習,真槍真刀鍛煉。學校老師和企業工人師傅共同培養學生,和學生簽訂師徒協議,分別負責理論和實踐的教學。企業和學校制定評價制度,對于表現好的老師和工人師傅應給予職稱的晉升或者薪酬的回報,表現好的學生應提前與企業簽訂正式合同或者物質獎勵。對表現不好的老師、工人師傅和學生應給予處罰。
學歷證書是文化理論水平的證明,技能證書就是從事該工作實際操作能力水平。培養技能人才要增加取證環節。取證的過程中,學生不但提高了技能,還增加了就業門路,把技能證納入畢業要求中。同時要嚴格按照最新《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來選擇技能證,除了化工總控工、防腐蝕工等傳統化工專業要考的技能證,要把技能證下移外移,增加焊工、儀表維修等技能證。技能證在考取中首先不應該強制學生,要列出幾個技能證供學生自由選擇一個或者多個。其次要有課可依,可在涉及技能證的課或者課的某些章節深入擴展并抽出時間專門訓練。最后技能證的考取開始可以找企業或者機構合作,慢慢要加強自己的考證實訓基地建設,最后把實訓基地打造成取證基地。
總之我國現在正處于化工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培養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是化工行業升級轉型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保證,化工類高職院校要勇擔責任,破解困境,完成自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