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存
不知從何時起,作文成了中學生的“三怕”之一,過去有副形容中學生是作文困難戶的對聯:
上聯: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下聯:愁綱愁線愁情愁理愁眉苦臉愁斷肝腸
橫批:寫不出來
絞盡腦汁,愁容滿面,痛苦萬分,無計可施如受重刑之狀,如在眼前了。
究其原因,還在于不能學(讀)以致用,不能經常動筆寫點什么,因而沒能養成寫作文的良好習慣。
怎樣才能讀以致用呢?下面以四大名著為例,簡要說幾點閱讀對于作文的借鑒意義。
一、讀《西游記》,明白何為成長
一部《西游記》,其實就是一部孫悟空的英雄史和成長史,記錄了他的出生、成長、奮斗,直到成為“斗戰勝佛”的全過程。探求他追求自由、平等和成功的人生意義,其中有兩點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第一,自在不成人。孫悟空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神猴,這一天生地長的出生注定和普通人大不一樣,沒有家庭束縛,擺脫了人與生俱有的社會關系,“不服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拘束”,這就意味著他一開始就不受任何束縛,是一個擺脫一切社會關系的原生態的人。而我們任何一個作為社會個體的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已經與生俱來地落入由父母、兄弟姐妹、親戚朋友等人組成的復雜社會關系網中,一切自由都只能是相對的,不是自在的,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小說采取了寓意性的寫法,用“如來佛的掌心”代表一種無所不能的社會規范。任憑美猴王武藝如何高超,終究逃不脫社會關系之網,個人能耐再大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美猴王尚且如此,作為社會個體的我們,終生與各種各樣的麻煩相伴也就可以理解了。
第二,成人不自在。孫悟空遇到唐僧,從此投身西天取經的事業。其中的八十一難是必經的磨煉,憑孫悟空的本領,一個筋斗云便可到西天,完全不必這么麻煩。但八十一難是個隱喻,那些周而復始、形形色色的險阻與妖魔,都不過是作為孫悟空修行過程中所遇障礙的象征,隱喻著一個人要想明心見性必須經過長期艱苦的“漸悟”過程。所以小說就有了一個寓意性的寫法——“緊箍咒”。小說交代“緊箍咒”有一個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意即只有把心“定”住,才能真正地長大成人。西天取經賦予孫悟空的任務,就是要求他保護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懶。這正是一種人生的命題——人生最大的價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過程。任何社會中的人都面臨著“自在”和“成人”的兩難處境,《西游記》揭示了規范和自由之間的矛盾對人一生發展所起的作用。
關于成長的主題,高考作文每年都不難覓其蹤跡,比如近年的上海卷、北京卷考題,以及全國卷的兩次漫畫作文,無不包含著“成長”的主題。
二、讀《三國演義》,樹立歷史意識
歷史是什么?“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翻開《三國演義》,第一句話就亮明了一種分合循環的歷史觀,分—合—分—合……構成了一種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盡管這種歷史循環論的觀點可能并不高明,作者把很多偶然當作必然,有其認識上的局限性,但這一歷史觀畢竟為讀者宏觀認知歷史提供了一個視角,自有其獨特價值。
《三國演義》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小說的情節始自“宴桃園豪杰三結義”,終于“降孫皓三分歸一統”,從第一回至第八十五回,小說記敘了劉備一生的經歷,其中有兩個轉折點值得關注:一是第二十一回,在這之前,劉備在諸侯爭戰中只是一個極不起眼的小配角,在這之后,劉備集團作為一股新生的政治勢力開始與曹操集團正面對抗;二是第四十三回的赤壁之戰,在這之前,劉備東奔西走,狼狽不堪,在這之后,劉備取得荊、襄數郡,并將勢力發展到了西川。從第三十七回至第一百零三回,小說實際上書寫了“諸葛亮傳”,以赤壁之戰、三氣周瑜、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重要情節,展現了諸葛亮驚天動地的戰績。在歷史敘述中,全書的情節展開具有鮮明的傾向性,即以蜀漢一方為中心并極力謳歌。
在小說結尾部分,作者頻頻運用閑筆,比如第一百一十四回,曹髦大喝“吾乃天子也”,與第一回劉備幼時同鄉中小兒樹下游戲,自稱“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的內容遙相呼應。結尾呈現出一種對小說開篇情節的回應;歷史仿佛在轉了一圈以后,又回到了它的起點。
這就不能不讓人想起2011年上海卷的那道高考作文題: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不會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