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懷權
【摘要】優化認知結構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舊知識應用的熟練程度,更能夠促進新知識的遷移和同化,本文主要從查漏補缺、剖析重組、自主創新這三個方面入手,具體闡述了優化學生認知結構的方法,并且強調了教學過程不能只是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更重要的是要不斷地梳理知識脈絡,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
【關鍵詞】認知結構;數學課改;查漏補缺;自主探究
認知結構,簡單地來說就是指頭腦中的知識結構.學生們在學習新的知識之后,會和其頭腦中的原有的知識一起構成一個新的知識網絡,這個知識網絡的構成直接決定了其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的能力.所以說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對學生一味地進行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要不斷地梳理知識脈絡,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將數學課改進一步深化.
一、發現缺漏,及時補救
我們在教授新知識之前,要先準確把握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找出學生原有知識體系的漏洞并及時地進行修補,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學生們原有的認知結構,掃清學生們學習新知識時的障礙,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比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材中對平行四邊形的各個性質的證明基本都用到了之前學過的與三角形的全等相關的知識,比如對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對邊相等的性質和對角線相互平分的性質的證明等.所以,在教學這一部分的知識之前,我首先以小測驗的形式帶領學生們溫習了與三角形全等有關的重點知識,這包括三角形全等的概念以及判定條件等.通過此次測驗我發現有部分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遺忘程度很高,如果直接學習新知識一定會有很大的困難,所以我有意識地對相關學生進行了三角形全等有關知識的回顧和溫習,將所有學生的基礎都夯實,爭取補上每一名學生知識上的漏洞.“溫故而知新”這種學習方法不論是在古代抑或是當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教導學生切忌好高騖遠,“溫故”才是“知新”的前提.
所以說我們在教授新知識之前,一定要對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有一個清楚而明確的認識,只有經歷不斷地查漏補缺的過程,才能將學生們原有的知識體系進一步優化,為新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剖析加工,有效重組
在數學中往往有這樣一部分知識,可以說是學好后邊若干章知識的“催化劑”.所以我們在教學時對于這樣的知識要給予足夠的重視,要有意識地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并將其涉及的知識按照教材的邏輯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進一步地優化重組.
比如,中學階段的平面直角坐標系這部分內容就是這樣一種聯系十分廣泛的知識.在之后我們要學到的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和反比例函數都需要以平面直角坐標系為載體進行研究,所以我們在教學相關知識時要尤其注意,不能將知識割裂開來,要注重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以期將學生原來的認知結構進一步優化.比如在該部分的教學中,我們就可以以平面直角坐標系為載體,將涉及該部分知識的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和反比例函數的知識進行總結整理,使其形成一個知識模塊,將看似沒有聯系的知識建立聯系,這樣不僅方便學生記憶并熟練應用相關知識,更有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既有抽象理念又有豐富內容的認知結構.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們才會主動地將學過的各個看似獨立的知識模塊聯系起來,在遇見新的知識時才會有意識地與原有的知識體系建立聯系,才會促進學生們對新知識的同化和吸收.
這種剖析—重組式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們可以在對知識進行剖析和聯系的過程中獲得對知識的感悟和理解,進而極大地促進了其自身學習能力的提升,而這恰恰也體現了數學課改反對灌輸式教學、注重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的培養的理念,所以說這種教學方法為數學課改的進一步深化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自主探究,勇于創新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自己什么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永遠都是模仿和抄襲.”這句話充分說明了重視探究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只有讓學生自己親自體驗提出疑問—深入探究—得出結論這個過程,學生的認知結構才會更加完善,更加優化.
比如,在教學和三角形全等有關的知識時,我讓學生們自己對三角形全等的條件進行猜想,然后自己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學生們都能對這個問題提出合理的猜想,但是他們的驗證過程才是他們創新思維的體現之處,比如有一位學生他的驗證過程很是與眾不同:他為了探究“角角邊”這個條件是否是三角形全等的充分條件,自己動手用紙片剪出“一角為50度一角為70度和一邊為3厘米”的三角形,它一共剪了三次發現每次得到的三角形都不一樣,因此得出了“角角邊”這個條件不是三角形全等的充分條件,通過這個獨特的驗證過程我看到了學生思維深處的閃光點.并且認識到只有讓學生們收獲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愉悅感和喜悅感,才能夠充分培養和鍛煉學生們的創新思維,激發起其內心深處對學習的渴望,進而才能不斷地優化學生們的認知結構,提高其學習效率.
所以,我們要對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充分發揮學生們的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們大膽質疑并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提高其對知識的認知能力,這樣才能使其認知結構更加完善、更加優化,也才能進一步將數學課改的要求落到實處.
總之,通過文中所列舉實例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認知結構直接決定了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同化能力,也就是說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強弱.因此,不斷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形成良好的認知特征,使之成為促進其學習的最佳因素,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我們落實數學課改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章世倩.優化認知結構,促進數學學習[J].江蘇教育,2016(06):51-52.
[2]曲苒.優化學生認知結構的課堂教學策略[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0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