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暐
【摘要】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新課標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之一便是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不能與生活相結合,導致學生運用能力不足.當代教育工作者們應當契合新課標的要求,將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的相聯系.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實現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活化;導入;情境
一、整合生活素材,豐富內容
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使用生活中的素材,通過設計練習題研究生活中的某一問題或現象,既強化了學生們對知識的應用,也豐富了教學的內容,拓展了學生們的思維空間,能夠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我在對“反比例函數”這一節的教材內容進行教學時,考慮到這部分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因此我從現實生活中的情況出發,以加深學生們對反比例函數的應用.在基礎知識教學結束后,我引導學生們應用反比例函數探究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例如,小明向銀行借了助學貸款5 000元,沒有利息,要分期付款,小明平均年還款額y(元)隨著還款年限x(年)的變化而變化,請用函數關系式表達x、y這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學生們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常識,能夠很快判斷出x、y這兩個變量成反比例函數關系,x若為5年,則小明每年要還1 000元,x若為2年,則小明每年要還2 500元,x與y的乘積應當為一常數5 000,所以最終的函數關系式為y=5 000x,學生們都得到了正確的答案.通過整合生活中的素材,學生們成功地利用反比例函數解決了實際問題,提高了學生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創設生活情境,深化思維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情境是學習環境設計的重要因素,教師應當創設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意義構建的學習環境.其中,創設生活情境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通過模擬現實生活中的情境,讓學生獲得更加真切的感悟,深化其思維.
我在對“數量、位置的變化”這節內容進行教學時,創設了生動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們感知數量的變化.我在課程的開始與學生們一同做了一個小實驗,將開水倒入茶杯中冷卻,每隔一定的時間用溫度計測量茶杯中水的溫度,觀察溫度計示數的變化情況并記錄結果.通過觀察實驗結果,學生們需要制作一個表格.接下來我會向學生們提問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們從表格中獲取有用的信息,例如,“實驗反應的是哪幾個量的變化呢?”學生們都能答出是冷卻時間與溫度計示數;“溫度會一直下降嗎?”學生們很明顯地發現水冷卻到一定溫度后會保持不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學會了用表格記錄變化的數量,并從表格中獲取需要的相關信息.通過我所創設的真實的生活情境,學生們對數量的變化有了一定的認識與了解,促進了教學目標的高效實現.
三、挖掘生活資源,輔助學習
教師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資源,利用生活中的某些材料來輔助教學,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中蘊含的樂趣.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元的教學道具來開展教學活動,這樣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們的關注與學習熱情,調動課堂的氣氛,從而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我在對“認識概率”這部分進行教學時,為了形象地讓學生們理解并學會計算概率,我用學生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食物——黃豆作為道具來輔助教學.首先我引導學生們對一道典型例題展開了分析,例如,生產線上有某產品A,質檢員要對其進行抽樣檢查,假如該產品共有10件,其中合格品有6件,殘次品有4件,質檢員只抽一件檢查,那么質檢員抽到殘次品的概率為多大?計算這道題時,我們可以選取10個黃豆,將其中四個用彩筆染成紅色以代表殘次品,另外6個紅豆則代表合格品.我將這10個豆子放在一個不透明的紙箱中,學生們可以一一上前來抽選一個豆子,并記錄結果.通過對大量的數據進行統計與計算,我們發現抽中殘次品的頻率接近25,而應用概率計算的結果等于410=25,頻率與概率計算的結果接近一致.通過這樣大量的實驗,學生們初步體會了頻率與概率之間的關系.而且由于教學采用了生活中的資源,學生們都感到新奇有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其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對實驗結果及相關知識產生了非常深刻的記憶.
四、開展生活實踐,提升素養
數學教學必須與社會生活相接軌,為了讓學生們將所學的數學知識成功地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解決問題,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生活實踐的方式來培養學生們的能力,促進學生提升數學素養.
我對勾股定理的相關內容進行教學后,給學生們留了生活實踐的作業.學校有一塊長方形的草地,學生們需要自由結成小組,每組要通過測量和計算得到該長方形草地對角線的長度.學生們用刻度尺測量得到了長方形草地的長為20米,寬為15米,由于不能踐踏草地,所以學生們不能直接用刻度尺進行測量,但是應用所學的知識即勾股定理即可實現對角線的計算,最終得到對角線長為25米.學生們需要對實踐作業寫一份報告,描述操作的過程、測量的數據、計算的過程和結果以及自己的思想感悟.我發現學生們在此次實踐中很好地應用了勾股定理這一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們都感悟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悟到了數學的極大用處,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有所收獲.
五、布置生活作業,拓展課堂
當前學生的作業主要是書面的形式,比較單一和枯燥.教師想要實現教學生活化,不僅應當在導入和過程中與實際生活相關聯,同時也應當改變和豐富作業的形式,將生活融入作業,引導學生們去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
在學完“數據的集中程度”這一節的教學內容后,我給學生們留了社會調查型作業,學生們需要在課下調查班內學生、認識的朋友等同年齡階段的人的身高,然后根據課上所學知識制作統計圖,并且通過觀察與計算得出調查結果中的平均數、眾數與中位數,從而得到這組數據的集中程度.通過這樣的社會調查型作業,不僅使作業變得輕松有趣,減輕學生們的壓力和負擔,同時還可促進學生們意識到通過利用數學統計調查知識,可以研究社會上某一現象的規律.此外,還有游戲型家庭作業等形式,通過改變原有的作業形式,設計和布置這樣貼近生活的課后作業,有助于真正地實現教學的生活化.
【參考文獻】
[1]屈鵬飛.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4.
[2]王海燕.談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回歸[J].數學教學通訊,2015(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