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淼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北京 100732)
習近平國際戰略思想研究
□周淼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北京 100732)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國際格局正發生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戰略思維的重要性,主要在正確看待時代、積極應對國際格局的調整與變化、推進國際體系的變革、發展國際經濟新機制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外交新戰略新思想,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際戰略理論。這是中國共產黨有關國際戰略的調整、探索與經驗總結的理論成果,這是指導我們把握國際戰略形勢和進行國際交往的行動綱領,必將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利的國際環境。
習近平國際戰略思想;國際格局;國際體系變革
當前,世界正處于大調整大變革之中。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國際格局變動明顯,國際政治經濟力量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國家轉移的進程明顯加快,世界多極化秩序更加明顯。中國國際地位也不斷提升,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國也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階段。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在國際上也面臨諸多嚴峻挑戰。我們需要認真把握復雜多變的國際戰略形勢,為實現中國國際戰略目標進行全局性謀劃,制定出正確的戰略與策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分析世情、國情變化的特點和趨勢,在中國外交戰略方面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是我黨十八大以來有關中國國際戰略的調整、探索與經驗總結的理論成果,是指導我們把握國際戰略形勢和進行國際交往的行動綱領,必將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利的國際環境。
1.1 時代主題問題是馬克思主義觀察和研究國際關系問題的基礎和前提,是社會主義國家和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國際戰略和策略的依據和研究起點,要全面看待時代主題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時代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某一歷史階段的界定,其中不同歷史階段社會性質、基本特征和發展趨向的差異是劃分時代的標準。大的時代劃分是由人類社會基本矛盾性質決定的,當今時代也被稱為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大時代。時代主題是時代的主要問題,是人類社會某一發展階段中由社會的基本矛盾具體化的主要矛盾規定的,是指關乎全局的帶有全球性、戰略性的核心問題。時代的主題一般有戰爭與革命、和平與發展之分,當人類社會主要矛盾激化,采取比較極端的運動形式,這主要表現為大國之間的軍事斗爭,世界的主題就是戰爭與革命;當人類社會主要矛盾相對緩和,或者說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國博弈形式發生變化,一般不采取直接軍事斗爭的形式,國際形勢相對和平與穩定,世界的主題就是和平與發展。
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分析世界上的各種矛盾及其相互關系,認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發生大規模的世界大戰,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是可能的。1984年10月鄧小平指出:“國際上有兩大問題非常突出,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南北問題。還有其他許多問題,但都不像這兩個問題關系全局,帶有全球性、戰略性的意義。”[1]96鄧小平對時代主題的認識揭示了世界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為中國對國際形勢的正確判斷和外交決策的科學制定提供了理論武器,也是我國集中精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理論根據,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同時,鄧小平既看到了大國矛盾斗爭形式的變化,認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發生大規模的世界大戰,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是可能的,同時也關注到了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對國際和平與發展的挑戰與負面影響。1989年,他在會見南方委員會主席、坦桑尼亞革命黨主席尼雷爾時指出:“我希望冷戰結束,但現在我感到失望。可能是一個冷戰結束了,另外兩個冷戰又已經開始。一個是針對整個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個是針對社會主義的。西方國家正在打一場沒有硝煙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所謂沒有硝煙,就是要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2]344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講話中指出:“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至今一個都沒有解決。”[3]383因此,要客觀辯證地看待時代主題問題。
1.2 習近平全面把握時代發展趨勢和發展特征,以積極迎接時代的挑戰。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時代變化,把握時代發展潮流,全面、辯證地看待時代主題問題。習近平指出,要充分估計國際格局發展演變的復雜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極化向前推進的態勢不會改變。要充分估計世界經濟調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會改變。要充分估計國際矛盾和斗爭的尖銳性,更要看到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不會改變。要充分估計國際秩序之爭的長期性,更要看到國際體系變革方向不會改變。要充分估計我國周邊環境中的不確定性,更要看到亞太地區總體繁榮穩定的態勢不會改變[4]。他還指出,這個世界,人類依然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明顯升溫,地區熱點此起彼伏,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軍備競爭、恐怖主義、網絡安全等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5]272。
因此,習近平充分把握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看到了國際力量對比繼續朝著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方向發展,國際局勢總體保持和平、穩定的基本態勢。所以,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可以大有作為,要抓住重要戰略機遇,不斷發展壯大,提高抵御各種風險和挑戰的能力。同時也要居安思危,關注在國家安全上面臨的日益復雜和多樣化的挑戰。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要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習近平于2014年4月15日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準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習近平指出,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6]。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意義重大,當前在國際交往和國際博弈中,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挑戰是全面的、立體的、非傳統性的,蘇聯解體、許多發展中國家政權被顛覆的教訓表明,傳統領域的安全固然重要,金融、文化、社會等非傳統領域的安全也極為重要。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這是我國國家安全理念提升,國家安全維護能力提高的重要標志。這有利于有效應對國際競爭博弈形式的變化和復雜性,對國家安全利益進行跨部門維護,切實形成維護國家全面安全的整體協調機制,確保國家安全。
2.1 必須認清國際戰略格局變動的新態勢,這是進行國際戰略判斷和決策的重要基礎。在國際社會中,各個國家的實力大小、強弱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戰略力量。國際戰略格局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國際上以各主要國家的綜合實力為基礎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力量結構,它反映了一種戰略力量對比結構狀態,反映了各戰略力量所處的地位和相互之間的關系。俞正樑教授認為,國際格局是世界主要大國、國家集團在一定歷史時期內互動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國際核心結構和戰略態勢,它是體系內能夠對全球重大事態發展發揮作用的單位,即所謂“極”,“極”是在利益和力量對比基礎上構成的[7]70。國際戰略格局的類型有很多種,美國學者莫頓·卡普蘭提出了國際系統六模式,(1)“均勢”系統。(2)“松散的兩極”系統,存在著兩個主要集團行為主體,國家、國家集團和全球性國際組織相互制約。(3)“牢固的兩極”系統,整個世界分為兩大集團或陣營,不存在其他的行為主體,基本特征是缺乏統一性和穩定性。(4)“全球性國際政治”系統,國家和國家間聯盟的行為都將受到全球性政治規則的約束。(5)“等級制”系統,由某一國家或國家集團憑實力將其意志強加于他國而形成,以專制獨裁為基本特征。(6)“單位否決”系統,這是一種沒有政治的政治系統模式,所有行為主體均擁有毀滅他國的能力,但同時又無法防止自身的毀滅,各個國家各自為政,依靠自身的力量保護自己,相互威懾[8]。國際戰略格局在實踐中主要有單極格局、兩極格局和多極格局等。進行國際格局研究,分析各戰略力量的實力對比、構成狀況、相互關系以及利益需求、利益矛盾等,才能正確判定各主要國家在國際全局中的地位,清醒認識國際上基本的戰略關系和戰略環境,準確估量世界局勢及其發展趨勢。因此,認清國際戰略格局是進行國際戰略判斷和決策的重要基礎,
2.2 習近平對國際戰略格局變動的新態勢進行科學判斷,并積極應對國際格局的調整與變化。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美蘇兩極、兩大陣營對立的格局瓦解,政治多極化的趨勢日趨明顯。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美歐等西方國家的實力相對衰落和衰退。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巨大,是國際格局中重要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充分估計國際格局發展演變的復雜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極化向前推進的態勢不會改變。他還指出,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多個發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區逐漸形成,國際力量對比繼續朝著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方向發展[9]272。中國正在發展為全球性大國,中國的發展正日益深刻地影響著世界,中國如何應對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處理與世界各國的關系?對于西方發達國家所關注的是,中國的崛起與發展能否走出“修昔底德陷阱”;對于發展中國家所關注的是,中國能否走出一條不同于“國強必霸”老路的新路?世界也在普遍關注。對此,中國的回答是與世界各國建立新型伙伴關系,構筑全球伙伴關系網,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將以更加積極性、建設性的、負責任的身份參與國際事務。2015年,習近平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我們要在國際和區域層面建設全球伙伴關系,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這就為改變傳統國際關系中結盟或對抗的現象,為世界各國相互尊重、共同發展提供了建立伙伴關系的新思路。這將增強世界對中國發展的信任,消除外部的懷疑和猜忌。
中國堅持改善和發展同發達國家的關系,推動建立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新型大國關系。2012年,習近平在美國白宮同美國副總統拜登舉行會談時指出,在建設中美合作伙伴關系過程中也會不時遇到各種問題和挑戰。雙方應有充分信心、持久恒心,始終抓住共同利益這一主線,不要讓這樣那樣的矛盾、分歧左右中美關系大局,要攜手走出一條大國之間和諧相處、良性競爭、合作共贏的新型道路[10]。2013年,習近平在同美國總統奧巴馬共同會見記者時指出,面對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需求,中美應該也可以走出一條不同于歷史上大國沖突對抗的新路。雙方同意,共同努力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造福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國際社會也期待中美關系能夠不斷改善和發展。中美兩國合作好了,就可以做世界穩定的壓艙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11]279。
中國也一直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周邊國家。習近平指出,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12]297。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不斷加強團結合作,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正當權益,永遠做發展中國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誠伙伴。2013年習近平在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的演講中指出,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非合作關系已經進入全面發展的快車道。雙方成立了中非合作論壇,構建起新型戰略伙伴關系,各領域合作取得顯著成果[13]304。2013年習近平在墨西哥參議院演講中指出,當前,中拉關系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應該登高望遠、與時俱進,鞏固傳統友誼,加強全方位交往,提高合作水平,推動中拉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實現新的更大發展[14]311。2014年習近平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上指出,實現民族振興的共同使命和挑戰,需要我們弘揚絲綢之路精神,為發展增動力,為合作添活力,不斷深化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中阿戰略合作關系[15]314。中國在全面建設和發展各種伙伴關系的同時也堅持底線原則,強調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習近平強調,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利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任何國家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16]249。至于中國與周邊國家存在的領土、領海和海洋權益爭端,中國一直致力于通過友好談判,和平解決這些爭端。
應對國際格局的變化,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還需要變革國際體系,通過改革國際制度規則來保障,以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國一直致力于建立一個公正合理、和平穩定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以維護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乃至整個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這是中國國際戰略的根本目標。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針對國際格局的變化與調整,為積極推進國際體系的變革,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提出了許多新的戰略構想。
3.1 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理念新構想新目標。國際體系,也稱世界體系,包括世界經濟體系和世界政治體系,是國際范圍內由各行為主體(主要是國家)之間的相互政治經濟聯系與作用所形成的有機整體[17]58。在以往舊的國際體系中,各行為主體因為實力大小強弱不同,就會形成權力政治,以某種制度化的安排固定下來,形成一定的國際秩序,這種國際秩序雖然也兼顧了世界的整體穩定與發展,但卻主要對特定行為主體有利,國際上存在著許多不公正不合理的現象。當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全球合作向多層次全方位拓展,國家之間處于一種相互依存的狀態。經濟全球化促使人們對傳統的國家利益觀進行反思,對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舊秩序進行反思,人類社會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已經成為共識,一種以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為目的的全球價值觀已開始形成。習近平指出,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和地區形勢,我們要把握世界大勢,跟上時代潮流,共同營造對亞洲、對世界都更為有利的地區秩序,通過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18]總之,“命運共同體”不同于以往的國際體系,它的關鍵特征是分享、合作、共贏、包容,一國在維護和追求本國安全和利益時要兼顧他國的利益,在謀求本國發展中要推動各國共同發展。“命運共同體”是中國新一屆領導人為促進世界共同發展,為建立國際社會新秩序而提出的新理念,這有利于明確國際社會共同利益,凝聚共識,消弭分歧,促進和平、合作與發展。
3.2 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努力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和新的國際秩序。2014年,習近平應德國科爾伯基金會邀請在柏林發表演講中,闡述了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出中國早就向世界鄭重宣示: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19]265。中國宣示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也真誠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進而建立新型國際關系和新的國際秩序。為了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習近平提出了要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只有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才能應對國際上各種風險和挑戰,促進世界的和平發展。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各國人民應該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20]273“我們要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把合作共贏理念體現到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對外合作的方方面面。”[21]
3.3 積極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當前,雖然各大國之間關系復雜,在許多領域的競爭博弈還比較激烈,但各國都注重利用國際機制與規則,既加強協調與合作,又圍繞國際規則的主導權展開競爭。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格局的變化,軍備競爭、恐怖主義、核擴散和核安全、網絡安全等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需要加強全球治理,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與安全。中國積極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好地反映國際格局的變化,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意愿和利益。習近平指出,“我們參與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從服務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審時度勢,努力抓住機遇,妥善應對挑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動全球治理體制向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為我國發展和世界和平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22]聯合國在現有國際體制機制中依然發揮著核心作用,各國都要求對聯合國進行改革,更好地發揮聯合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的領導作用。中國堅持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中國將繼續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堅定支持增加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在國際治理體系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20國集團是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就全球宏觀經濟政策開展對話和協調的平臺,中國提出推動20國集團從“危機應對”向“長效治理”機制轉型的具體建議,為20國集團指明了發展與改革的方向。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積極推進國際新經濟機制的不斷發展,為世界經濟的持續增長作出中國的巨大貢獻,為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礎。
4.1 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國際經濟機制是國際關系、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的基礎。發達國家通過打造以其為主導的國際經濟協調體系影響和制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世界上三大經濟機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及其運行規則是維持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主要經濟制度安排,往往傾斜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在遵守以發達國家為主導制定的國際經濟規則時,付出了重大的代價。這種舊的國際經濟不平等關系是極為不合理的,極大地影響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也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主要原因。為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并提出了具體構想和經濟戰略布局。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首次提出了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2013年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時明確提出,中國致力于加強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愿同東盟國家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構成了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和周邊外交新框架,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發生了實質性變化。這些構想和舉措的提出與付諸實施,也意味著中國將不再僅僅是國際經濟體系及規則的參與者,而正在努力成為國際體系、國際規則的建構者,這也體現了中國和世界同舟共濟、共享發展成果的責任和擔當。
4.2 提出新的經濟社會發展理念和全球經濟治理觀,引領世界發展。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結構性問題亟待解決,世界經濟的增長和發展亟需新理念、新方案。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中國緊密結合習近平關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設計峰會主題和議題,以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方向。峰會以“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為主題,并形成了“放眼長遠,綜合施策,擴大開放,包容發展”的“杭州共識”,這說明我國的創新發展理念上升為國際共識。習近平在峰會上,還全面闡述了以平等為基礎、以開放為導向、以合作為動力、以共享為目標的全球經濟治理理念,在此基礎上,還完整提出了國際社會在經濟上重點合作領域和任務。這是中國為重振全球經濟、促進共同發展提出的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中國將同世界各國一道,以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式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建設開放型共享型世界經濟,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
4.3 在全球經濟治理規則和治理機構的新改革、新建設方面,中國也作出了積極的努力。中國積極主動參與規則制定和全球經濟治理平臺建設,推動設立絲路基金、倡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維護自由、開放、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向相對均衡方向發展。中國積極推進全球互聯互通,并探索搭建地區基礎設施投融資平臺。2014年7月15日,金磚五國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同時建立了“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另外,2014年10月24日,中國、印度、哈薩克斯坦等21國在北京簽約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2014年11月9日,習近平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作主旨演講時又宣布,中國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產業合作等有關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另外,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在明顯加速。自2008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已先后與許多國家(地區)的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2015年12月1日IMF正式決定將人民幣納入SDR,人民幣將成為SDR籃子中第五種貨幣。以交通基礎設施為突破,以建設融資平臺為抓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金融載體的建設,將打破互聯互通的瓶頸。可以說,亞投行、金磚銀行等新生多邊金融機構的成立是對現有國際金融結構的重要補充,將積極促進國際金融機構的平衡發展。這將在國際金融結構中增強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有利于全球治理的平衡發展。
[1][2][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21]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4-11-30.
[5][9][11][12][13][14][15][16][19][2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14.
[6]習近平.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 2014-04/15/c_1110253910.htm?prolongation=1.2014 -04-15.
[7]俞正樑.國際關系與全球政治:21世紀國際關系學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8]莫頓·卡普蘭.國際政治的系統與過程[M].薄智躍,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習近平會見拜登稱中美和則兩利斗則俱傷[EB/OL].新華網,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20 215/17034817.html.2014-07-10.
[17]陳岳.國際政治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18]習近平.邁向命運共同體,開創亞洲新未來: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5-03-29.
[22]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4.
責任編輯 梅瑞祥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8.006
D610
A
1004-0544(2017)08-0030-06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理論研究工程項目(2015mgchq012)。
周淼(1977-),男,河南南陽人,法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