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陽明學(xué)與現(xiàn)代國家治理

2017-03-06 01:20:28陳中歐陽禎人
理論月刊 2017年8期
關(guān)鍵詞:智慧

□陳中,歐陽禎人

(1.貴州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貴州貴陽 550025;2.武漢大學(xué)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漢 430072)

陽明學(xué)與現(xiàn)代國家治理

□陳中1,歐陽禎人2

(1.貴州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貴州貴陽 550025;2.武漢大學(xué)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漢 430072)

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在大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建設(shè)進程中,德治的重要性得到了進一步的凸顯。德治的根基在道德文化與世道人心。王陽明從根本上著眼于個體生命“良知”的發(fā)揚,并通過“致良知”的實踐,強調(diào)為政者在德治中的主體性擔(dān)當(dāng),公民在德治中的普遍性自覺,并強調(diào)通過“致良知”而開顯“體用一源”的生命智慧以促進德治之道。王陽明還從“致良知”本身的智慧關(guān)照中對德治的根本性和長久性涵化功能進行了強調(diào),并以儒家修齊治平的赤誠情懷,對德治進行了正本清源的感召。陽明學(xué)不失為現(xiàn)代德治建設(shè)的傳統(tǒng)沃土,其對當(dāng)前我國德治建設(shè)中的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激發(fā)與促進作用。

陽明學(xué);心學(xué);現(xiàn)代國家治理;德治

當(dāng)前,我國在大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建設(shè)進程中,高度重視德治的重要功能。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6年12月9日就我國歷史上的法治和德治進行第三十七次集體學(xué)習(xí)時,習(xí)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nèi)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guī)范社會行為、調(diào)節(jié)社會關(guān)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xié)同發(fā)力?!保?]德治思想在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治理中占有極為重要乃至根本性的地位。如孔子指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鬃诱J為,如果完全依靠行政手段和嚴刑峻法治國,百姓只是僥幸免罪而活,卻人心離散而沒有認同感和凝聚力,而只有以德為本,社會才有榮辱廉恥之感且人心歸服。孟子認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而修身的根本在于盡心知性,它的社會化表現(xiàn)即是仁政德治。《大學(xué)》則認為,修齊治平與身家國天下的根本在“明明德”“親民”與“止于至善”。而《中庸》則強調(diào):“唯天下至誠,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茍不固聰明圣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這都同樣強調(diào)了德及德治對經(jīng)綸天下的根本性地位。作為儒家心學(xué)大成的陽明學(xué),在以“良知”作為道德主體的覺悟與發(fā)明建立的基礎(chǔ)上,由“致良知”的實踐功夫,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和發(fā)揚了儒家德業(yè)修為之道,并成為儒家德治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正如習(xí)近平總書記所說:“王陽明是偉大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王陽明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1]31在推進德治建設(shè)進程中,陽明學(xué)作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具有不容忽視的啟發(fā)和借鑒價值。

1 “親民”與德治的主體性擔(dān)當(dāng)

正如習(xí)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指出的:“要發(fā)揮領(lǐng)導(dǎo)干部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中的關(guān)鍵作用?!缘滦奚?、以德立威、以德服眾,是干部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領(lǐng)導(dǎo)干部要努力成為全社會的道德楷模。”[1]領(lǐng)導(dǎo)干部在德治中發(fā)揮著“關(guān)鍵”作用,一定程度上,領(lǐng)導(dǎo)干部能不能成為全社會的道德楷模,決定著德治建設(shè)的成敗。就此而言,可以說王陽明也有同樣的主張,這體現(xiàn)在他對“親民”思想的堅持和強調(diào)上。在宋明理學(xué)中,程朱把原本《大學(xué)》的“親民”讀作“新民”。按朱子所說:“程子曰:‘親,當(dāng)作新?!薄靶抡?,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dāng)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3]3對程朱把《大學(xué)》“親民”讀作“新民”,王陽明卻堅持原本即“親民”,反對改作“新民”。當(dāng)王陽明的弟子徐愛提問說,朱子改“親民”為“新民”,根據(jù)《大學(xué)》后文引《尚書·康誥》“作新民”來看,似乎有根據(jù),而先生堅持原本“親民”,根據(jù)何在呢?王陽明回答說:“‘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jù)?……下面‘治國平天下’處,皆與‘新’字無發(fā)明,如云‘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意?!H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保?]2王陽明還指出,《大學(xué)》下文的“以親九族”到“平章”“協(xié)和”就是說“親民”義,同時,“親民”也就是《論語》中孔子所說“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之意,“修己”即“明明德”,“安人”“安百姓”即“親民”。

從王陽明的回答,其堅持原本《大學(xué)》“親民”,至少蘊含著兩層重要意義。第一,正如王陽明所說,《大學(xué)》引《尚書》所說的“作新民”,意在引證自天子以至于庶民皆應(yīng)自作新民,也就是《大學(xué)》同時引成湯《盤銘》所說“日新”與《詩經(jīng)》所說“其命惟新”,因此《大學(xué)》就此總結(jié)說:“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即君子無時無刻不自我追求“日新”而趨于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也就是說,王陽明所堅持之意,在于說明即便《大學(xué)》所引“作新民”等之“新”字,正在強調(diào)自新而非新他也即新民,更不可錯上加錯地置換前文“親民”為“新民”。此處意在強調(diào),為政者如欲行德治,首先且根本前提是自我“明明德”、自我“作新民”,基礎(chǔ)是自我永不止息的“明明德”,“親民”是“明明德”的實踐功夫及其自然結(jié)果而非主觀目的。為政者在德治上唯有不停地追求以德修身、以德自治,而非首先出于所謂“新民”的客體化對象化目的。當(dāng)然,就更不用說不以德修身、以德自治而卻要運用種種的道德教條去要求和治理民眾,這與王陽明及原儒之意根本相悖,也不可能產(chǎn)生真正的效果,且會適得其反??梢哉f,這也就是領(lǐng)導(dǎo)干部在德治中的“關(guān)鍵”和“道德模范”作用之所在。

第二,王陽明在即將出征廣西思、田土司變亂時,就“親民”而非“新民”進一步傳授《大學(xué)問》與弟子錢德洪時說:“是故親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實與吾之父、人之父與天下人之父而為一體矣?!家?,夫婦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鳥獸草木也,莫不實有以親之,以達吾一體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無不明,而真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矣。夫是之謂明明德于天下,是之謂家齊國治而天下平,是之謂盡性?!保?]1016王陽明認為《大學(xué)》的“親民”與“明明德”是體用不二的關(guān)系,這種體用表現(xiàn)為“親”與“仁”,自“明明德”本身有是體即有是用,故必然自然地體現(xiàn)為“親民”。換言之,“親民”不是別的,正是“明明德”的自身修養(yǎng)實踐即“明”的功夫的自然體現(xiàn)。一方面,“親民”即是自我“明明德”的修養(yǎng)功夫,它根本沒有發(fā)生脫離主體“明德”而去“親民”乃至“新民”的對象化和客體化活動過程。另一方面,王陽明強調(diào),天地萬物與我本是“一體”,所以“明明德”過程本質(zhì)上即自我致“一體之仁”的過程,所以只是“明明德”功夫進路中自然體現(xiàn)“親”民以至于“親”“山川鬼神鳥獸草木”,進至于“一體之仁”的至大境界,王陽明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明明德于天下”。由此,可以說這正是“群眾路線”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根本的土壤之一,它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新時期對治“四大風(fēng)險”之一的“脫離群眾”之豐厚的傳統(tǒng)滋養(yǎng)。在王陽明看來,為政者本來就是來自于人民,也本來就是人民中的一員,在根本上既非舟水關(guān)系,也非魚水關(guān)系,而本然是“一體同仁”,不可迷失性德而自隔于人民,必須守護“一體同仁”之本。按今天的話來說,這當(dāng)然也是領(lǐng)導(dǎo)干部在德治中應(yīng)該堅守的覺悟與擔(dān)當(dāng)之道。

2 “良知”與德治的普遍性自覺

習(xí)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指出:“要提高全民法治意識和道德自覺。……道德要得到遵守,必須提高全體人民道德素質(zhì)?!保?]如果全體公民沒有真正的道德自覺,缺乏良好的道德素質(zhì),德治建設(shè)進度會大打折扣,乃至于在民眾基礎(chǔ)中動搖傾覆。道德自覺是道德素質(zhì)提高的關(guān)鍵。沒有道德自覺,一切道德說教都于事無補。關(guān)于道德自覺,可以說,王陽明的“良知”學(xué)正是一劑催化的良藥。

眾所周知,陽明學(xué)的核心是在“良知”自覺的基礎(chǔ)上,通過“致知”或說“致良知”的實踐功夫即“知行合一”,復(fù)得“良知”即“天理”,以通融天生人成、天人一體的天道本體生生之德造化之機,以成就人之本質(zhì)即美大圣神的生命本體。即如王陽明所說:“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4]78“天理在人心,亙古亙今,無有終始;天理即是良知,千思萬慮,只是要致良知。”[4]120因此“良知”作為“天道”“天理”的天命人性,是人的根本性生命存在境,而所謂“致知”即是致此根本之“良知”,而所謂“格物”者,生命所遇存在與周遭之一切皆為“物”,因此即是在動止語默、舉凡一切存在境中,念念“必有事焉”即“致良知”,以達須臾不離、以至不思不勉、從容中道的自在自得境界。

作為天生人成者,人之為人在其生命本根上不但是人人本自具足“天理”即“良知”,而且須臾不可違背“天理”“良知”。往“良知”上修養(yǎng)即“致知”或說“致良知”則合“天理”而成人,反之,則違“天理”而墮落沉淪,違背道德仁義禮智信,以至于非人而不可言其極。王陽明為了點化教導(dǎo)人自覺自信本具的“天理”“良知”,并鼓勵人由此生命之根而成就真正的德業(yè),可謂苦口婆心。王陽明一再提醒鼓勵:“只要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jié)圣胎也。此天理之念長存,馴至于美大圣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yǎng)擴充去耳。”[4]12并說:“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若無有物欲牽蔽,但循著良知發(fā)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但在常人多為物欲牽蔽,不能循得良知。”[4]75正如王陽明在點化鼓勵他的弟子時說:“‘人胸中各有個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顧于中曰:‘爾胸中原是圣人?!谥衅鸩桓耶?dāng)。先生曰:‘眾人皆有之,況于中?卻何故謙起來?謙亦不得。’于中乃笑受。又論:‘良知在人,隨你如何,不能泯滅,雖盜賊亦自知不當(dāng)為盜,換他作賊,他還忸怩?!谥性唬骸皇俏镉诒?,良心在內(nèi),自不會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嘗失了!’先生曰:‘于中如此聰明,他人見不及此?!保?]102

可以說,“良知”是立命立人之本,而立人是齊家興國以至于平天下之基。亦正如:“一友自嘆:‘私意萌時,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它即去?!壬唬骸忝葧r這一知處,便是你的命根。當(dāng)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保?]135因此,中國人出口談“安身立命”,在王陽明而言,這才是真正的“立命”,“良知”即是命根,“致良知”功夫即是立命功夫,立了命才能真安身,安了身才能真談得上修齊治平與身家國天下之德業(y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這是上自官員下至民眾都必須自覺自信的,也可以說這就是作為“以德治國”之最為根本的全體公民道德自覺之基,因為在根本上德言人,人言身,身言心,而心者“天理”“良知”之故?!傲贾钡挠X信對于提高全體公民的道德自覺與道德素質(zhì)具有易簡功大的根本性覺發(fā)與建立功能。

3 “致良知”與德治的智慧性開顯

正如習(xí)近平總書記所指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是干部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保?]德之所以能“修身”“立威”“服眾”,當(dāng)然不是僵死的道德教條,而是活靈活現(xiàn)的身體力行和德性智慧。古希臘哲學(xué)家蘇格拉底說“德性即知識”,并要求“認識你自己”。中國的古老智慧則指出:“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周易·系辭》)。正如張岱年先生所說:“中國哲人認為真理即是至善,求真乃是求善。真善非二,至真的道理即是至善的準則。即真即善,即善即真”,“宇宙真際的探求,與人生至善之達成,是一事之二面。窮理即是盡性,崇德亦即致知?!保?]真善在本體上是一而不二的,因此,真正的修德致善者,絕非僵死刻板、老好先生,而一定是活潑智慧的。所以,德治本身也是一種智慧之治。王陽明認為,“良知”即心體性德的發(fā)明,不但是成德立人之本,同樣是德業(yè)成就的智慧之源。

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贝怂^“天”,一方面指外在的機緣條件和時勢,如孟子所說:“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孟子·公孫丑》)。另一方面,則是說人的智慧不可能超過天的智慧。然而,如果就王陽明而言,從本體高妙處說,可謂“人算即是天算”,而從“致良知”的進程而言,可以說“人算趨于天算”。因為人性通天,“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自我虛靈不昧的良知本體,而“天理”或曰“天道”“天德”當(dāng)然是一切存在境及其智慧本體,因此,“致良知”到精微處當(dāng)然可以感應(yīng)打通智慧本體,至高至極則甚至與之無二。那么,通過“致良知”而打通“天道”“天理”本體,則可疏通本源,秉本執(zhí)要,不斷獲得“人算即天算”的本體智慧。王陽明強調(diào):“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緩,雖千變?nèi)f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時,與天運一般不息,雖酬酢萬變,常是從容自在,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4]33王陽明又把“良知”的虛靈不昧妙用智比喻為規(guī)矩尺度,以此去應(yīng)量天下萬事萬變。如其說:“夫良知之于節(jié)目時變,猶規(guī)矩尺度之于方圓長短也。節(jié)目時變之不可預(yù)定,猶方圓長短之不可勝窮也。故規(guī)矩誠立,則不可欺以方圓,而天下之方圓不可勝用矣。尺度誠陳,則不可欺以長短,而天下之長短不可勝用矣。良知誠致,則不可欺以節(jié)目時變,而天下之節(jié)目時變不可勝應(yīng)矣?!保?]54當(dāng)然,王陽明不可能不重視世間的所謂“節(jié)目時變”與“名物度數(shù)”,但他認為這與“良知”發(fā)明是先后本末的關(guān)系。因此,他強調(diào)說:“人只要成就自家心體,則用在其中。如養(yǎng)得心體,果有未發(fā)之中,自然有發(fā)而中節(jié)之和,自然無施不可。茍無是心,雖預(yù)先講得世上許多名物度數(shù),與己原不相干,只是裝綴,臨時自行不去。亦不是將名物度數(shù)全然不理,只要‘知所先后,則近道’”[4]23。

正如傳統(tǒng)公堂總會高懸“正大光明”匾額作為慧眼,王陽明還把昭明靈覺的“良知”比作“明鏡”,以此而獲得隨物應(yīng)照的智慧。如他說:“圣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yīng),無物不照,未有以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侵ト擞龃藭r,方有此事。只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講求事變,亦是照時事,然學(xué)者卻須先有個明的功夫。學(xué)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變之不能盡?!保?]13王陽明進一步指出:“君子學(xué)以為己,未嘗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未嘗虞人之不信己也,恒自信其良知而已;未嘗求先覺人之詐與不信也,恒務(wù)自覺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則良知無所偽而誠,誠則明矣;自信則良知無所惑而明,明則誠矣。明誠相生,是故良知常覺常照。常覺常照,則如明鏡之懸,而物之來者,自不能遯其妍媸矣?!保?]80-81總之,王陽明堅信“良知”“天理”的智慧本體昭明靈覺、不可勝用。王陽明最后強調(diào)并鼓勵說:“昏暗之士,果能隨事隨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大本立而達道行,九經(jīng)之屬,可一以貫之而無遺矣?!保?]52“九經(jīng)”即《中庸》所說治理天下國家的九個方面。王陽明認為,這都可以通過“良知”發(fā)明而從根本上促成,而且也必須根于“良知”本體。

正如王陽明所說:“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謂之神”,王陽明堅信“致良知”功夫的不斷深入,則天人通貫的本源智慧會不斷通達,從而不斷獲得神奇妙用的功效。當(dāng)然,在現(xiàn)代性條件下,不可能一味盲目地把王陽明的“致良知”智慧體用之學(xué)蓋于一切,但常言道:“事在人為”。亦正如王陽明所說“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是謂‘體用一源’?!薄绑w未立,用安從生?”[4]35如果說,為事先立人,立人在立心,而心即貫通天人的智慧本體即“天理”“良知”,那么,從此意義上而言,“體未立,用安從生?”當(dāng)然是可以成立的。由此,如王陽明所說,“體”開出的“用”,也可以是促成基于個體生命的“以德治國”的智慧開顯之路。

4 “必有事焉”與德治的根本性涵化

同樣,正如習(xí)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指出:“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保?]形象地說,德治是法治的地下之根系,法治則是地上之枝葉,二者共同開出天下正義美善之花果。在現(xiàn)代社會,雖然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但相當(dāng)程度上可以說,德治更具有大本大根的功能,因為沒有了法的前提即德所包涵的正義與真善美的公意認同與根基,法則不會使天下人心悅誠服,便會喪失威信和認同感與執(zhí)行力。同時,德治明顯具有更強的歷史積淀和道德智慧的傳承性。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德治可謂“必有事焉”。其對于古今中外的社會治理功效,雖難顯于一時一事,但卻具有根本性地位和長久性功效,它是法治得以健行的培根固本之源。

“必有事焉”本出孟子,孟子在回答關(guān)于自己“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時所謂:“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赜惺卵?,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孟子·公孫丑》)。孟子強調(diào),養(yǎng)浩然之氣的重點是“配義與道”,且不可一刻“無是”即違離,它是長久“集義”而生,不可“義襲而取”即靠偶爾的正義行為而得。同時,不可揠苗助長心急功利即“勿助”,也不可舍棄耕耘即“勿忘”。針對孟子的修養(yǎng)之法,山中修學(xué)者多說“勿助勿忘”的功夫難把握。對此,王陽明指出:“區(qū)區(qū)因問之云:‘忘是忘個什么?助是助個什么?’其人默然無對。始請問。區(qū)區(qū)因與說我此間講學(xué),卻只說個‘必有事焉’,不說‘勿忘勿助’?!赜惺卵伞撸皇菚r時去‘集義’。若時時去用‘必有事焉’的工夫,而或有時間斷,此便是忘了,即須‘勿忘’。時時去用‘必有事焉’的工夫,而或有時欲速求效,此便是助了,即須‘勿助’。其工夫全在‘必有事焉’上用,‘勿忘勿助’只就其間提撕警覺而已?!颉赜惺卵伞皇恰x’。‘集義’,只是‘致良知’。說‘集義’則一時未見頭腦,說‘致良知’即當(dāng)下便有實地步可用功。”[4]90-91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一個國家乃至天下的人類社會,又何嘗不與一個人的“必有事焉”即時時刻刻、事事物物“集義”“致良知”相同呢!人之為人需要“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一個國家社會又何嘗不必須要正氣!按今天的話來說,正能量不可或缺。歷史上,于人于國家天下都曾有過“忘”和“助”的毛病過錯,而對治之法正如王陽明所說,不是去拿捏如何“勿忘勿助”,批左斗右,而根本應(yīng)在“必有事焉”上用功,自然可以提撕警覺而減少乃至不犯“忘”“助”之病。對一個國家社會的“以德治國”進程而言,更是如此。正如王陽明所說,一方面:“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認得一段;走到歧路處,有疑便問,問了又走,方漸能到得欲到之處。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盡知。只管閑講,何益之有?”[4]22另一方面:“我這里功夫,不由人急心認得。良知頭腦是當(dāng),去樸實用功,自會透徹。”[4]115德治的土壤即哲學(xué)文化及其道德智慧資源是經(jīng)過千百年長久積淀傳承而來,一方面,不可以犯拿來主義錯誤,簡單地認為為我所用便是,走工具主義和功利主義之路不可以真正獲得至寶,歷史證明也是不能長久的。另一方面,無論天下大勢如何風(fēng)云變幻,社會形態(tài)如何新異變遷,只要是人之為人的社會,則德治之于人心,便時刻不可缺失,德治注定將伴隨人類社會始終。由此,無論誰執(zhí)政,無論以何種形態(tài)執(zhí)政,歷史證明,犯“忘”即丟棄德治一面的錯誤,天下隨即動蕩而絕不可長治久安,在此已無須贅言舉例。

當(dāng)然,“必有事焉”與“勿助勿忘”的修養(yǎng)之道,在中國傳統(tǒng)可謂“身國同構(gòu)”,在本質(zhì)上庶幾相同。正如一個人需要良師益友,也需要長期的學(xué)習(xí)教育和積淀,才可以不斷走上“必有事焉”即“致良知”的正確之道,才可以在此間不斷獲得“勿助勿忘”的智慧關(guān)照,并走好人生之路,乃至成就偉大德業(yè)。對于一個國家社會,又何其不然!德治智慧經(jīng)驗的積淀如大樹之根,需要深深植根于傳統(tǒng)哲學(xué)文化智慧之中,才可以固本培根,枝繁葉茂,長久廣大??梢哉f,德治是人類社會最本質(zhì)和最根本上的安身立命之本,而“以德治國”需要在“必有事焉”的用功和智慧關(guān)照中,注重遵循其根本性和長久性屬性,不犯“忘”“助”之病,才可以活水源流、相得益彰,成就德業(yè)福祉于天下。

5 “拔本塞源”與德治的正本清源感召

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xí)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已經(jīng)走過了95年的歷程,但我們要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奮斗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面向未來,面對挑戰(zhàn),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保?]“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歷史進程中,除了永葆奮斗精神外,還要永葆“對人民的赤子之心”。而且,后者是前者的本源動力,否則,難有奮斗之志,即便有之,也可能難免為私而不公。因此,只有以正義“良知”為立人之本,胸中充滿仁愛與赤城情懷,才可永葆“對人民的赤子之心”,以天下為公,實踐德治仁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這是德治之本,可以說,這也是王陽明的初衷本意。

所謂“拔本塞源”,是王陽明對其友顧東橋來書,請教就如何在古時楊、墨之學(xué),堯、舜禪讓,湯、武放伐,周公、莽、操攝政等學(xué)說事理之間辨別十分善惡的問題時王陽明回信所說。王陽明借用本出《左傳》的“拔本塞原”一說,意在指出如果不把千百年來種種“拔本塞源”的異端曲說和功利之學(xué)暴斃于天下,使天下人認清其本來面目,則圣人之學(xué)也即“天理”“良知”之學(xué)終被遮蔽歪曲和裹挾利用,則天下人心恍惚、生民受害。王陽明認為,古代之世,人心相比今天更加淳樸,天下之人本同心同德、相視如一家,唐、虞及三代的教育,核心目標是如何保持和恢復(fù)本然心體的道德良知之教,皆旨在使生民歸復(fù)萬物一體之仁、同心一德之體。王陽明認為,五帝太古之世,整個社會即如一人之身,心神五官自然協(xié)同,一體共生。因此,王陽明比喻說:“蓋其心學(xué)純明,而有以全其萬物一體之仁,故其精神流貫,志氣通達,而無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間。辟之一人之身,目視、耳聽、手持、足行,以濟一身之用。目不恥其無聰,而耳之所涉,目必營焉;足不恥其無執(zhí),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蓋其元氣充周,血脈條暢,是以癢疴呼吸,感觸神應(yīng),有不言而喻之妙。此圣人之學(xué)所以至易至簡,易知易從,學(xué)易能而才易成者,正以大端惟在復(fù)心體之所同然,而知識技能非所與論也。”[4]60王陽明指出,如果全社會都朝著“萬物一體之仁”的偉大情懷上看齊,減少一些人己物我之間的分別和對立,以至于把人類社會視作活靈活現(xiàn)的生命共同體,那么,所有人都會在這個生命共同體中心甘情愿地各盡所能,眾志成城,從而促成“一身之用”般的充滿仁慈大愛的和諧大同之治世。

但王陽明指出,遺憾的是,“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術(shù)猖;孔、孟即沒,圣學(xué)毀而邪說橫。教者不復(fù)以此為教,而學(xué)者不復(fù)以此為學(xué)。霸者之徒,竊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以內(nèi)濟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蕪塞,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強之說,傾詐之謀,攻伐之計,一切欺天罔人,茍一時之得,以竊取聲利之術(shù),若管、商、蘇、張之屬者,至不可名數(shù)?!保?]60因此,王陽明指出:“蓋至于今,功利之毒淪浹于人之心髓而習(xí)以成性者幾千年矣,相矜以知,相軋以勢,相爭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于聲譽。”[4]61總之,王陽明對于后世愈來愈功利狡詐之文化人心,深感不安。他認為如果不將之一一揭露于世人,并加以克制,定會持續(xù)淪浹世道人心,以至于權(quán)術(shù)陰險計謀功利之徒會成為社會文化的引導(dǎo)者,則天下人心是難以何樂安寧。因此,王陽明認為,后世之人多私智相軋,狡偽陰險,詭辭矯行,妒賢忌能,恣情縱欲,相陵相賊,所以世態(tài)難免禍亂無窮,更何談一體同仁。王陽明所要“致良知”的目的之一,無非是要去除“拔本塞源”之學(xué)說,復(fù)“一體同仁”的圣人之學(xué),以濟于天下。因此,王陽明謂:“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無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xué)而能,所謂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無間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務(wù)致其良知,則自能公是非,同好惡,視人如己,視國猶家,而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求天下無治,不可得矣?!保?]86所以,王陽明最后至誠動容地言道:“仆之不肖,何敢以夫子之道為己任?顧其心亦稍知疾痛之在身,是以彷徨四顧,將求其有助于我者,相與講去其病耳。今誠得豪杰同志之士扶持匡翼,共明良知之學(xué)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相養(yǎng),去其自私自利之蔽,一洗讒妒勝忿之習(xí),以濟于大同,則仆之狂病,固將脫然以愈,而終免于喪心之患矣,豈不快哉!”[4]88

在現(xiàn)代而言,也許王陽明所說,可能略顯單純。然而細思之,王陽明所要感召之意又何嘗不是人類最原本最樸實質(zhì)真的理想追求呢?正如習(xí)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永葆“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就最樸實本源意義上而言,500年前的王陽明所說“今誠得豪杰同志之士扶持匡翼,共明良知之學(xué)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相養(yǎng),去其自私自利之蔽,一洗讒妒勝忿之習(xí),以濟于大同”,當(dāng)然也是古今暗合的。至少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造福于生民,以濟于大同的理想目標是相通的。當(dāng)然,在當(dāng)今,僅“致良知”,恐怕已遠遠不能解決“以濟于大同”的所有問題,然而,正所謂:“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保?]永葆“赤子之心”,當(dāng)然不能完全離開“自致其良知”,以保持豪杰同志“一體同仁”的本心,進而涵養(yǎng)“不忘初心”的立人之基,并以之作為“以濟于大同”的興國之重要源泉。在此意義上而言,德治的實踐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是巨大而無可替代的。

[1]習(xí)近平.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jié)合[N].新華網(wǎng),2016-12-10.

[2]吳光.陽明學(xué)的理論結(jié)構(gòu)、根本精神與當(dāng)代價值[G]//李國英.陽明學(xu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5.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王守仁.王陽明全集:新編本第一冊[M].吳光,錢明,等編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5]王守仁.王陽明全集:新編本第四冊[M].吳光,錢明,等編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6]張岱年.中國哲學(xué)史大綱·序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7]習(xí)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新華網(wǎng),2016-7-1.

[8]習(xí)近平.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正能量[N].人民網(wǎng),2013-11-28.

責(zé)任編輯 梅瑞祥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8.010

B248.2

A

1004-0544(2017)08-0054-06

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14@ZH054);孔學(xué)堂重大招標項目(kxtzd201507)。

陳中(1982-),男,貴州習(xí)水人,哲學(xué)博士,貴州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副教授;歐陽禎人(1961-),男,湖北建始人,哲學(xué)博士,武漢大學(xué)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中華孔子學(xué)會陽明研究會副會長。

猜你喜歡
智慧
有智慧,就是不一樣
金橋(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32
談“禾”部
智富時代(2019年2期)2019-04-18 07:44:42
智慧退敵
貓的冷酷與智慧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2
致強制勝的智慧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0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決定成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国产精选自拍| 8090成人午夜精品| 一区二区自拍|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色综合天天操|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1024精品|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99视频在线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a| 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91精品人妻互换|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国产理论精品| 成人福利视频网| 国产资源站|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欧美午夜小视频|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一级全黄毛片|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免费亚洲成人| 日韩在线2020专区|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久久公开视频|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 欧美性精品| 欧美无专区|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欧美一级爱操视频|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国产99免费视频| 九九热在线视频|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91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操|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婷婷六月色| 亚洲av无码人妻|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欧美精品不卡|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