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北京 100872)
關懷:與正義、功利的對話
——兼論弗吉尼亞·赫爾德對自由主義挑戰的回應
□張麗娟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北京 100872)
弗吉尼亞·赫爾德是美國著名的關懷倫理學家。赫爾德在分析關懷、關系、關懷人的人等概念的基礎上,認為關懷倫理是一種獨具特性的道德理論和方法,不可以附加或者包含在正義論、功利論和美德論之中。通過關懷倫理與正義倫理、功利倫理的對話,考慮關懷與正義、功利的融會貫通,提出關懷價值可作為普遍適用的道德,關懷關系應該成為更廣泛的道德框架和一種使人滿意的綜合性道德理論。在此基礎上,弗吉尼亞·赫爾德針對自由主義理論對關懷倫理的挑戰作出了回應。
關懷倫理;正義倫理;功利倫理;自由主義
關懷倫理學的歷史很短暫,只有幾十年的歷史,但它卻是一個令人滿意的道德理論。關懷倫理是女性主義思潮在反思社會各個領域的時候涌現出來的。女性主義倫理學家薩拉·魯迪克、卡羅爾·吉利根、內爾·諾丁斯等,都使關懷倫理研究的進展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弗吉尼亞·赫爾德在前人的基礎上,論證了自己對關懷倫理的覺解,并提出了一種使人滿意的綜合性道德理論。
在女性主義思潮未出現以前,主導的道德理論是義務論和功利論。這兩種理論都是關于正確行動的理論,都依靠普遍的準則和抽象的原則,它們都是唯理論的。義務論認為,一個行為的善惡與否或者一個行為的正當與否,取決于這個行為是否符合某一普遍的道德原則,是否體現了一個絕對的義務性質。人們要按照理性的意志來行動,要關注的是人們行為的動機。功利論認為,一個行為的善惡與否或者一個行為的正當與否,取決于這個行為是否盡可能地影響著全體當事人的普遍福利所產生的結果,即是否促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關于主導的道德理論的探討與爭論,學術界已經產生了很多的文獻。女性主義思潮就是在反思這些道德理論的基礎上產生的。女性主義者認為,主導性的道德理論是建立在男人在公共生活和市場上經驗的模型,忽略或者沒有足夠重視女性的經驗。這些理論都要求公正,對偏愛不留任何根本性質的余地,但正是偏愛把我們關心的人和關心我們的人聯系在一起。女性主義倫理認為,女性的經驗,比如關懷孩子、病人、老人等,“摯愛的敏感性和回應需要會提供更好的道德指導以決定在這些境況下應該做什么,而不是求助于抽象的規定和合理的個人功利的計算。”[1]35弗吉尼亞·赫爾德認為,關懷倫理是女性主義倫理的核心理論,它有潛力將真正的普遍關懷經驗作為依據,通過對經驗及其反思、論證的基礎上,成為一種解決人類道德難題的新的道德理論。
關懷是什么?弗吉尼亞·赫爾德認為,關懷既是一種實踐,又是一種價值。人們一出生就處于現實的關懷關系中,關懷關系關照著人類的發展與繁榮,比如對孩子、老人、病人的關懷等。關懷傳遞和建立的是人們之間的關聯意義。作為照顧人的關懷活動和單純的關心是不同的,赫爾德舉例說,我們照顧孩子,完全不是僅僅在喜歡與否的關心的意義上進行的,雖然這兩個的區別并不是很清楚,因為我們照顧孩子時,也在關心她,但是關懷通常會得到更好的質量[2]45。關懷是一種行動,是一種實踐,行動上的照顧他人與有關心思想的人去關愛他人是不一樣的,兩者顯然不是一個層次。迪姆特·布貝克對關懷有一個定義:“關懷是一個人達到了另一個人的需求,在這里關懷人和被關懷人進行面對面的互動,這一關系是雙方之間整體活動的一個關鍵因素,而被關懷人的需求具有這樣一種性質,它不可能從所需求人自己那里得到滿足。”[3]129我們可以看出,關懷是基于需要與被需要的,它由滿足需要這一客觀事實構成。但真的是這樣嗎?赫爾德疑問道,如果一個不懷好意的騙子來關懷孩子,這是道德的嗎?盡管滿足了需要和被需要這一客觀事實。關懷他人要出自關懷人良好的道德動機,“關懷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于關懷怎么表達了我們的態度和關系。”[4]49動機、意圖對于關懷來說,同樣很重要,當一個關懷他人的行動包含著嚴重的道德背離時,即便達到了關懷他人的目的,如騙子的行動使孩子得到了溫飽,該行動也是不道德的,或者說這不是關懷的本身意義所在。除了需要與被需要的客觀事實,有些關懷倫理者認為,面對面的關懷是關懷的中心,遙遠的他人得到我們的關懷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事。赫爾德反駁到,關懷是一種關系,關懷的關系形成了家庭和社會,更大的社會依賴著這些小社會,我們不僅要在個人層面也要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面上建立關懷和關注的關系,并需要作出相互的反應。關懷和代際正義一樣,它提供了對直接的和遙遠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思考和評價,且關懷關系應該比正義關系更廣泛、更深刻。“作為一種實踐,它表明了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需要和為什么應該應對需要。關懷建立了信任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心和連接。”[5]64也就是說,關懷作為一種實踐,它要求人們去建立、維護、發展、修正關懷關系,且這種實踐方式在道德上和實踐上應該是令人滿意的。不僅如此,關懷還是一種價值,這種價值也體現在關懷關系上,其他人、社會、組織可以對于人們的關懷關系進行評估。
弗吉尼亞·赫爾德認為,關懷倫理學是一種道德理論:不僅與家庭、朋友的私人領域相關聯,也與醫療實踐、法律、政治生活、社會組織、戰爭和國際關系相關聯。關懷倫理應該成為一個框架,個人和社會的道德問題都應該在這個框架內思考、評估和實踐。它解決的是關于人們如何以及為什么應該從事關懷活動,關懷活動應該如何進行和建構,以及關懷和關懷活動的意義,尤其是對關懷關系的評價。關懷倫理學作為一種道德理論,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關懷人的人,不是傳統倫理學認為那樣個人是完全的、獨立的、自主自足的、原子的自我,它是相互關系、相互依賴的。正是基于這點,關懷倫理學以具體的他人需要為出發點,強調滿足需要的道德責任。其次,關懷倫理學尊重情感。長期以來,主導性的道德理論都是唯理論的,它們通常肯定的是理性的絕對意志,拒斥一般的道德情感,因為情感可能會干擾普遍道德原則。即使有時認同一些道德情感,比如同情等,也是因為這些道德情感有利于理性命令的實施。赫爾德認為,完全靠理性和唯理論的道德探究是有缺陷的。關懷倫理學贊賞情感和關系的能力,因為這從道德上能夠促進人們在實際的人與人互動的境況中理解什么將是最好的。“關懷倫理所開辟的精神向度在于反觀自照,它注重情感之接納、交流。”[6]再次,傳統倫理學認為,越是避免偏見和人為化就越是接近公正,就越能解決道德難題,因此推理的方式越抽象越好。而關懷倫理學懷疑這類抽象和對普遍規則的依賴并質疑他們的優先性,它要求人們尊重人們與他人關系而不是忽略。道德難題的產生不是因為自我主義的個人和普遍道德原則的沖突所致,因為認真關懷人的人的個人利益和所關懷人的利益是交織在一起的。再者,關懷倫理學質疑傳統倫理學中的公共和私人領域的理論,并對其進行重構。傳統倫理學認為,公共生活是與道德相關聯的,家庭和朋友的私人領域與道德無關。關懷倫理學認為我們不能忽視家庭、朋友等相互關聯的人們提出的道德問題,這些道德問題不僅存在于家庭等私人領域中,也存在于社會等公共領域中。最后,人的道德和認識論是相關的、相互依賴的,人們從出生開始就以很根本的方式和其他人相互依賴,構成了一個社會的關系網絡,這種關系是構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我們應追求的是不斷修正、重建、培育新關系的能力,而不是去效仿抽象的唯理的自我。那么,關懷人的人難道不能自主嗎?答案是否定的。自主也是關懷倫理追求的目標之一,只是這種自主不同于傳統倫理學的自主,而是自主的前提是人是嵌入社會的,人永遠是處于關系中的。總之,弗吉尼亞·赫爾德認為關懷倫理學提供一種關于更使人滿意的社會能建立的、既緊密又有距離的人與人關系的視野,它關照著個人和社會的每個領域,回應著個人和社會的關切和需要。
正義論、功利論在解決道德問題的規范性理論中占據主導地位,兩者都依靠普遍的準則和抽象的原則。女性主義倫理學家認為,主導性的道德理論存在著幾個不足:首先,視女性為劣勢群體。正如亞里士多德認為,婦女是有缺陷的人,缺乏在男性本性里那種推理的能力。弗洛伊德甚至認為,“從概念上把婦女歸類為心理劣勢群體,原因是她們在解剖學方面的不足:缺乏陽具。”[7]95其次,主導唯理論,給予理性以極大的榮譽,排斥非理性、熱情、情感和身體的需要等黑暗力量。再次,男人是公共生活的代言人,女性是家庭等私人領域的從事者,正義、功利涉及到公共領域,關懷僅涉及到家庭領域。女性主義倫理學家反駁以上觀點,她們認為,正是對婦女身體、地位、能力的歧視才造成社會的不平等、不正義。婦女在身體上不是有缺陷的人,相反婦女擁有許多男性不具備的能力,比如分娩、生育的能力。她們強調男子對婦女的統治應該結束;婦女應該享有和男子一樣的平等的權利;婦女的道德經驗與男性的一樣重要。正是這樣的思考和聲音,引發了正義倫理、功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爭論。
在以往的女性主義倫理學家看來,關懷和正義是非此即彼的。一個道德難題不是正義的就是關懷的,二者不是共存的。關懷、正義指稱了不同的道德方法,各自有自己的研究領域。關懷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關愛與責任,正義強調符合抽象原則的理性行動。正義倫理學關注的問題在于公平、平等、個人權利、抽象原則和與之一致的應用,關懷倫理學關注的問題在于專注、信任、對需要的反應、講述的細微差別和培育關愛關系。正義倫理追求公平解決個人利益和權利的競爭,關懷倫理學認為關懷者和被關懷者的利益是纏繞在一起的而非簡單的競爭。正義保護平等和自由,關懷培育社會凝聚力和協作。正義倫理中,尊為優先的價值是平等、公正、公平分配和互不干涉;實踐正義時,個人的權利受到保護,要達到公正判斷,懲罰要適當,追求應該是平等對待。關懷倫理中,尊為優先的價值是信任、團結、相互關心和心領神會的響應;實踐關懷時,關系得到培育,需要獲得滿足,而對關懷的敏感性得到體現[8]20-21。關懷倫理和正義倫理既然指稱不同的方法,那么對于一個特定的道德難題的解決,我們應該支持哪一個?對于關懷倫理學者所認為的有關懷就足夠了,正義應該退居旁邊觀望。那么,我們對他者的需要的反應是如何預防暴力沖突的?似乎以往的關懷倫理學家并為給出明確的答案。功利論和正義論一樣,它也是依賴抽象的道德原則即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不論是規則功利主義還是行為功利主義都追求的是最大多數人的偏好滿意。它思考問題似乎喜歡把關懷納入到功利的框架中去思考,這種關懷是否有利于功利原則的實現,是否能指導公共生活的決定。
在正義、功利與關懷的爭論中,有些關懷倫理學家超越了這個爭論,不建議用關懷倫理學代替正義倫理、功利倫理,也不認為兩者是互不相干的兩個領域的道德規范。她們開始了正義、功利與關懷的對話,尋求的是構成正義、平等、權利和自由的組織機構應當如何與敘述關懷、關系和信任的網絡互相協調一致?赫爾德舉例說,婦女的生育權利就是正義、權利與關懷的結合。生育自由是婦女的基本權利之一,當婦女努力克服婦女在其他社會領域的從屬地位時,婦女要掌控自己的生育權利,這是非常重要的。婦女的自主權和個人主體性也需要正義和權利的保障。赫爾德認為,正義、功利和關懷是和諧的。正義與關懷雖然在某個領域是主要的道德方法,比如正義在政治領域較為合適,關懷在私人領域應該合適發展。但是正義與關懷并不限定于各自的領域,私人領域有時需要正義的關照,同樣,公共領域也需要關懷的體貼。比如,在家庭中,正義可以保障更公平的男女家務勞動分工,保護家庭成員免受家庭暴力,關懷孩子時,正義可以避免家長式的統治等。在公共領域中,對老人、病人、孩子的關懷應該成為一項政治任務,而不是一個家庭式的完全的私人責任等。
弗吉尼亞·赫爾德嘗試結合關懷、功利與正義,即每個人都有權利受到所需要的關懷以求適當的發展。在赫爾德的早期思想中,赫爾德認為,正義是處理道德最低限,我們不應該下降到最低的道德下,比如避免不公正的攻擊和無禮。相比之下,關懷涉及什么是在底線之上和超出基本的責任,比如照顧好兒童就要處理遠遠超過尊重他們不被虐待或被剝奪充足食物的權利;良好的關懷會帶來歡樂和笑聲。也就是說正義倫理是一種底線倫理,關懷倫理是一種高端倫理。后來,赫爾德不斷修正自己的理論,認為關系應該成為更廣泛的道德框架,正義應與其適應。關懷是最基本的道德價值,因為生命需要關懷,人一出生就處于關懷的關系中,在人的最初生長階段,必須有關懷,但正義似乎可以沒有。沒有關懷,就沒有人去尊重,就不會有公共的權利制度,因此關懷是更具有包容性的價值。人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的,關系、關懷構成一個寬泛的框架,這些關系支撐著人類生命和社會活動。正義、功利和美德這些概念囊括于此網絡之中。“在一個公認的關懷框架內,我們應該看到,最應確保人們擁有權利和得到正義。我們甚至可能會在有限的領域里優先考慮正義。”[9]117與此同時,在此框架下,弗吉尼亞·赫爾德不同意將關懷倫理視為僅僅是一種美德倫理的觀點,也拒絕將關懷倫理還原成具體的道德理論。也就是說,人性關懷應該成為圖畫的底色,在底色背景下,可以點綴正義、功利、美德等價值理念。
至此,弗吉尼亞·赫爾德初步搭建了關懷倫理這一綜合性的道德理論的體系架構,一種整體的、令人滿意的綜合性道德理論將是一個關懷關系的理論,在這個理論中有些部分會圍繞正義與功利的價值來設定、來討論,有些部分還會涉及美德。這些部分是和諧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所有道德理論的對話都應在關懷關系的框架下進行。
自由主義是西方占據主導性的道德理論,自被提出以來獨領風騷。自由主義最具代表性的兩大流派是康德主義和功利主義。關懷倫理自產生以來,不斷受到自由主義的質疑和挑戰,諸多關懷倫理學家在回應挑戰和發展關懷倫理方面作了很多的有益性研究,其中弗吉尼亞·赫爾德就是其中的一位。
自由主義對關懷倫理的批評主要集中在關懷倫理學倡導的人是關系的觀點。它指出個人應該是完全的、自主自足的、原子式的個體,自由主義理論的目的是論證標準成年人的情況,個人是一個概念性的理性決策者,關懷倫理強加了關系在未選擇的成年人身上,威脅到他們的自主權以及陷入以家長制對待他們的危險。弗吉尼亞·赫爾德認為,之所以自由主義會對關懷倫理產生這樣的批評是因為自由主義忽略了關懷倫理所提出的人們的社會關系模式,關懷倫理倡導母性與孩童的關系模式,而不是契約模式。契約模式屏蔽了人一出生就處于關懷關系的現實,即使是契約論中的理性的標準成年人,也有在孩童的時候,也有患重病和年老的時候,這時我們更合適想象的是我們如何被關懷的人對待?而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理性代理人如何去選擇。自由主義理論通常探討的是成年的理性的人,沒有為婦女、孩童、不具有或者失去理性能力的人留下合適的空間,且它脫離廣泛的人的經驗,這是自由主義理論致命的傷痕。試想,一個只包括陌生人之間互動關系的理論,不包含愛與情感,但還要把此道德理論涵蓋到所有的人,是怎樣的道德理論?
赫爾德質疑這種契約論的模式,認為把契約模式用在經驗領域是貶低人的。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間是契約的關系,父母照顧孩童,只是為了促進自我的利益實現——讓子女給他們養老送終,孩子照顧老人,只是為了獲得老人故去后留下的遺產。這大大貶低了人們之間的關愛關系和關懷本身的價值。自由論者反駁道,契約模式只適用于公共領域,不適用于私人的家庭領域。那么,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思考,社會上的托兒所、養老院以及慈善機構屬于哪個領域?顯然,自由主義理論高估了契約論的普適性,自由主義的理論和邏輯思考方式不太合適全社會的所有問題,尤其是在家庭和私人朋友的領域是不太適合的。不僅限于私人領域,比如隨著老齡化時代的到來,養老產業逐漸成為一項公共的事務,在此產業中契約論的正當性也是受到質疑的,我們應該在這類公共機構和社會安排中尋求服務中體現的關懷相類似的價值。自由主義理論者接著批評:因為關懷倫理學中的人是關系中的人,因此,人不是自主的,不能自由選擇。關懷倫理學者駁斥了這種觀點,認為人是關系的人,不意味著人們不能自主地選擇或抵制某種社會關系,相反,它要求人們必須作出選擇,自主也是關懷倫理追求的目標之一,只是這種自主不同于自由主義論者的自主,而是自主的前提是人、是嵌入社會的,人永遠是處于關系中的。自主性是社會關系范圍內的人所行使,人們要保持、修訂并創建新的關系。
當自由主義理論去思考社會的其他領域時,需要一些更深層次的社會凝聚力、信任或者關切,關懷倫理學可能是一個很好的資源以深入了解這類凝聚力或信任其中相關的因素。赫爾德建議,關懷關系應該成為一個更為廣泛的網絡,在關系網絡中,人們可以要求正義和平等以及自由主義政治理論所強調的公平和權利。但是,自由主義理論的思維方式不能適用于整體的道德理論,僅限于有限的領域,這是我們應該牢記的。關懷關系比自由主義更廣泛、更深刻,它應該成為一個世界道德圖譜的底色。
[1][2][4][5][7][8][9]弗吉尼亞·赫爾德.關懷倫理學[M].苑莉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3]迪姆特·布貝克.關懷、性別和正義[M].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6]袁玲紅.關懷倫理與正義倫理的融通[J].社會科學輯刊,2007(1).
責任編輯 梅瑞祥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8.012
B82
A
1004-0544(2017)08-0064-04
張麗娟(1987-),女,河南鄭州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