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鈺
(《環境影響評價》雜志社,北京 100012)
?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體系遭遇變局
孫鈺
(《環境影響評價》雜志社,北京 100012)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這一舉動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給《巴黎協定》氣候機制的后續實施帶來新的挑戰。但總體來說,全球低碳發展的浪潮仍然是大勢所趨。當前推進《巴黎協定》的落實,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是要選擇氣候適宜型的低碳發展路徑。《巴黎協定》的簽署對于中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中國未來應統籌好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積極實施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和行動。
巴黎協定;氣候變化;低碳發展
華盛頓時間6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美國與全球194個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正式“分道揚鑣”。作為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也給《巴黎協定》氣候機制的后續實施帶來新的挑戰
特朗普宣稱,美國將開始協商新的條款,可能重新加入《巴黎協定》,甚至締結新的氣候協定,但條件是必須“對美國公平”。
《巴黎協定》是由全球195個國家于2015年12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旨在通過減少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排放物限制全球變暖,該協議于2016年4月22日得到195個締約國的確認。
作為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全球占比達15%以上。根據《巴黎協定》,到2025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將比2005年的水平降低26%~28%。《巴黎協定》是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后,第三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法律文本。這是美國第二次在簽署重要氣候變化協定之后退出。1998年,美國簽署《京都議定書》,但2001年美國前總統布什上任后推翻了前任政府決定,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
美國的舉動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針對特朗普的這一決定,聯合國、歐盟等紛紛表明了自身立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表聲明說,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對全世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全球安全的努力來說“是一件令人極其失望的事情”。針對特朗普關于美國協商新的條款的表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回應稱,《巴黎協定》仍然是由194個國家簽署并經147個國家批準的歷史性條約,不能根據單方要求重新談判。歐盟發表共同聲明表示,現有的《巴黎協定》條款是各協約國反復磋商的成果,歐盟不會與美國重新就《巴黎協定》中的條款開展修改談判。歐盟未來將繼續與全球各國一同努力,限制全球碳排放。
特朗普的這一決定在美國國內也引起軒然大波。在特朗普宣布這一決定當天,美國紐約、匹茲堡等60多個城市的市長發布共同聲明,宣稱將繼續履行《巴黎協定》的目標,這些城市的人口數量超過3600萬。加利福尼亞、華盛頓和紐約州的州長宣布建立美國氣候聯盟,匯集美國所有愿意支持《巴黎協定》的州,近期已有12個州加入這一聯盟。幾十位企業領袖也紛紛表達了此舉對氣候和美國經濟影響的擔憂。美國的一些大公司如蘋果、臉書和谷歌等,紛紛呼吁繼續努力支持氣候行動。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和聯合創始人艾瑞克·海茨向媒體表示,特朗普總統退出《巴黎協定》的決定,破壞了美國各州、各市和企業為發展經濟和創造就業所付出的努力。此舉將傷害美國發展迅速的清潔能源行業,目前該行業在美國的就業人數已達260萬人。這一決定將令美國公司在與外國企業在全球經濟競爭中處于劣勢。
出席在北京舉行的第八屆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的世界節能方案聯盟主席、瑞士太陽能飛機“陽光動力2號”項目發起人和飛行員皮卡爾博士向《環境影響評價》雜志評論說,與傳統能源相比,由于能效和成本等因素新能源現在已經開始逐漸勝出,將來這一趨勢將更加明顯。特朗普的做法將延遲美國企業參與新能源產業的競爭時機,使美國喪失在新能源領域的工作機會,從經濟角度看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大量研究機構和公開數據資料顯示,全球平均氣溫上升2℃后,將導致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頻發、物種多樣性受到威脅等災難性后果。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引發的后果嚴重,國際社會對于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基本達成一致,通過碳減排實現全球平均溫度控制已是全球各國的共識。
《巴黎協定》為世界各國設定了一個“硬指標”:以工業化之前的世界氣溫為基準,把全球平均溫度升幅控制在2℃以內,或者更進一步將氣溫升幅控制在1.5℃以內。203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下降到400億噸,盡快實現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達到峰值。締約國將以自主貢獻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發達國家將繼續帶頭減排,且發達國家每年籌資1000億美元,幫助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巴黎協定》的實施將加速世界低碳經濟轉型進程,并將重塑世界政治經濟和技術競爭格局,全球低碳發展的浪潮是大勢所趨。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低碳經濟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何建坤向《環境影響評價》表示,美國的退出對于《巴黎協定》的落實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對于全球低碳發展的總體格局影響不大。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與各國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是一致的,大多數國家均有自身低碳轉型的動力。除國家層面外,地方政府、企業、研究機構、NGO也在自下而上開展廣泛合作和共同行動。
海茨表示,特朗普的這一決定并不能阻擋全球經濟加速進入低碳化未來。在美國國內,這個決定也不能阻止推動清潔能源發展的結構性變化。據悉,低碳技術在美國仍在研發中,電動汽車技術、提高建筑能效等技術均已取得進展。美國正在發展可再生能源,對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稅收優惠政策已由國會批準,也會持續下去。
雖然特朗普退出了《巴黎協定》,但《巴黎協定》的基本要素、原則、內容不會改變,仍會繼續執行下去。沒有美國參與確實讓《巴黎協定》損失了一個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第一大經濟體,其效力和推動力會有所降低,但世界各國對《巴黎協定》的推動還會繼續下去,曾參加過聯合國氣候談判的原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中心副主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管學院特聘教授鄒驥分析說。
與此同時,何建坤分析說,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確也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可能給《巴黎協定》氣候機制的落實帶來新的挑戰和困難,造成全球在減排、資金和領導力等各方面的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動搖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和決心。
目前到2030年是全球減排的關鍵階段,遲緩的行動將喪失機遇期,當前全球減排進程的延緩將給未來應對氣候變化帶來更大的挑戰和壓力。何建坤說,如果《巴黎協定》落實受阻,2030年前全球難以采取強化行動實現2℃溫升控制目標,2030年后則需采取更大減排力度,付出更大成本和代價,各利益集團的博弈將更為復雜尖銳。發展中國家受氣候變化負面影響的損失將進一步增加。
《巴黎協定》規定,發達國家有義務籌集資金支持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美國宣布將不再履行向綠色氣候基金注資的義務,何建坤分析說,這有可能影響發達國家籌集資金目標的實現,可能將給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小島嶼國家和貧困國家造成更多的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
由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編制的《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7)》分析指出,特朗普對氣候治理的負面態度將對美國乃至全球的氣候外交格局造成影響。何建坤說,美國要求重啟新的談判,并質疑《巴黎協定》確定的原則和共識,將給落實和實施《巴黎協定》的細節談判帶來困難。特朗普強調“美國優先”,在今后的談判中可能會促使各集團和國家強化自身利益訴求,淡化相互妥協、尋求合作共贏的氛圍。
當然,美國尚需要幾年時間才能正式退出《巴黎協定》。該協定規定,在《巴黎協定》生效3年后締約國才能提出退出申請,且在收到退出通知之日起一年期滿時生效。《巴黎協定》于2016年11月正式生效,這意味著美國只能在2020年11月,即下一屆美國總統選舉的當月正式退出該協定。除尼加拉瓜和敘利亞,其他所有聯合國成員國均已簽署《巴黎協定》。
《巴黎協定》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但目前各國自主決定貢獻(NDC)距離實現該目標尚有較大差距,到2030年仍存在約15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減排缺口。這需要各國自覺加大減排力度,加快能源體系的革命性變革和經濟發展方式的低碳轉型,才能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全球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長期目標。
古特雷斯表示,氣候變化是不可否認的。采取氣候行動不僅是必要的,更會帶來廣泛的機遇。但由于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能源結構調整,帶來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改變,短期內或許會出現陣痛期。聯合國系統將加大對各國政府的支持,促使履行氣候承諾;現在世界80%的能源消耗仍來自于化石燃料,將努力敦促全球向可持續能源轉型。
在能源效率提高方面,許多國家均提出自身目標。歐盟提出到2050年要將能源消費總量在目前基礎上減少41%,德國提出到2050年將能源消費總量在2011年基礎上減少50%。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戴彥德在第八屆清潔能源部長會議的邊會上指出,應對氣候變化,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根本,提高能源效率是關鍵。發展清潔能源不僅應關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更應關注能源轉換效率。
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何建坤認為,需要大幅度降低單位GDP產出的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即提高單位能源消費和單位碳排放的經濟產出效益。必須大力提倡節能,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單位GDP的能源消費。同時,降低單位能源使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從而促使單位GDP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下降。
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是世界各國保護地球生態安全的現實需求,同時也是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機遇。何建坤表示,當前推進落實《巴黎協定》、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是轉軌氣候適宜型低碳發展的路徑,這是在管控氣候風險的同時實現各國自身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和戰略選擇。一方面,世界各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要實現合作共贏與共同發展。另一方面,每一個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要統籌經濟增長、環境保護和溫室氣體減排的多種目標,推動實現自身發展和降低碳排放的雙贏格局。
針對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決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6月1日在外交部記者會上表示,《巴黎協定》所倡導的全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與中國生態文明的概念是相符的,無論其他國家的立場如何變化,中國都將繼續立足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采取切實措施,加強國內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認真履行《巴黎協定》。
《巴黎協定》的簽署對于中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何建坤分析說,選擇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既是在國內新常態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順應世界能源變革和低碳轉型的潮流的戰略選擇。
近年來,中國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推動形成綠色發展和生活方式,取得積極成效。中國實施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十二五”期間制定單位GDP的能源消耗下降16%、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7%的目標,到2015年底已分別實現18%和20%的降幅,超額完成了既定目標。
“十三五”時期,中國制定了單位GDP的能源消耗下降15%、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的目標,如果該目標順利完成,到202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可比2005年下降約50%,將可以超額完成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承諾的下降40%~45%的目標。
結合霧霾治理與環境質量改善目標,何建坤建議說,“十三五”期間中國減少煤炭消費量首先應從終端能源消費結構入手,減少煤炭的終端利用,以電替代散煤,擴大電力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特別要注重發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減少長距離輸送能源的損失,從而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的安全性和靈活性。
“十三五”時期,政策間協調的重要性逐漸凸顯,《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7)》分析建議,應利用低碳政策作為引領,優化現有政策體系。目前傳統行政手段帶來的減排潛力已在降低,需要進一步探索引入市場機制進行政策創新。同時,中國應盡早參與《巴黎協定》推行的全球盤點機制的討論和具體設計。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未來應統籌好國際和國內的兩個大局,積極實施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和行動,促進全球氣候治理制度的建設,何建坤建議。在國際上,要堅持合作共贏、公平正義、共同發展的全球治理新理念,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強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特別是南南合作,打造互利合作、多方共贏的局面。積極促進《巴黎協定》落實,堅持《公約》原則,積極引領國際談判走向,并做出與國情和發展階段相符的責任擔當,擴大全球治理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在國內,要加強經濟、能源、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協同治理,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建立綠色低碳的產業體系和消費體系,推動能源革命和經濟發展的綠色低碳轉型,從而推進中國綠色發展目標的實現。
2017-07-10
孫鈺(1965—),女,遼寧沈陽人,編審,碩士,主要從事環境保護與環境影響評價調研采寫編審,E-mail:yusun8088@126.com
10.14068/j.ceia.2017.04.005
X24
A
2095-6444(2017)04-0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