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交通運輸集團公司 黃志堅
國有交通運輸企業職工群眾工作的創新
泉州市交通運輸集團公司 黃志堅
當前,國有企業由于體制轉軌,企業的職工群眾工作遇到了新情況和新問題。如何創新國企群眾工作,維護國企安定穩定,是亟需認真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
泉州市交通運輸集團于2010年4月正式掛牌成立,下轄市汽運總公司、市公交公司、市出租車公司3個二級全資子公司和57個三級分支機構,現有職工9442人。成立五年來,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市交通運輸集團適應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改革和現代企業制度要求,轉變工作觀念,創新工作機制,有效實現了國有資產的持續增值,有力保障了職工隊伍的穩定和企業的改革發展。
(1)在職工利益保障中做好職工群眾工作。集團公司先后制訂近40項制度,構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民主管理制度體系。通過深化企務公開,建立企情通報制度,將企業生產經營、改革發展等重要問題定期向職工群眾公布,讓職工群眾知根知底。完善企業職代會制度,重點落實職代會的四大職權,即對重大生產經營決策的審議建議權、對涉及職工切身利益重大事宜的審議決定權、對企業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民主評議權和對領導干部廉潔從業情況的民主監督權,保證職工群眾利益訴求在企業內正常表達,在決策中合理體現。
(2)在信訪機制完善中做好職工群眾工作。集團成立之際即成立了信訪工作領導小組,先后制定《泉州市交通運輸集團公司信訪工作暫行規定》等7項制度,明確了企業可作為信訪事項的辦理或復查責任單位,完善了信訪制度體系。多次在所屬企業內部全方位、多層次開展調查摸排,重點抓好企業改革發展過程中涉及職工切身利益和熱點難點問題,圍繞可能發生的群體性矛盾、職工內部糾紛、重點信訪案件進行排查,深入分析矛盾糾紛性質原因,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化解,成立至今未出現任何群體性事件、惡性事件。
(3)在企業文化塑造中做好職工群眾工作。集團公司注重在推動企業文化創新上下大力氣,展示職工群眾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增強職工群眾的歸屬感。如連續五年舉辦了集團公司“慶五一”乒乓球、羽毛球、登山、拔河、象棋、卡拉OK大賽等項目的體育競賽活動,以喜迎十七大、十八大為契機,分別舉辦“匯聚國企員工風采,盡釋國企文化底蘊”主題書畫攝影作品大賽和“廉歌大家唱”合唱匯演活動,活躍了職工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塑造了職工群眾認可的企業文化,為企業的科學跨越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軟環境。
(4)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好職工群眾工作。所屬企業圍繞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和形式,綜合運用宣傳教育、表彰先進等激勵辦法,維護企業穩定。在汽運總公司“泉安專線”承包經營糾紛、公交公司歷史遺留問題等事項上及時掌握職工思想脈搏,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化解矛盾問題,保障了企業穩定。在經濟下行大環境下,積極引導職工正確看待危機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宣傳國家經濟政策、企業發展規劃以及職工成功范例,堅定干部職工信心。在“兩節”、“十一”等節假日期間,深入開展“送溫暖、獻愛心”走訪慰問活動,幫助特困職工群眾解決實際困難。
群眾工作中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影響和制約群眾工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既有認識問題,也有實踐問題;既有體制問題,也有機制問題;既有方式方法問題,也有投入保障問題。主要表現在:
(1)重視程度還不夠高。總體來說,國有企業中的領導者是從普通職工一步一步奮斗和成長起來的,自然與廣大職工群眾擁有深厚的感情,熟悉群眾工作。但仍有少數企業領導者和基層黨組織對群眾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存在著單純的業務思想,認為群眾工作不是主業,“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重經濟工作、忽視群眾工作,工作精力投放不夠,沒有把群眾工作擺上應有位置。
(2)能力素質還不夠強。當前,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內部的利益關系正處于復雜的變動當中,尤其是職工內部利益矛盾逐漸增多,思想觀念逐漸多元分化,一些干部對當前職工群眾的新變化認識不足,對職工群眾工作的特點規律掌握不夠,仍然沿襲傳統思路和經驗,以致“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軟辦法不頂用、硬辦法不敢用”,特別是在應對復雜矛盾和群眾訴求面前束手無策。
(3)創新力度還不夠大。少數企業領導人員和黨組織不善于運用新的方式方法,特別是不善于運用心理和情感上的手段開展群眾工作,存在行政化、指令性的傾向。有些職工群眾工作民主化程度還不夠高,職工參與政策制定及重大事件協商不足,廠務公開還有待加強。聯系和服務群眾工作的載體還不新,有些活動的針對性還不夠強。聯系和服務群眾的體制機制建設還不夠健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時緊時松、就急應景的問題。
(4)基礎保障還不夠好。受企業生產經營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對群眾工作的投入較少,基礎陣地建設落得不實,群眾工作缺少較為有效的依托和保障,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有企業群眾工作的正常開展。
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和發展,廣大職工群眾對自身利益訴求有了更高層次的發展,期望值也與日俱增,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僅滿足于原有的經驗和成績,局限于原來的方式和手段,必須適應新的變化和條件,不斷革新群眾工作的途徑和方法。
(1)思想要先導,進一步增強服務群眾意識。提高國有企業群眾工作的水平,必須抱著深厚的感情開展群眾工作,從心底里尊重職工群眾、從言語上關懷職工群眾、從行動上幫助職工群眾、從制度上保障職工群眾。國有企業各級領導和黨組織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深入基層,深入廣大職工群眾,了解職工群眾的需求,聽取職工群眾的呼聲,掌握最權威的第一手資料,充分研究,對癥下藥,解決群眾的燃眉之急,維護群眾的切實利益,做好企業的穩定工作。要扎扎實實為職工群眾辦實事,誠誠懇懇為職工群眾謀利益,腳踏實地,切忌花哨和表面文章,多做群眾喜聞樂見、切實受益的工作。
(2)制度要落實,進一步完善利益維護機制。結合實際抓好職工群眾工作各項規章制度的落實,加強職工群眾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建立長效機制,增強職工群眾工作實效。要健全幫扶機制,突出解決企業中困難職工的生活難題,離退休老同志、孤寡老職工、殘疾職工、下崗職工、多家庭人口職工等等,都是屬于企業職工中的弱勢群體,經濟來源少,負擔重,生活幸福指數不高,因此,要特別注意加大對此類職工群眾的幫扶工作,想方設法增加就業機會,減免一些經濟負擔,做好他們的安撫工作,讓他們真切感受到黨和企業大家庭的溫暖。要從維護最廣大職工群眾根本利益的角度出發,完善職工群眾基本保障機制,妥善解決涉及民生的根本利益問題,全方位做好職工群眾的醫療、教育、住房、精神生活等工作。要完善青年職工的關懷機制,做好他們的職業規劃,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積極為企業發展獻策獻力。
(3)渠道要暢通,進一步創新群眾工作載體。開辟和暢通國有企業職工工作的利益溝通渠道,通過推行廠務公開、黨務公開、政務公開以及公開設置意見箱、熱線電話和舉報電話等手段,方便職工群眾反映情況、發表意見,維護廣大職工群眾的利益。進一步完善群眾參與決策的渠道,企業領導在做決策時要通過調研、座談、咨詢、聽證等形式,從政策動議、政策研究、政策制定、政策執行、政策監督、政策評估各項環節,鼓勵和引導廣大職工群眾全程參與到企業的決策制定和執行中來,保障其企業主人翁的地位。積極探索和完善國有企業職工自治的渠道,充分發揮職工(代表)大會以及各級工會組織的職權,提高職工群眾自我管理、自我協調、自我監督的能力和積極性。
(4)保障要跟上,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力度。把職工群眾工作擺上集團黨委和企業各級黨組織工作日程,做到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研究建立職工群眾工作的聯系機制,加強工作的統籌安排。把更多的資源和手段賦予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發揮各級群團組織廣泛聯系群眾的優勢,切實維護職工群眾的合法利益,為群眾工作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在工作經費、陣地、場所等物質方面要給予群眾工作充足保障。加強群工干部隊伍建設,當前特別要注意選配一批政治覺悟高、工作能力強、創新意識好、熟悉法律和生產經營的干部特別是優秀年輕干部充實到群眾工作崗位上來。
(1)必須堅持黨對群眾工作的領導。群眾工作是黨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群眾工作是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的必然要求,堅持黨的領導是國資系統群眾工作堅持正確方向的根本保證。要切實加強和改進黨對群眾工作的領導,把群眾工作擺上重要日程,及時研究解決群眾工作的重要問題,為他們開展工作創造有利環境和條件。同時也要大力支持群團組織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2)必須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思想,也是做好群眾工作必須堅持的根本指導思想。市交通運輸集團群眾工作必須要全面領會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著力轉變群眾工作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和思路做法,著力解決影響群眾工作的突出問題,推動集團群眾工作的科學發展。
(3)必須堅持服務企業改革發展大局。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是國有企業的中心任務。做好集團公司群眾工作,必須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實效突出的建功立業活動,團結動員廣大職工積極為實現企業改革發展穩定和生產經營目標貢獻聰明才智。
(4)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企業職工群眾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集團公司群眾工作要認真貫徹“以人為本”要求,密切關注職工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職工共享企業改革發展成果,堅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做到促進企業發展和維護職工權益的協調一致。
(5)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做好集團公司群眾工作,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努力使廣大職工的智慧和力量成為企業改革發展的強大動力源泉,使企業改革發展為廣大職工提供現實的利益和更好的發展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