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現英
大竹縣中醫院兒科,四川達州 635100
手足口病是一種兒科較為常見的傳染性疾病,一般是由腸胃病毒引起的,常見的多發人群為5歲以下的兒童,一般來說,該疾病的多發季節為夏季,夏季該疾病的發病率是其他季節的發病率的很多倍,所以說夏季家長們更應該重視孩子的手足口病的預防[1]。該疾病的臨床癥狀一般就是表現在兒童的手、足、口等部位出現小潰瘍或者小皰疹。同時要注意該疾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所以家長也要注意避免病毒源,一般來說該疾病的傳染源是腸胃、呼吸道以及肢體上的接觸等。該院自2013年6月起對患有小兒重癥手足口癥的患兒采用干擾素聯合丙種球蛋白治療,效果顯著,具體情況通報如下。
隨機選取自2013年6月—2016年6月來該院進行治療的患有小兒重癥手足口癥的患兒80例,隨后將其等量隨機分為兩組,即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0例患兒。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患兒20例,女患兒20例,年齡最高為8歲,年齡最低為6個月,平均年齡為(2.32±1.02)歲;在觀察組患兒中,有男患兒 19例,女患兒21例,年齡最高為9歲,年齡最低為8個月,平均年齡為(2.42±1.36)歲。兩組患兒的病程均為 1~6 d。經調查兩組患兒身高、體重、年齡以及家庭成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首先要對患兒進行常規的治療,退熱處理,消腫處理等,同時注意患兒的消毒以及傳染隔離,避免病毒的傳染,而后對兩組患兒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單純的干擾素治療,采用的干擾素為干擾素α-1,劑量為20 μg,注意要用0.9%氯化鈉溶液2 mL進行稀釋,治療方式為注射治療。
觀察組要在對照組患兒治療的基礎上,采取1g/(kg·d)劑量的丙種球蛋白進行治療,該治療每天兩次,治療方式為靜脈滴注,持續治療兩天的時間。
一般對于患兒的評判是通過對患者的退熱情況、消腫情況以及其他癥狀的消退情況進行判斷。一般情況下,分為3種情況,分別為顯效、有效以及無效。具體的評判標準如下:顯效:患兒病狀消失,及時退熱,患兒的退熱情況較好,恢復到了正常體溫,患兒的病情明顯好轉。有效:患兒病狀有所消失,退熱情況有所好轉,基本上恢復到了正常體溫,但是還會時常反復,患兒的病情有了一定的好轉。無效:患兒病狀基本上沒有消退,發熱癥狀也沒有消退,甚至出現了病情惡化的情況。記錄并且統計患兒的治療效果,且計算患兒的總有效率,總有效率為患兒的顯效人數與患兒的有效人數之和占總患兒人數的比例。
將患兒的治療結果記錄于SPSS17.0統計學軟件中,將數據進行科學處理,計數資料[n(%)]行χ2檢驗,如果統計結果P<0.05即表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經過相應的治療后,兩組患兒病情均有較為明顯的好轉,且兩組患兒均沒有不良反應,經過數據科學處理后,結果顯示,對照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5%,而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高達100%,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對照組與觀察組的具體治療情況
手足口病是屬于小兒傳染科的一種常見的疾病,一般情況下,患兒的臨床癥狀有厭食、口痛、發熱以及手足口等部位出現小皰疹或者小潰瘍。該疾病一般就發病于5歲以下的兒童,且患兒的潛伏期較長,一般為2~10 d,平均時間在3~5 d。我國發生了很多次的手足口病的流行傳染,其中最為嚴重的一次便是我國2008年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的手足口病流行傳染,一度引發了社會的恐慌,甚至有傳言說手足口病是小兒傳染性的非典,這完全就是人們對手足口病的認識嚴重不足導致的,所以醫護人員應該加強對患兒手足口病的宣傳。對于手足口病的檢查一般就是一些常規的檢查,主要就是尿、便的檢測,嚴重者還需要進行病毒的檢查,但是病毒的檢查需要較長的時間,一般需要2~4周才能夠檢查出結果。但是對于一般的手足口病來說,由于患兒的癥狀較為明顯,所以醫生一般都能夠通過臨床癥狀便可以診測出,不需要一些復雜的檢查。
該疾病的治療方法也較為簡單,一般通過常規的治療便可以治療好,且治療痊愈后,患兒一般無其他并發癥的產生,對于重癥患兒,還會采取合并治療,對患兒進行指標的實時檢測,對于患兒的預防可以使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一般情況下,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需要提前1~2 d進行服用,當患兒被醫生檢查出了患有手足口病后,再進行服用抗病毒藥物就已經過時,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們并不提倡使用該治療方法[2]。
該疾病具有較強的感染性,所以懂得如何有效地預防該疾病成為了家長需要牢記的知識,一般情況下,預防方式有以下幾種:①對于嬰幼兒使用的奶瓶等實時消毒殺菌,同時在使用后還要及時清洗。②對嬰幼兒每日使用的玩具、日用品以及餐具等進行消毒殺菌。③嬰幼兒飯前便后要勤洗手,注意使用洗手液或者肥皂,同時避免兒童吃生食喝生水。④學校單位對患兒進行定時體檢,如果發現兒童體溫不正常要及時送醫診治,防止病情擴散。
采用干擾素治療,是醫學上常用的治療手段之一,但是它本身并不能夠直接進行消毒殺菌,一般情況下,治療方法有肌肉注射、皮下注射以及病灶注射3種,但是使用干擾素還可能會產生一定的不良反應,這種不良反應包括頭痛,發熱以及轉氨酶增高等,同時對干擾素過敏者慎用,如果不慎使用可能會導致患者病情加重,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死亡。干擾素是一種生物反應調節劑,是針劑,主要的適應癥為抗病毒、抗腫瘤。一般的干擾素的藥理作用有①誘導細胞凋亡:可以誘導腫瘤細胞凋亡[3]。②抗病毒作用:干擾素的主要作用便是抗病毒。③調節免疫的作用:干擾素可以調節免疫功能從而控制病毒。④調節細胞活性:干擾素抗腫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腫瘤細胞增殖,或通過宿主機體的免疫防御機制限制腫瘤的生長。
該院自2013年6月—2016年6月來進行治療的患有小兒重癥手足口癥的患兒80例,隨后將其等量隨機分為兩組,即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0例患兒,其中對照組采用單純的干擾素治療,而觀察組在使用干擾素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使用丙種球蛋白進行治療,通過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來評判兩種治療方案的有效性。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差距較為明顯,其中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達100%,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僅為85%,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故干擾素聯合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重癥手足口癥效果顯著,值得進一步推廣與使用。
[1]林濤.丙種球蛋白及干擾素治療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3):323-325.
[2]李軍.干擾素與丙種球蛋白治療重癥手足口癥的臨床價值分析[J].當代醫學,2014(6):139.
[3]楊群燕,魯月.干擾素、丙種球蛋白治療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腦炎的療效及病情改善時間對比研究[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6(2):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