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艷萍,王林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康復醫學科,北京 102200
作為臨床一項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腦梗塞主要是由于腦動脈出現粥樣硬化,在形成血栓的基礎上堵塞了腦動脈管腔,使得腦組織局部發生缺血性壞死。具體分析,腦梗塞的高發人群以中老年群體為主,其誘發因素較多,與不良生活習慣、慢性病史、血液動力學等相關[1]。此外,該病有著非常高的病殘率及病死率,分析相關文獻報道得知,在存活下來的所有腦梗塞患者中,留下后遺癥(如語言功能障礙、肢體功能障礙等)的人數約占一半左右,嚴重威脅到了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而為改善腦梗塞患者的病情,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取得良好的預后,就需要在采取治療的同時,給予患者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2-3]。基于此,該文以該院收治的102例腦梗塞患者為例,就其應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展開探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來該院接受治療的腦梗塞患者共102例為研究對象,入選時間為2015年9月—2017年8月。按入院的先后順序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1例。在對照組中,男女分別有29例與22例;年齡為 53~76 歲不等,平均(61.7±5.3)歲;在觀察組中,男女分別有31例與20例;年齡為54~78歲不等,平均(62.2±5.6)歲。所有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大小便失禁、失語、意識障礙等癥狀,經臨床CT及MRI等檢查,均符合腦梗塞的診斷標準。在基本資料方面,兩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值得比較。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模式,護理內容主要包括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展開嚴密觀察,應用溶栓、抗凝、血管擴張藥及腦代謝活化劑等治療。此外,還需確保患者的呼吸道處于通暢狀態,如有必要,應及時采取吸痰操作,以免出現呼吸道感染癥狀。對于觀察組患者,其在上述基礎上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具體操作如下。
(1)心理護理干預:對于腦梗塞患者而言,由于病情發展迅速,且比較危急,因而其通常會出現一系列的負性情緒,如焦慮抑郁、暴躁不安等。此時,護理人員就需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與其展開良好的溝通與交流,盡可能滿足其各項合理需求。此外,還可將治療及護理的方法、作用及注意事項詳細告知患者,并以和藹、耐心的態度來鼓勵他們,幫助他們正視自身疾病,增強治療的信心。
(2)體位護理干預:良肢位的擺放:①健側臥位:將一大枕頭平放于胸前,使患側肩甲前伸,上臂伸展繁育枕上,肘伸直或微屈,避免垂腕,手指伸直。患腿下方一枕頭,髖內旋屈曲,膝自然屈曲,踝背屈;②患側臥位:此體位盡量使肩胛上旋,前伸,肩前屈前伸,避免壓著肩關節,肘伸直,手掌面向上。這是腦梗塞早期就可以采用的一種體位;③仰臥位:頭偏向患側,將患側肩胛外展,下墊一枕頭,肩關節外展,肘腕伸直。患下肢伸直,外側放一枕頭。
(3)肢體康復鍛煉:在指導患者展開肢體康復鍛煉之前,應當確保其生命體征已趨于平穩。護理人員可將一些簡單的肢體的被動活動訓練教給家屬,號召他們參與到護理工作中來,定期給患者更換體位,預防壓瘡和肺部感染。此外,患者如果無法下床活動,則可指導其展開患肢被動訓練,直至可以自行坐起。在康復鍛煉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將鍛煉的難度及量逐步增加,并引導患者緩慢展開步行訓練,以促進其身體的康復。
(4)語言及認知功能訓練:護理人員在早期可指導患者做噘嘴、彈舌或鼓腮等簡單的口腔動作,之后鼓勵患者展開簡單的字母發音練習,待其發音正確后,可將吐字量逐步增加。另外,還可鼓勵患者多聽廣播,多看電視,以促進自身語言及認知能力的提升。
①護理效果:患者神經功能恢復至正常水平,身體功能恢復了90%~100%為痊愈;病殘程度為1~3級,身體功能恢復了46%~89%為顯效;身體功能恢復了18%~45%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②護理滿意度:采用該院自制問卷表來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總分共100分,90~100分表示非常滿意,60~89分表示比較滿意,不足60分即為不滿意。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計量數據用平均數±標準差(±s)表示,分別用χ2與t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統計,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為96.1%,相比于對照組的80.4%明顯升高,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51例患者中,32例非常滿意,18例比較滿意,僅1例不滿意,護理滿意度為98.0%(50/51);觀察組51例患者中,25例非常滿意,17例比較滿意,9例不滿意,護理滿意度為82.4%(42/51)。分析數據可知,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腦梗塞主要臨床表現為急性發作,起病急,病情發展迅速,患者存在運動功能障礙與語言功能障礙。此外,該病的病程比較長,患者恢復慢,且有著比較高的病殘率及復發率,需要對該病給予重視[4]。對于腦梗塞患者而言,一般需要在疾病的早期對其展開科學有效的治療,在改善因神經細胞受損而導致的肢體功能障礙的基礎上,充分促進患者預后質量的提高。而為達到鞏固臨床療效的目的,減少后遺癥的發生,做好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工作意義重大[5]。
該實驗中,應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的觀察組患者,其護理總有效率及護理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僅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早期康復護理過程中,心理護理可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以樂觀積極的心態來面對治療與護理;體位護理可增加患者的舒適度,有效減少壓瘡等并發癥的發生;肢體康復鍛煉、語言及認知功能訓練則可加快患者各項身體功能的恢復,大大降低致殘率,最終實現患者身體的早期康復。
綜上所述,通過對腦梗塞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極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癥狀及神經功能,且患者護理滿意度高,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1]董寧,孫梅,高佼,等.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腦梗塞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7,4(2):306.
[2]張艷麗,張艷紅.腦梗塞患者應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的分析[J].大家健康,2016,10(2):263-264.
[3]張鳳莉.腦梗死偏癱患者早期綜合康復護理臨床效果觀察[J].河南醫學研究,2014,23(4):122-123.
[4]劉海洋.腦梗死致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8(1):354-355.
[5]鐘小華,李麗娟,樊燕明,等.老年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護理臨床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14(21):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