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航 ,焦競 ,王俊文
1.江漢大學,湖北武漢 430056;2.江漢大學醫學院,湖北武漢 430056;3.武漢市第四醫院骨科,湖北武漢 430033
高能量Pilon骨折的典型特征為干骺端出現壓縮與粉碎性骨折、脛距關節面的高度穩定性差、負重軸線被損壞等。是一類程度嚴重的創傷,臨床上常見于高空墜落或車禍、外傷所致。踝關節功能的恢復與關節面平整度的修復成為其治療重點與難點。傳統的內固定手術視野暴露不充分,強調手術醫師熟悉細微解剖,又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加之出血量較多、手術時間長,故該技術的成功率受限。近年來臨床上觀察到3D打印技術可顯著改善治療方案、優化療效,近年來在骨科疾病治療中的應用逐漸推廣。該研究主要目的是觀察和分析 3D打印技術輔助治療高能量Pilon骨折的臨床療效。
選取該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間收治住院的42例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剔除基礎疾病復雜、腫瘤患者、免疫缺陷患者,最后共選擇42例入組,成為研究對象。將其完全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中男:女為 10∶11,平均年齡為(40.4±3.2)歲;研究組的男女比例為 9∶12,平均年齡為(38.4±3.4)歲。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入組患者術前均需改善一般狀況,處理局部皮膚情況,常規行跟骨牽引術。使用甘露醇緩解肢體腫脹,調整控制內科疾病,排除手術禁忌證。術前均攝踝關節正、側位X線片,以及踝關節CT平掃+三維重建,從不同層面和角度全面評估骨折情況,了解骨折塊移位、塌陷及骨質缺損狀況。研究組的患者首先按CT平掃結果,經調整格式后,輸入至mimics19.0軟件,建立骨折三維模型,把不同的骨折塊分別標記清晰,根據骨折塊結構的移位狀況與骨折后的情況,模擬手術過程,把復位成功的數據導入至3D打印系統,通過3D打印重建出等比例的骨折實體模型。根據實體模型選擇最為合適的內固定方式,預彎塑形。完善術前準備,術中需充分展示患者骨折部位,恰當復位骨折塊,并放置預處理鋼板;對照組患者使用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方式,復原骨折塊。
①手術前后踝關節功能活動度:參考Olerud-Molander評分標準,活動度越大,分值越高[1]。
②術中、預后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骨折愈合時間。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活動度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研究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研究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高能量Pilon骨折系臨床上常見的多因突發的高能量創傷所致的骨外傷疾病,是脛骨遠端合并腓骨遠端的復雜性骨折,伴關節面受累。值得注意的是,此類型骨折更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致殘率顯著,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巨大的影響[1]。這是因為此型的骨折切斷了骨質的血供保障,關節滑膜、軟骨、關節面也出現原發性損傷,且骨量的丟失嚴重,較大提高了治療難度系數,因此充分完善術前準備是改善預后的必要條件。骨折患者患處局部組織滲出增多,出現張力性水皰或大皰,這是因為軟組織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挫傷所致。在積極保護軟組織的基本處理后,復原脛骨遠端的粉碎關節面,對干骺端的骨缺損充分植骨,盡可能提高關節面的平整程度成為治療的關鍵。唐盛輝等學者提出:在骨外傷患者完成內固定術后,如能盡早下床活動,鍛煉踝關節,可明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2-3],故如果手術精準度更高,創傷就越小,患者更愿意遵醫囑盡早功能鍛煉,改善疾病預后,提高生活質量。
表1 手術前后踝關節功能活動度[(±s),分]

表1 手術前后踝關節功能活動度[(±s),分]
組別 術前 術后對照組(n=21)研究組(n=21)t值P值71.3±11.4 71.6±11.0 0.053 0.958 82.4±8.1 90.3±7.3 3.690 0.001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s)
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骨折愈合時間(周)對照組(n=21)研究組(n=21)t值 P值85.47±13.65 51.22±4.73 10.585 0.000 145.97±13.49 93.64±10.28 10.398 0.000 18.32±1.26 14.95±1.21 4.371 0.000
X線片與CT平掃是過往常用的輔助檢查,可呈現比較完整的骨折塊移位的狀況,但無法直觀與立體地表達,從而對手術方案的評估與執行的精準性造成影響,對手術成功率不利。3D打印技術是使用塑料、金屬等多種材料,采用逐層采集-打印的模式,通過構造出同等大小的人體骨骼系統,協助醫師更完整、直觀地了解病變的部位及其細節,能進行術前演練備案,從而強化手術方式的合理性。同時也能很大程度減少手術失敗率,減少手術時間,避免多次術中透視,更能控制患者的出血量[4-5],對患者潛在的身體影響也可盡量減小。另外,在術前患者、家屬談話時,3D模型更加直觀、立體地呈現病情,此時講解病情與治療計劃,患方也更易理解、溝通也更順利,可從患者角度考慮問題,從而改善醫患關系。再者,治療前后分別使用3D打印技術建立患處模型進行對照,可更直接地評判治療效果,也能指導醫師進一步的治療計劃[6-7]。綜上所述,此技術受益于醫患雙方,因此在骨外科,特別是在針對復雜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的診療中,應用范圍正逐步推廣。
在該次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切開復位固定手術,研究組采用3D打印技術輔助治療,結果對比明顯,研究結果表明:3D打印技術輔助治療高能量Pilon骨折較傳統術式更能縮短手術時間,控制出血量,縮短術后骨骼愈合時間,提高臨床療效,改善預后,也有利于改善醫患溝通,值得臨床推廣。
[1]李巖,袁志.3D打印成型技術在復雜pilon骨折中的應用[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6,18(1):42-46.
[2]唐盛輝,孫永建,趙漢民,等.3D打印技術輔助治療高能量Pilon骨折的臨床應用[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5,23(22):2042-2046.
[3]李新春,康麟,龐淵.3D打印技術在Pilon骨折手術治療中的應用[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5,38(4):471-473.
[4]李攀,李讓賢,夏興平,等.3D打印技術在復雜Pilon骨折治療中的應用[J].實用骨科雜志,2016,22(10):939-942.
[5]韓曼曼,烏日開西·艾依提,滕勇,等.3D打印技術在足部骨折輔助手術中的應用研究[J].機械設計與制造,2016,54(10):36-40.
[6]彭昊,覃巍,廉凱.延期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支架對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關節功能的影響[J].骨科,2015,6(6):310-313.
[7]劉鵬.鎖定加壓鋼板與解剖鋼板內固定修復Pilon骨折的療效分析與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36):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