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禮丹,鄒剛,劉毅,楊晉,彭笳宸
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貴州遵義 563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加劇,高齡患者數量與日遞增,高齡患者因為其骨質疏松、身體各項機能不斷衰退,稍微不慎便容易發生骨折,在各種骨折類型中股骨轉子間骨折發生率最高,傳統臨床上主要采用內固定的方法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但是臨床療效具有一定局限性,隨著臨床上醫學診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大量臨床實踐證實,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可以重建人工髖關節,降低患者疼痛[1]。該研究對比了傳統DHS內固定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分別治療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具體情況如下。
回顧性分析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5例同意接受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的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臨床資料,將其作為實驗組;再回顧同期該院收治的45例同意接受DHS內固定手術治療的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臨床資料,將其作為對照組。所有患者均符合骨關節損傷篩選標準,骨折類型均為Evans-JensenII~III型,均在入院后接受相關檢查確診為跌倒骨損傷合并骨質疏松,所有患者的年齡不低于70歲,排除原有嚴重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手術不耐受以及不愿意配合本次實驗的患者。實驗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各25例、20 例,年齡分布為 71~88 歲,中位年齡為(79.4±4.2)歲。對照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各26例、19例,年齡分布為 70~85歲,中位年齡為(79.6±4.1)歲。 將兩組患者的基本情況逐一代入統計學軟件中進行統計分析,統計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相關的檢查,由醫務人員同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主要是掌握患者既往病史、藥物過敏史等,提醒患者在手術圍術期需要注意的事項和護理要點等,在患者及其家屬簽署同意書后由麻醉科對患者麻醉耐受情況進行評估,并行手術治療。
實驗組患者主要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手術方法如下:對患者行常規全身麻醉后,帶麻醉起效后,協助患者取側臥位,患肢處于上方,于患者后外側作手術切口,再經過大轉子作一條長度約8~12 cm的弧形切口,直至完全暴露大轉子骨折位置,然后再沿著股骨頸的方向將股骨頭和髖臼完全暴露出來,待完全復位股骨大小轉子后在用鋼絲將其固定好,在距離小轉子約1.5 cm處截骨股骨頸,取下股骨頭,針對大小轉子四周較大塊肌肉的骨折塊應保留,主要是避免導肌肉點缺損和較大股缺損。手術醫師在擴髓操作中需要注意預防骨折近端骨折移位和再次骨折。待確定了假體的前傾角之后,直接將假體插入患者股骨所在位置,使髖關節與膝關節屈曲為直角,調整股骨假體柄與股骨體額狀面的前傾約15°,確保人工置入股骨頭的直徑小于患者股骨頭直徑約1~2 mm,確保置入的人工股骨頭旋轉中心與大骨轉子頂端均處于同一條水平線上。在確定頸長度之前,需要借助假體試模,如果患者中立位屈伸髖關節無脫位現象,患肢長度同健肢相同。然后在髓腔內注入骨水泥,骨距受損部位同樣需用骨水泥填充,最后再由試模角度放置好雙極人工股骨頭假體,并常規負壓引流。
對照組行DHS內固定術治療,麻醉方法與實驗組相同,麻醉起效后,讓患者躺在骨科牽引床上,取其仰臥位,通過C型臂X線機牽引將骨折部位閉合復位,手術醫師在于患者股骨外側以大轉子頂點為起點向遠端作一條長度約12 cm的切口,將患者骨折端暴露出來再復位,于入股頸位置置入加壓螺釘,測量程度,置入預選好的加壓螺釘和側方鋼板,最后在運用皮質螺釘將鋼板和股骨干固定好,為了防止股骨旋轉,還需要在加壓螺釘上擰上旋轉螺釘。
兩組患者在手術后均需連續應用抗生素24 h預防感染。
對比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及臨床總有效率。股骨轉子間骨折總有效率判定主要參照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進行判定,將≥85分判定為顯效,將65~85分判定為有效,將低于65分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2]。
此次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 χ2統計,手術相關指標等計量資料用均數(±s)表示,用 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不同手術治療,實驗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低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組別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術后引流量(mL)住院時間(d)實驗組(n=45)對照組(n=45)t值P值310.34±31.61 405.41±41.57 11.93<0.05 75.12±2.34 114.45±4.67 42.98<0.05 110.54±30.14 184.04±44.57 7.211<0.05 13.45±3.24 17.64±5.24 4.56<0.05
經不同手術方法治療后,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91.11%高于對照組 77.78%(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對比[n(%)]
隨著年齡的不斷遞增,人體骨質疏松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對高齡患者而言,骨折愈合的能力較差。股骨轉子間骨折好發于70歲以上的高齡人群中,傳統保守治療療效不顯著,并且治療的同時患者可能出現其他并發癥,不利于患者康復。近年來,臨床上主張手術治療,常見的手術方式為DHS內固定等,但是該類手術治療后患者需要長期臥床,固定失效率較高,不利于患者預后[3]。
在該文中,對比了45例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分別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和DHS內固定手術的效果,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在手術中應用了雙極人工股骨頭假體,從而手術時間(75.12±2.34)min短于HS內固定手術時間(114.45±4.67)min,并且手術創傷更小,患者術后出血量(310.34±31.61)mL低于DHS內固定術(405.41±41.57)mL,促進了患者早日康復出院,因此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住院時間(13.45±3.24)d短于內固定術住院時間(17.64±5.24)d,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肯定了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齡股骨轉子間骨折效果優于DHS內固定手術。
[1]楊振雷.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33):30-31.
[2]張國權.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手術技巧分析[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4,25(8):1095-1096.
[3]劉俊利,王桂峰,杜偉,等.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5):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