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
重慶市長壽區中醫院骨傷科,重慶 401220
在交通與建筑快速發展中,下肢創傷患者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作為骨科常見性疾病,下肢創傷主要通過手術與牽引治療。手術治療前還需清理患者創面、控制感染等[1]。但對于部分下肢創傷患者存在合并性損傷或機體素質偏差的情況下,就不能通過手術治療。此時需通過骨科牽引治療,特別是老年患者,合并癥種類較多,骨折情況差,手術治療存在明顯的局限性,臨床治療多通過骨科牽引。該文研究分析骨科牽引術治療下肢創傷患者的臨床效果。
選該院骨科收治的下肢創傷患者94例,入選時間為2016年6月—2017年6月。采用隨機拋硬幣的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7例,男29例,女 18例,患者年齡為 30~76歲,平均年齡為(58.3±6.4)歲。交通事故傷27例,重物砸傷12例,高處墜落傷6例,其他2例。觀察組47例,男30例,女17例,患者年齡為 31~76歲,平均年齡為(58.9±6.5)歲。交通事故傷 28例,重物砸傷13例,高處墜落傷5例,其他1例。統計分析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一般性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方法,即臨時固定、臥床休息、飲食指導以及心理疏導等,隨后予以常規創傷性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應用骨科牽引術治療。骨科牽引術主要有骨牽引和皮牽引。首先,骨牽引。骨牽引治療期間,需依據制定的方向,將克氏針穿入。穿入克氏針的時候需注意避免對血管和神經產生損傷。為預防牽引治療的時候出現受力不均的現象,需確保克氏針與患者肢體長軸保持垂直。牽引位置還需保證整潔、干凈。用酒精對針眼位置進行消毒處理,以免引發感染。醫務人員在操作前應檢查牽引裝置,保證裝置使用的靈活度。預防牽引繩子期間出現滑脫或斷裂現象,了解鋼針固定情況。如出現松動或滑脫需立即采取處理措施。與此同時還應注意患肢與盆骨保持在同一軸線上,促使牽引的外痔向外展開25°。患足放置在中立位,踝關節與膝關節應保持完整的功能位置。如患者骨折錯位非常明顯,需早期階段實行骨牽引治療的時候增加牽引質量,在復位效果滿意后,可逐漸降低牽引質量。其次,皮牽引。膝關節網上的20 cm左右直至踝關節部位均是皮牽引的部位。兩側都需要放置拉帶,將牽引繩從擴張板中穿過。一般情況下,皮牽引的質量不可低于5.0 kg,且主要針對的是股骨粗隆間骨折與股骨頸骨折的患者。皮牽引治療對老年患者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牽引套中需放置棉布作為襯墊,牽引的時候還應注意牽引松緊度,每間隔6 h松解1次。每次松解時間為20 min。患者在接受牽引治療的時候,醫務人員還需適當的按摩皮膚,以免牽引套滑脫對皮膚構成損傷。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抗生素治療1周左右。并于術后進行X線檢查,根據患者情況適當調整。依據骨折愈合情況確定是否拆除牽引架。
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率,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效率、不良反應發生以及VAS評分和住院時間。
優:治療后患者骨折已經愈合,肢體功能完全恢復;良:患者骨折基本愈合,肢體功能明顯改善;差:采取有效治療后患者的骨折并沒有改善跡象,甚至有加重的趨勢。
研究活動實施期間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形成的各類數據。通過均數±和標準差(±s)來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χ2檢驗兩組患者的臨床效率,用[n(%)]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優良率為95.7%,相比較對照組患者的80.9%,觀察組患者治療優良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統計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事件發生率,觀察組患者中感染1例,股骨頭壞死1例,不良事件發生率為4.3%,對照組患者中感染3例,股骨頭壞死2例,延遲不愈5例,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1.3%,觀察組患者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和住院時間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詳情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率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相關性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相關性指標對比(±s)
注:*為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VAS評分(分) 住院時間(d)對照組(n=47)觀察組(n=47)6.58±3.24 4.01±1.83*29.34±1.56 16.21±1.27*
下肢創傷是骨科常見的疾病。下肢創傷如出現病變,會直接降低患者的生活能力[2]。并且臨床處理方法不當,將可能引發感染、愈合不良、股骨頭壞死等多種并發癥,對患者后期生活質量構成嚴重影響,對患者的身體健康構成威脅。基于下肢創傷的危害性,臨床治療難度較大[3]。如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手術治療將構成不利影響。且患者年齡較大,手術治療很容易引起全身性感染,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而此次研究活動,充分證明骨科牽引術治療下肢創傷,具有明顯的優勢。首先,骨科牽引可減少對周圍軟組織損傷,促進骨折愈合,可適用不同年齡段的患者[4]。其次,骨科牽引能夠減少下肢骨折損傷的肌肉群造成的不同程度變形與移位,有利于骨折恢復,盡可能保持原狀。最后,骨科牽引治療可減輕患者疼痛[5]。
綜上所述,治療下肢創傷患者,相對比常規性的治療方法,骨科牽引術治療效果更顯著,可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并減輕患者疼痛,縮短患者住院時間,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1]冉俊材.骨科牽引術的術前應用對下肢創傷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J].醫藥前沿,2016,6(2):108-109.
[2]趙燕山,劉紹榮.骨科牽引術對下肢創傷患者治療的效果與安全性[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21):876.
[3]林淑紅.下肢骨折病人行骨牽引術治療中的護理措施[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3(16):230-230.
[4]汪永生.下肢創傷患者應用骨科牽引術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J].人人健康,2016,12(23):765.
[5]曹順立.探討對下肢創傷患者應用骨科牽引術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4(43):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