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治保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新華鄉衛生院中醫科,甘肅武威 733000
慢性膽囊炎是因為亞急性或是急性膽囊炎重復發作,或是長時間潛藏的膽囊結石而引起的膽囊功能型障礙,約為30%的患者都有細菌型感染,其患病基本是膽總管或是膽囊管發生堵塞。依據膽囊內部生成結石與否,可以分成結石型膽囊炎及非結石型膽囊炎。非結石型膽囊炎即由于病菌、細菌引起感染或是胰酶、膽鹽引發的慢性膽囊炎。原本的治療方式即給患者口服膽囊炎相關的藥品加以治療,但是治療成效較弱,現階段,中藥這一治療方式已獲得了臨床方面的注重,不但副作用不大,給患者帶來的疼痛感不強,且治療成效更優。所以,中西醫加以融合這一治療方式就變成了現階段臨床需要探究的一大關鍵課題[1]。為此,文章就探究并調研了利膽湯運用到治療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患者內的成效,同時還收獲了如下方面的成果。
抽選2014年6月—2017年6月來該院醫治的28例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患者,并根據具備區別的治療方法分為兩組。這之中,試驗組包含患者14例,男性患者總共10例,女性患者總共4例;患者的年紀最大即 51歲,最小即 21歲,平均年齡為(36±2.88)歲;患者的病期最長即3年,最短即1年,平均病期為(2.12±1.11)年;試驗組患者施以利膽湯開展治療。對照組包含患者14例,男性患者總共9例,女性患者總共5例;患者的年紀最大即54歲,最小即27歲,平均年齡為(40±3.77)歲;患者的病期最長即4年,最短即2年,平均病期為(3.23±2.13)年;對照組患者施以常規有關的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期過后,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納入標準 ①全部患者自身的右上腹都即突然產生疼痛,且即連續型絞痛,會朝右肩胛部位放射,偶爾朝右后腎進行反射,發生惡心、嘔吐、發燒、寒顫,大多出現便秘。②全部患者自身的膽囊部位觸痛顯著,右上腹部本身的腹肌過于緊張,莫非氏征體現為陽性。③全部患者自身的腹部B超檢測說明了膽囊過大,囊壁過糙,一些患者能夠看到結石。④全部患者自身的血象白細胞都有相應的上升。
1.2.2排除標準 ①排除罹患了重型肝腎、心臟一類器官型障礙的患者;②排除無法對本次試驗探究內所用藥品耐受的患者;③排除罹患了精神一類病癥的患者;④排除基本資料不夠健全的患者;⑤排除無法堅持治療的患者。
1.3.1試驗組 試驗組患者施以利膽湯加以治療,藥方即:黃芩 10 g、柴胡 10 g、大黃 6 g、白芍 15 g、茵陳 30 g、郁金 12 g、枳實 10 g、金錢草 30 g、延胡索 15 g、川楝子12 g、木香10 g、板藍根30 g、甘草6 g。發燒的患者添加梔子10 g,惡心的患者添加竹茹10 g、半夏10 g。1副/d,分成兩次在早晚進行口服。體溫大于38.7℃的患者要施以靜脈滴入甲硝唑、氨芐青霉素等協同治療。
1.3.2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施以常規有關的治療,不給患者施以中藥,而是施以6片消炎利膽片,服用3次/d,抗生素的運用方式與試驗組一樣。兩組患者的治療周期都即 7~10 d。
記錄兩組患者經過治療過后的治療成效,治療成效的評判規定即:痊愈指經過治療5~10 d過后,患者自身的體征、癥狀消除,血象回歸正常,B超檢測正常,回訪一年沒有二次發作;顯效指經過治療5~10 d過后,患者自身的癥狀顯著舒緩,有輕型的體征,血象回歸正常或是趨于正常,B超檢測有改良,但是1年中因為高脂進食或是情緒起伏等要素二次發作1次,通過中西醫融合施以治療1個治療周期過后痊愈;無效指經過治療5~10 d過后,患者自身的體征、癥狀沒有舒緩,B超、血象檢測沒有改良。總有效率即痊愈率與顯效率之和。
該次試驗探究所運用的全部數據均借用了SPSS 19.0統計學軟件加以處理,而計數資料用[n(%)]表明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經過治療過后有8例患者痊愈,有3例患者顯效,有3例患者無效,總有效率即78.57%;試驗組患者通過治療過后有9例患者痊愈,有4例患者顯效,有1例患者無效,總有效率即92.86%;兩組患者通過治療過后的治療成效加以比較發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請參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通過治療過后的治療成效
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這一病癥歸屬到祖國醫學的“脅痛”這一范疇中。膽囊炎的生成大多與情志受堵、肝郁氣阻、飲食失調、中焦過熱與外感過熱等相關[2]。相應的病理機制即肝膽氣阻、濕熱過盛,膽府喪失通降下行,肝失通泄,不通則痛,指征歸屬到少陽干涉陽明。治療準則即通肝利膽、理氣止痛、清熱順下。本次試驗探究內給試驗組患者運用的中藥即利膽湯,藥方內柴胡具備疏通少陽邪熱這一功用;黃芩具備清熱以協同柴胡去少陽邪熱這一功能;枳實、大黃具備清除陽明實熱這一作用,以讓腑氣順暢,通則不痛;白芍具備和血、舒緩止痛一類功能;茵陳、金錢草具備消熱利膽這一功能;延胡索、川楝子具備理氣止疼這一作用;木香、郁金具備行氣消郁這一功能;板藍根具備清熱去毒這一作用;甘草具備舒緩藥性、緩急止痛一類功用[3]。所以,所有藥方具備疏肝、清熱、順腑一類功用,肝膽一同治療。
當代藥理有關的探究就指出了,柴胡具備消炎止痛、保肝促膽一類功能,還可以很好地改進患者自身的消化功能;金錢草具備利膽去石這一作用,能夠促使肝細胞生成更多膽汗,肝膽管本身的膽汁增加,內壓上升,使得奧狄氏括約肌出現疏松,促使膽汁與結石得以更好地排除;黃芩具備抵抗病原型微生物、消熱、利膽、保肝一類功能,對金黃色型葡萄菌、綠膿桿菌產生的作用極大,可以減小血液內部的膽紅素,減弱谷-丙轉氨酶本身的作用;白芍具備消除平滑肌痙攣、止痛一類作用;大黃具備止瀉、促膽、殺菌、消炎一類功能,可以促使胃腸道本身的推進速率與運動得以恢復,加快膽汁酸本身的生成,讓膽汁酸與膽紅素總量得以上升。生大黃具備疏松括約肌、增強膽囊收縮、膽管擴充、消除膽道異物一類功能;郁金具備保肝、促膽、止痛、殺菌一類功用,可以讓膽囊收縮,促使膽汁生成,并減小尿液內部的尿膽原;茵陳具備利膽促肝、去熱、促使膽汁生成與排膽一類功能;枳實具備提升胃腸自身的蠕動、加快腸道內部氣體排除、舒緩腸痙攣一類功能;延胡索、川楝子具備殺菌、止痛、調整消化系統相應的功能、健脾胃一類功用;板藍根具備抵抗病原型微生物、保肝、提升免疫能力一類功能,且其對溶血型鏈球菌、金葡菌、大腸桿菌等具備阻礙功能;木香具備調整胃腸道相應的功能、疏松括約肌及減弱膽壓一類功能,與利膽一類藥品協同運用可以凸顯出引出膽汁、排除結石、把控感染一類功用;甘草具備保肝促膽、去毒、消炎止痛、舒緩平滑肌痙攣、調整免疫能力一類功能,協同抗生素一起運用能夠凸顯出雙倍的功用[4]。但是,由于長時間運用抗生素極易形成耐藥性,所以,中西醫融合以對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患者開展治療對比單獨施以西醫開展治療,不但能夠提升治療成效,還可以防范并把控病癥的二次發作,收獲比較理想的成效[5]。
該次試驗探究內,對照組患者通過治療過后有8例患者痊愈,有3例患者顯效,有3例患者無效,總有效率即78.57%;試驗組患者通過治療過后有9例患者痊愈,有4例患者顯效,有1例患者無效,總有效率即92.86%;兩組患者經過治療過后的治療成效加以比較發現具備統計學的意義同時(P<0.05)。總而言之,利膽湯運用到治療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患者內具備極為明顯的成效,同時還具備極大的應用范圍。
[1]高文艷,林一帆,鞏陽,等.膽石片治療不伴有膽囊結石的慢性膽囊炎(肝膽氣郁證)的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研究[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10(10):1405-1408.
[2]劉浩潤,崔洪濤,李為民,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伴慢性膽囊炎合并肝炎后肝硬化的臨床體會[J].臨床消化病雜志,2015,27(6):350-352.
[3]曹子洋,張延彬,張宏春,等.電針陽陵泉穴對慢性膽囊炎患者膽囊容積和膽囊動脈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6,22(9):1228-1231.
[4]廖茜珣,羅曉光,俞裕天,等.清肝利膽膠囊聯合左氧氟沙星治療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臨床療效觀察[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7,33(1):201-204.
[5]高文艷,林一帆,楊國玉,等.膽石片治療伴膽囊結石的慢性膽囊炎肝膽氣郁證: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4,22(12):717-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