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青,張曉琳
昆明市中醫醫院,云南昆明 6500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臨床上是一種嚴重的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這種病情主要以持續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而且氣流受限,呈現出進行性的發展,主要與長期吸入煙草、煙霧買的有害氣體或有害顆粒存在有一定的關聯[1]。因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人數在不斷增多,導致這種病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也增加了社會的經濟負擔,已經開始成為公共衛生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2]。所以除了不斷的研發調整的藥物以外,針對怎樣才能夠有效地預防和減少急性加重的問題提出了慢病管理,那病管理開始成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該研究據此進行分析,結果取得較為滿意的成果,現將主要研究情況報道如下。
該研究的所有研究對象均來自該院在2014年3月—2016年10月,所有患者均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共計納入該研究88例。采用隨機方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均為4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的最大年齡為68歲,最小年齡為44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2.5±11.4)歲;觀察組男性患者 22例,女性患者 22例,患者的最大年齡為67歲,最小年齡為43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1.5±10.4)歲。該研究所有患者經過臨床檢驗診斷均被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組以后采用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該研究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的有針對性的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配合常規的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配合中醫綜合慢病管理具體的干預如下。
①對患者進行常規的干預:做好對患者的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和預防的相關知識進行健康宣教。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呼吸和排痰的試煉,使患者深吸氣,再摒氣,然后咳嗽,盡量的使痰液咳出,同時還需要訓練患者進行縮唇呼吸。合理正確地指導患者吸氧,使患者每天進行1~2/min的低流量吸氧,并且維持在16 h以上,主要以夜間的睡眠進行持續性治療。指導患者適當的運動,包括呼吸操和適當的耐力訓練,逐漸增強患者的運動量和運動的次數。做好對患者的心理干預,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幫助患者樹立健康的信心。保持患者的病房空氣新鮮,做好對患者的營養支持[3]。
②根據季節來為患者選擇適宜的起居方式,衣著和鍛煉以及藥物的干預。比如在春季是萬物復蘇,陽光生發,此時氣候的表現為變化無常,所以應指導患者注意保暖防寒。對于肝喜條達,應注意保持情緒的舒暢,在鍛煉方面以升發陽氣為主,并且指導患者健脾被調肝膽,進行早晨的散步,指導患者練習氣功和打太極拳。
③從飲食的角度來看,如果患者為肺脾兩虛的患者,那么需要經常進食百合扁豆山藥、薏苡仁、大棗等食物。腎陽虛者適當添加如姜、桂圓、牛羊肉等。肺腎氣虛型可選用如枸杞、人參、太子參、黃芪、黨參、山藥等。陽虛者湯藥、飲食宜熱服;肺陰虛、脾氣虛者湯藥、飲食宜溫服。同時做好對患者的耳穴按摩護理,肺脾虛取脾、肺、氣管等;腎虛加腎、耳背腎、皮質下。為患者配合電針干預,肺腎氣虛選肺俞、腎俞、足三里、三陰交及氣海等穴位,給予弱刺激。
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心肺情況進行觀察并做比較,同時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氣情況。
該研究所有數據均納入8SPSS 23.0統計學軟件當中進行統計學分析,所有涉及到的計量資料均采用t檢驗,用(±s)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在FEV1%Pred、FEV1/FVC等方面的改善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更短,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請參見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心肺功能改善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心肺功能改善情況比較(±s)
項目FEV1%Pred(%)FEV1/FVC 住院時間(d)觀察組(n=44)對照組(n=44)t值P值35.83±16.52 51.49±21.36 25.364 8 0.0001<0.05 40.21±14.98 54.87±15.04 27.663 1 0.0001<0.05 19.4±5.4 33.5±6.7 27.416 3 0.0001<0.05
觀察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的血氣情況改善,存在差異(P<0.05),主要表現在 PaO2、pH、PaCO2、SO2等方面,詳細情況請參見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氣改善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氣改善情況比較(±s)
項目PaO2(mmHg)pH PaCO2(mmHg) SO2(mmHg)觀察組(n=44)對照組(n=44)t值P值65.76±6.88 54.21±7.69 18.2735 0.032 4<0.05 7.43±0.43 7.31±0.42 18.2716 0.032 6<0.05 73.27±12.81 62.97±13.21 21.0496 0.012 7<0.05 91.31±7.63 91.14±6.29 4.3321 0.073 6>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慢性支氣管炎或者是其他慢性肺部疾病發病發展的一個最終結果,國內發病率大約為0.6%~4.3%。這種疾病因為呼吸系統急性或慢性炎癥反應而貫穿于疾病的本身,目前臨床對于這種疾病主要治療是抗感染糖皮質激素等進行干預,便于緩解患者的氣流受限情況。雖然治療和護理都能控制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是長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方面還是具有較差的效果。從中醫綜合慢病管理的角度來看,對患者進行干預的時候,應該體現出身心統一的整體觀念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念,所以在對患者進行干預的時候,應該從患者的起居飲食和情志等方面進行綜合的指導,配合相關的干預措施,結合“虛者補之”“緩則護本”的中醫護理原則,飲食護理方面結合患者肺、脾、腎的具體情況選擇飲食及飲食方法,調整人體陰陽平衡,祛除機體內伏寒邪,達到防治COPD疾病進展的目的。耳穴按摩護理及電針護理也側重于滋腎潤肺、止咳定喘,以達到扶正固木、截治病根的功效。本研究的結果能夠證實上述說法,因此,綜上所述,臨床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進行常規治療的時候,為患者配合中醫綜合慢病管理進行干預指導能夠有效的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病情的改善,值得推廣使用。
[1]許銀姬,羅一妍,吳蕾,邱文飛.強化中醫慢病管理對慢阻肺患者知信行的影響[J].時珍國醫國藥,2016,5(1):475-476.
[2]郁東偉,束永前.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穩定期營養狀況及肺功能的改善評價[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6,6(11):301-302.
[3]王淑英,丁靜,馮文杰.中藥配合穴位貼敷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5,4(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