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技巧】
古代詩歌中的形象是指作者借以表達思想感情的、具體可感的物象或畫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鳥、蟲、魚等物,由此分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兩類。人物形象是指詩歌中描述的人物或抒情主人公;自然景物形象則指詩歌中描寫的景、物、意象。古代詩歌絕大多數都是十分含蓄、凝練的,作者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多借寫景來抒情,借詠物來言志。詩歌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詩歌中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考生只有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領會詩歌的主旨,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作者的情感。鑒賞古代詩歌中的形象,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通過了解背景,總體理解形象
作者抒情言志,懷古詠物,大多是因被現實生活中的某種現象所觸動,有感而發,其喜怒哀樂與自己所處的歷史時代及自身的生活遭遇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考生要解答古代詩歌鑒賞題,必須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創作背景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思想傾向及創作風格可以幫助考生理解古代詩歌的內容及情感;適當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有助于考生準確把握其文學作品。有時命題者會利用注解的形式提供相關創作背景,這其中有的交代了創作年代,有的交代了創作緣由,有的交代了創作經過,有的交代了創作背景……考生認真分析這些信息有助于對詩歌進行深層次的理解。
二、把握意象的指向,領悟言外的詩情
古代詩歌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往往通過寄情于物的方式,把復雜而深刻的內心情感投射到客觀的形象上,從而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客觀的形象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統一,構成具體而生動的意象。如何從意象入手來把握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及感情,是考生鑒賞的關鍵所在。考生在鑒賞古代詩歌時要找出作品中的形象,確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點,思考形象為什么會有這種特點,進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代詩歌經常會利用一些特定的意象來表達相對固定的意思。如:杜鵑多喻愁情,歸雁多喻思歸,老虎多喻霸氣,紅豆多喻相思,楊柳多喻惜別,松樹多喻堅貞,竹子多喻勁健,梅樹多喻孤傲,蘭花多喻高潔,菊花多喻隱逸,牡丹多喻富貴,落葉多喻光陰易逝、人生短暫,大鵬、駿馬、鳳凰多喻志向遠大的人才,臺城、吳宮、黍離多喻昔盛今衰,長亭、灞橋、易水多與送別有關,大漠、孤煙、長空多指邊塞風光,夕陽、西風、殘照多指個人身世沉浮和歷史滄桑巨變等。考生要善于對這些古代詩歌形象的外形與內涵進行歸納和總結(見下期2版知識盤點)。
三、從意境洞察心胸
“意”是作者在古代詩歌中抒發的思想感情,“境”是古代詩歌中所描繪的事物或畫面。所謂意境,就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古代詩歌中所描繪的事物或畫面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古代詩歌言簡意賅,講究含蓄美、不直露的語言特點,要求考生鑒賞時要通過想象,充分調動形象思維去豐富詩歌所描述的形象,要在想象中品析文字所構成的畫面,多角度、多側面地調用各種知識與經驗去理解古代詩歌的內容,把古代詩歌中的留白補充完整,使之成為完整的形象、情節或意境。答題時,考生要從詩歌中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烙印的名詞,挖掘作者隱含在“景語”里面的“情語”。詩歌中的意境往往是作者心靈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創作風格的再現;把握了詩歌的意境,有助于了解作者的風格及創作傾向。
答題方法:
1.找出詩人描繪形象的相關句子。
2.概括這些形象所營造的范圍和特點。
3.根據要求,落實形象被作者賦予的思想感情和詩中所要表達的意旨。
【同步突擊一】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
□韋應物
九日驅馳一日閑,尋君不遇又空還。
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
訪隱者不遇成二絕(其二)
□李商隱
城郭休過識者稀,哀猿啼處有柴扉。
滄江白石樵漁路,日暮歸來雨滿衣。
1.請簡要分析第一首詩中詩人情緒的變化過程。
答:
2.第二首詩中從哪些地方可看出“隱者”的身份?請簡要概括。
答:
【解析】這兩道題考查古詩中的人物形象。第一問中的“情緒”,一指心情、心境;一指從人對事物的態度中產生的體驗。與“情感”一詞比較,情感的產生伴隨著情緒反應,而情緒的變化也受情感的控制。很顯然,詩中從“閑往”,到“空歸”;從“不遇”到“來思”等情緒,都是“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的情感變化。再如,第二首中“隱者”的身份,“柴扉”隱于“哀猿啼處”,那不就是隱居大山里?“樵漁”二字,在中國文化里恰恰正是“隱者”的代名詞,由此可見。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白云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詩人眼中常山道人隱居地周圍環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請簡要說明。
答:
【解析】這道題考查古詩中的自然景物形象。同樣寫隱居,此題與上題的命題角度有所不同,要求說明“常山道人隱居地周圍環境的最大特色”,實際考查提取、概括、表達信息的能力。首聯中的“莓苔”,頷聯中的“白云依”“靜渚”“春草”“閑門”,頸聯中的“青松”“山水”,以及尾聯中的“溪花”等都可以先一一找出來,然后再整合相關信息,組織語言恰當表達。
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溪行逢雨與柳中庸
□李 端
日落眾山昏,蕭蕭暮雨繁。
那堪兩處宿,共聽一聲猿。
三峽吟
□徐 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楓林[注]。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上有青楓林:《楚辭·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句。
這兩首詩都以 來寫愁。
【解析】這道題考查古詩中的事物形象。這兩首絕句,從李詩中寫到的“落日”“眾山”“暮雨”“猿聲”,和徐詩中寫到的“山水”“楓林”“啼猿”等事物,都是詩歌中的事物形象,而兩首詩共同的詩眼是一個“愁”字。按照鑒賞積累的知識,猿鳴為古詩中表達愁情的形象符號。
【朱慶和/供稿】
【同步突擊二】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早 梅
□齊 己①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②。
[注]①齊己:唐末著名詩僧。早年曾熱心于功名仕進,然而科舉失利,不為他人所賞識。②望春臺:既指觀賞春景的高臺,又喻指京城。
1.在詩人筆下,“早梅”具有怎樣的特點?請概括作答。
答:
2.頸聯側重描寫梅花的什么特點?本聯中哪兩個字用得最好,為什么?
答: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聞 雁
□韋應物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齋聞雁來。
寒 塘
□趙 嘏
曉發梳臨水,寒塘坐見秋。
鄉心正無限,一雁過南樓。
1.這兩首詩從體裁上看都屬于 。這兩首都抒發了 。
2.這兩首詩為什么都寫到雁?
答:
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念奴嬌 過洞庭①
□張孝祥
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③經年④,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⑤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⑥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這首詞作于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當時,詞人因讒言而被貶職,從廣西經洞庭湖北歸。這首詞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寫詞人的高潔品質和豪邁氣概。②青草:湖名,與洞庭湖相連,在湖南岳陽市西南,總稱洞庭湖。③嶺海:一作嶺表。即嶺南,兩廣之地。北有五嶺,南有南海,故稱嶺海。④經年:年復一年,幾年。⑤蕭騷:蕭條稀少。⑥盡挹:舀盡。
1.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描寫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請結合本詞的上闋分析二者景物描寫有何不同?
答:
2.南宋學者魏了翁評價張孝祥的詞集時,說詞人“有英姿奇氣……洞庭所賦,在集中最為杰特”。請結合全詞,簡要概括這首詞中詞人的形象特點。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