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號,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上,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通過評審,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也是中國繼京劇、珠算等第三十一個被列入該名錄的項目。
聽到二十四節氣評審通過的消息,當時在現場的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巡視員馬盛德,激動地站起來與周圍人握手。他表示,世界遺產再添“中國符號”,不僅是教科文組織對中國“二十四節氣”的一致認可,也體現出國際社會對保護傳統知識與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
消息傳出后,國內一片歡呼聲。為什么歡呼,這是有一個注腳的。要知道,二十四節氣歷史悠久,其中“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早在戰國末期《呂氏春秋》中已有記載。二十四節氣和農耕文化緊密相關,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黃河流域,主要根據季節變化來指導農事活動,是全球較早能夠紀錄春夏秋冬變化的立法。作為中國傳統歷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四節氣”至今是中國農民安排生產耕作的重要依據。
這套體系由于形成得早,在日本韓國等東亞季風氣候國家都有著廣泛影響,因此……沒錯,就是那樣,韓國人民也打算就這一項目進行申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中國申遺評審后,韓國人民表示很不開心……
目前,包括“二十四節氣”內,我國已經共有31個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7個項目列入急需保護名錄,1個項目入選優秀實踐名冊,總數名列世界第一。
不過,近些年,也有個別國家在某些相似的項目上積極申報非遺,例如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這引發不少質疑聲,也有觀點呼吁,我國應盡快申報,以免被“搶注”。
對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巴莫曲布嫫表示,聯合國保護非遺《公約》的精神,是提高非遺可見度的“共享”,而不是像“搶注商標”那樣。不能把一個國家申請某項非遺,簡單跟擁有這個項目的所有權劃等號;也不是別國申報成功,自家遺產就成了別人的。
對于聯合國官員的這番話,我等吃西瓜群眾表示熱烈地鼓掌!
二十四節氣申遺雖然成功,但民俗學者王娟認為,這個消息很令人高興,但對于傳承傳統文化習俗來說并非一勞永逸,“關鍵還要思考讓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活動‘接地氣,能讓民眾都自發參與、自發傳承”。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在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已經零星出現了后世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如戰國后期成書的《呂氏春秋》中便有所記載。”王娟說,《淮南子》中就有了完整的24節氣記載,“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人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
在二十四節氣中,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則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古代,人們根據日晷測得,冬至那天日影最短,這也是被最早確立的一個節氣。當時,很多朝代都將冬至當作過年,所以民間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隨后逐漸確立了其他節氣。”王娟表示,二十四節氣每年日期基本不變,是一種很科學的時間概念,并逐漸衍生出了一些豐富有趣的習俗。
二十四節氣比較符合世界非遺條件。主要要求“口口相傳”,表述傳統藝術、社會民俗、風俗禮儀、節慶,包括自然界,甚至對銀河系宇宙的知識實踐。不僅是中國人,全球華人都在使用,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將非遺分為五大類,分別是“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巴莫曲布嫫解釋說,相對于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最大的特點就是與人類生產生活緊密相關,承載更多精神價值。整體上說,“二十四節氣”屬于第四類遺產領域。非遺保護主要保護社會實踐、觀念形態、知識、技能等遺產,實際承載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與人分不開。
雖說二十四節氣深深影響著中國農耕文化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現如今對不少城里年輕人來說,立春意味著“吃春卷”、“冬至餃子夏至面”……在記者采訪中,“二十四節氣”除了決定特定時間吃什么,能說出其他作用的人寥寥無幾。更談不上記得“春分風多雨水少,土地解凍起春潮”、“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之類的農事諺語。
申遺成功,有利于提升節氣知名度。傳承民俗文化要“接地氣”,只有與老百姓生活銜接,才能讓二十四節氣中蘊含的習俗和文化內涵更好的傳承下去。“比如冬至節吃餛飩、羊肉的習俗,現在大家知道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一個,會逐漸回憶到當年的農事活動。可以將二十四節氣對應的節事活動和產業結合起來,尤其吸引年輕人,參與到傳統民俗特色的傳統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