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平市將以全省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引,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創新思路,突出重點,著力抓好結構優農、綠色興農、科技強農、改革惠農等重大舉措落實,為全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貢獻力量。
一、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
以市場需求為引領,優化農產品供給結構,推進農業現代化。一是加大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力度。著力圍繞籽粒玉米調減、種植品種調優、生產效益調高做好文章。加快構建“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因地制宜調減籽粒玉米面積100萬畝。二是升級打造園藝特產業。新建擴建棚室蔬菜園區15個、面積3000畝。推進惠麗智慧農場、華億食用菌基地、綠品會溫室水果等重點項目建設,打造果蔬采摘、定制農業、體驗農業、電商銷售等產業發展新模式。三是加快現代畜牧業建設。新建擴建標準化牧業小區100個。重點抓好河南牧原200萬頭生豬養殖、海天農牧業100萬只蛋鴨養殖和皓月優質肉牛養殖等一體化示范項目建設。充分發揮吉林省梅花鹿產業聯盟優勢作用,推進組建生豬產業聯盟,實現種養加一體化,提高畜牧業產業化水平。四是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業。啟動實施四平市千億級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推進計劃,著力抓好大清鹿苑、君樂寶乳業等重點項目建設,推動企業發展集群經濟、循環經濟。全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500億元。
二、強化品牌培育創建,加快推進綠色農業發展
圍繞綠色農業、品牌四平尋求發展定位,著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引領農業現代化。一是創建綠色生產基地。推進國家級綠色農產品“五大基地”建設,創建雙遼市20萬畝雜糧雜豆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深入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活動,新增“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100個。二是實施品牌培育戰略。推進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融合,整體策劃包裝四平市農產品公共品牌,著力打造四平玉米、梨樹白豬、鄭家屯雜糧、伊通大米等10大特色農產品品牌。三是拓展農業休閑旅游精品區。突出發展環長春伊通休閑養生精品帶、環四平休閑采摘精品帶、環二龍湖創意農業精品帶、環雙遼一馬樹森林公園旅游精品帶,全域發展觀光農業、創意農業、體驗農業、鄉村旅游、教育養生等新興業態,重點辦好鐵東區紅果采摘節等農事節慶活動。
三、突出科技支撐作用,加快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
以農業科技為依托,加快推進智慧農業發展與應用,助推農業現代化。一是推動農業科技集成。大力發展農業物聯網技術、手機測土配方施肥專家系統的普及與推廣,打造5個省級3000畝以上的全程農機化示范區,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1%,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5%。二是全面提升服務功能。全面升級“惠農通”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實現與農民網絡互聯互通,共享政策、技術、服務等農業信息資源,加快發展四平掌上農業。三是建立智慧農業試點。以中國農業大學梨樹綜合體為切入點,示范推廣“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輻射帶動“智慧農業”應用范圍,積極構建農畜產品可追溯體系建設。
四、創新推動改革發展,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
以深化農村土地改革為重點,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夯實農業現代化基礎。一是推動農村土地改革。探索“三權分置”實現形式,全面完成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鼓勵發展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土地托管、聯耕聯種等多種規模經營模式,探索雙遼市臥虎等鄉鎮整建制流轉模式,農村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50%以上。二是突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抓好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理事長、種養專業大戶、創業青年農民等新型主體培訓。成立新農人聯合會,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力爭發展到8200個和2600家。三是優化農業資源配置。積極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試點改革、農墾改革、農村金融改革,把農村沉睡的資源化為顯性財富,讓更多的改革成果惠及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