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化市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推進生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為目標,圍繞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全力推動“三農”工作再上新水平,為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推進綠色轉型發展
實施“藏糧于地”戰略,在穩定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的基礎上,科學調整種植業結構,深入推進供給側改革。鼓勵“旱改水”,調減籽粒玉米生產面積,適度增加鮮食玉米種植比重,開展高蛋白、高油大豆新品種試種。大力發展多功能循環農業,建設糧改飼和種養加相結合模式試點,促進“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利用秸稈資源開發青貯飼料,實現與畜牧等產業融合發展,最大限度地去庫存,增效益。大力推進綠色節本增效,積極開展具有前瞻性的節約型、環保型新技術應用,引領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推動化肥、農藥零增長,提高利用率,推廣面積達到300萬畝次以上。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充分發揮通化市中藥材、山葡萄、藍莓、食用菌等特色產品優勢,不斷擴大具有通化特色的富硒稻米、火山巖稻米種植面積,加強綠色食品的系列化、專業化和品牌化開發,新創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標識20個以上,把通化市綠色食品產業做特做精做強。今年,調減籽粒玉米面積5萬畝,鮮食玉米面積穩定在7.5萬畝,全市糧食總產量基本穩定在36億斤階段性水平。
二、不斷提高為農服務水平,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與省農科院、中國農科院特產所開展戰略合作,實施“藏糧于技”戰略,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內生動力。全年推廣新技術30項,培訓農民50萬人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600人。以智慧農業為主攻方向,實施“互聯網+”農業行動。開展物聯網示范點建設,積極發展村級電商,加強與知名電商合作,培育大米、人參等電子商務平臺。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擴大農機在園藝特產、林地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應用,推進通化山區特色農機現代化建設。農機總動力發展到180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68%。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扶持力度,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全市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發展到5500家和1700家。同時,深入挖掘特色產品發展潛力。全面打造人參、中藥材、山葡萄、林蛙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大通化市各類品牌的打造力度和品牌整合力度,提高通化農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力實施人參標準化種植,積極開展 “長白山人參”品牌原料基地和品牌產品申報。整合科研力量推進人參新資源食品研發,推動科研成果轉化,不斷延伸人參產業鏈條,提高人參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今年,園藝特產業總產值達到380億元,其中人參產值200億元,農民發展園藝特產業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
三、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今年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繼續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依法依規、公開透明、因地制宜地推進試點村試點工作,按照省要求的時間節點,抓好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科學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由點及面有序推進。不斷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抓好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和農村土地收益保證貸款試點工作,拓寬農民融資渠道。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著力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六次產業”。拉長農業產業鏈,推進初加工向精深加工發展,促進農業生產、加工、流通、休閑以及其他服務業的有機融合。探索完善農民與農產品加工、流通業的利益聯結機制,提升農業自身發展的價值鏈,讓農民在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全產業鏈中都能獲得收益。今年,農產品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590億元,全市基地面積達到370萬畝,連接農戶22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