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城市農業農村工作將以生態農業為突破口,以結構調整為重點,以農業產業化為抓手,以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進農民脫貧增收致富,為加快推進吉林西部生態經濟區建設做出新貢獻。重點抓好“一區、一園、兩化、兩平臺”建設。
一、抓好“一區”,就是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一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引導農民向發展飼草飼料作物、雜糧雜豆、特色經濟作物、水稻和瓜果蔬菜產業五個方向上調。抓好以燕麥、綠豆等特色作物為重點的基地建設,力爭擴大到500萬畝。水田面積達到260萬畝以上,爭創全省水田第一大市,鎮賚縣要爭創全省水田第一大縣。二是促進規模化經營。2017年,新發展農民合作社220家、家庭農場140家,培育典型社100個、典型家庭農場30個,推進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90萬畝。三是加強“三品”基地建設。創建一批有規模、有品牌、標準化“三品”生產基地,開展從生產到銷售全過程監控,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二、抓好“一園”,就是白城國際燕麥產業園
充分利用白城燕麥科研優勢和中低產田、堿鹽化、沙化土地多的特點,爭取用5年時間,打造白城國際燕麥產業園。一是引進龍頭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多種形式,引進燕麥精深加工企業落戶白城。二是加強基地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實行市場化運作,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等方式,推進燕麥規模化種植。鼓勵龍頭企業建設自有或股份經營規模化基地,形成全封閉產業鏈條。2017年,燕麥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三是推進燕麥深加工。重點開發燕麥米、面、啤酒、飲料等系列產品,開發化妝品、保健品以及低糖生成指數食品、藥品等。
三、抓好“兩化”,就是農業產業化和集約化
一是推動農業產業化加速發展。做大做強龍頭企業。要扶強一批。對金塔集團、益海嘉里、裕豐米業、雛鷹集團、飛鶴乳業等領軍型龍頭企業,在技術攻關、全程標準化生產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要引進一批。重點引進燕麥、綠豆、高粱等雜糧雜豆深加工企業落戶白城。要培育一批。圍繞雜糧雜豆等特色產品,培育一批小精尖特加工企業。做大農產品品牌。用區域品牌整合企業品牌,打造“白城弱堿大米”;依托“白城燕麥、白城綠豆”等地標品牌,大力培育具有白城特色優勢品牌;發揮“吉塔辣椒”“黑水西瓜”“洮北雪寒韭菜”“大安香瓜”等品牌優勢,打造一批特產之鄉和原產地品牌。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揮區域生態、有機農產品以及蒙古族健康生活民俗的優勢,發展休閑農業,采摘園、農家樂等鄉村旅游。二是推進農業集約化發展。大力發展庭院經濟,促進農業集約化發展。主推八種模式:發展“融入產業化、壯大提升現有品牌、因地制宜、合作社(經紀人)引領、‘互聯網+農戶、多元化流轉經營、發展有機綠色無公害產品和發展特色生態農家樂”等八種模式,使“小庭院”做出農民脫貧增收致富“大文章”。強化八項措施:以“規劃定位、典型引領、分類指導、科技支撐、市場培育、政策支持、人才培養和部門幫扶”等八大措施為抓手,促進庭院經濟發展。2017年,全市384個貧困村要實現整村推進全覆蓋,發展庭院經濟農戶達到15.7萬戶,戶均收入達到2000元。
四、抓好“兩平臺”,就是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和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
一是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依托吉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平臺,與白城云計算平臺密切合作,打造白城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二是建設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利用“互聯網+”模式,與淘寶、美團、城市速遞等企業開發合作,打造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通過線上線下交易方式,拓寬白城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