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河口市農業工作按照全市“農業農村重點工作三年攻堅戰”的總體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從搞好產業定向、培植主導產業、形成規模優勢入手,加快農業結構優化調整,著力培育特色農業,大幅提高農民收入,穩步增加農業整體效益,加快構建以糧為基礎、糧牧特加并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全市糧食產量穩定在15億斤階段水平;實現農業總產值58.9億元,同比增長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380元,同比增長19.4%。
一、 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一是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高效特色農業。調減籽粒玉米面積5萬畝,其中:旱改水2萬畝,新發展甜糯玉米0.3萬畝、優質大豆0.5萬畝、馬鈴薯0.3萬畝、棚膜蔬菜0.1萬畝、食用菌0.2萬畝、平地栽參1萬畝,大榛子、中藥材等特色產業面積0.6萬畝。積極發展食用菌產業,建立香菇批發市場,打造以香菇為主的東三省食用菌集散地。二是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在全面完成土地確權工作的基礎上,加快土地流轉交易平臺建設,進一步規范土地流轉行為。新增土地流轉面積6萬畝,總面積達到55萬畝,占耕地面積的35.3%。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72個,總數達到1800個;培育家庭農場42個,總數達到125個。三是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依托龍泉寺、雞冠山和磨盤湖等資源優勢和南山生態城起步區項目建設,宣傳引導農民大力發展農家樂、農耕體驗、果蔬采摘、休閑農莊、鄉村手工藝、滑雪旅游、水上樂園、休閑垂釣、婚紗攝影、婚慶婚宴、度假娛樂等為主題的休閑旅游農業。年內將吉樂鄉吉興村打造成休閑農業與鄉村度假旅游村。引進資金80億元,抓好灣龍鄉禪修小鎮和進化·中醫藥健康旅游特色小鎮建設。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一是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2億元,集中連片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14.29萬畝。鼓勵農民積造農家肥,增施有機肥,積極推廣機械深松深翻、秸稈還田,改變土壤理化性質,提升耕地質量,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二是抓好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建設。建設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示范區30萬畝,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10萬畝,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1萬畝以上。培育8個農機合作社,開展托管服務面積2萬畝。三是抓好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抓好150個先進村、30個標兵村和14個省級重點村建設;抓好美麗鄉村建設,打造20個美麗鄉村、2000戶美麗庭院、10000戶干凈人家;抓好各級公路沿線綠化美化,達到干凈規范整潔。
三、 加快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推進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一是加大資金投入。充分利用市財政500萬元金融資本支持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區特色產業發展“增信補貼”資金,從而撬動金融資金投資示范區建設。二是抓好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把“調結構、興產業、增效益”作為主攻方向,統籌整合涉農資金,全力打造綠優水稻、畜牧養殖、棚膜蔬菜、食用菌、中草藥、人參種植、休閑農業等七大產業基地,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三是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全年計劃投資499.1億元,新建億元以上大項目12個。重點抓好醫用大米食品生產線建設、長白飛鴨產業化項目、南山生態城起步區建設、“農牧業光伏一體化”綜合項目、海龍灌區李爐鄉蓄水工程項目、現代服務業示范區、康美藥業健康小鎮建設等項目,不斷積聚示范區發展后勁。四是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圍繞醫藥健康、食品加工、商貿物流和休閑養老四大主導產業,積極探索建立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延長產業鏈,通過三產融合發展,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崗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