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用

我出生在20世紀七十年代的農村,和其他小伙伴一樣,都是穿著母親做的布鞋長大的。我們都是從過去的歷史中走出來的。
拮據的生活使母親很節儉。她在平日里積攢起一塊塊布頭,特別是每年春節,為家人做新衣服剩下的大大小小的布頭。過了正月,選擇一個春光明媚的中午,母親在我們生活的那間小屋中,用面粉打一些糨糊,在炕頭置一方桌,鋪一層布,之后抹上一層糨糊,再鋪那些零零碎碎的布頭,如此反復幾次,達到認為滿意的厚度。然后,把方桌放在炕上接受中午三兩個小時的陽光。直到曬干成硬梆梆的。
幾天后的一個晚上,母親在燈下為我描鞋樣。我的腳很貪長,每年都在變化,為此母親經常在我睡覺的時候量腳。再按比例畫在一張紙上,夾在一個帶硬殼的本子中。聰明手巧的母親會把袼褙最大限度的利用,鞋樣前后一顛一倒著剪裁。再把每一層都用斜條的白色棉布沿邊用糨糊粘嚴,把做鞋幫用的袼褙邊上罩上一層新的黑布。納鞋底很厚,把打好的四五層粘起來,在最上面一層用筆畫好大概位置,用錐子穿上麻繩開始納。納鞋底很費力。
伴隨著細密的汗珠,母親用一根扯不完的線,和著扯不完的愛,用勁把又厚又硬的鞋底穿透。一塊塊有著鄉村樸素品質的布,以一根銀針為載體,縫制一雙布鞋。燈下的母親不時用那根銀針在頭發上劃幾下。
每年開春母親便著手為家人縫制布鞋,大小不等的棉鞋、單鞋會趕在中午之前,擺放在室外陽光照射得到的地方曬上幾天。這是母親的佳作。
穿上母親縫制的布鞋,像母親那雙溫暖的手掌,托著我從蹣跚學步到如今的步履平穩,從泥土、石頭和荊棘上走過來。伴隨著生活的坎坷、生命的艱險,伴隨著孤獨和愛情。母親告訴我,其實有沒有布鞋,都不會耽誤你去趕路,更不要因為沒有鞋子,而不去趕路。
直到十多歲,那年夏天我才第一次脫掉布鞋,穿上哥哥穿過了一季的涼鞋。硬硬的鞋幫、鞋底把我的腳磨出了水泡,最后還是穿上布鞋用一個星期才把腳養好。
走過城市,如今我也學會了油光锃亮的走,穿著旅游鞋、休閑鞋、皮涼鞋?,F在的孩子,更是在皮鞋的包圍中,他們無法認識布鞋,無法理解,淳樸的鄉間味道,勞動的涵義。就像無法理解母親的皺紋和父親的駝背。對布鞋,他們懷著鋼筋水泥一般的冷漠和花餅彩釉瓷磚般的高傲。于是,布鞋成為鄉下人的專利,成為城市的古董。
可是,我不會忘記母親為我做的布鞋,不會忘記母親燈下的身影,不會忘記泥土的氣息,不會忘記鄉村的本質,不會放棄淳樸。
我們從今天走進明天的歷史。布鞋,因為還有人需要,所以不會被扔掉;因為返樸歸真,所以被記住。就像傳統,人們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