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2016年12月16日閉幕,“穩中求進”被確定為2017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
在筆者看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言的“穩”,應該有這么幾層意義:
一是穩定宏觀政策框架體系。
會議認為,十八大以來,初步確立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
這個政策框架,包括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這個大邏輯的判斷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五大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的政策體系。實踐證明,這個政策框架體系客觀反映了中國經濟進入新的周期后的基本現實,也是中國經濟未來取得突破的關鍵所在。
二是穩定供給側改革的主攻方向。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也是我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線”,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供給側改革決定中國經濟轉型的成敗。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提出,供給側改革的基本路徑是通過深化改革,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打破壟斷,健全要素市場,使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資源配置。
三是穩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2017年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貌似“微調”,事實上內涵的變化比較大。財政政策強調要更加積極有效,我的理解是在減稅政策和財政赤字上2017年會更有力度。
貨幣政策則強調要“穩健中性”,和今年“靈活適度”顯然有區別。確立穩健中性,事實上意味著總體上貨幣供應量要比今年緊,是一種穩中有緊的政策選擇。
四是強調風險防范,穩定經濟環境。
會議強調,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這是金融危機以來,在風險防范層面著墨最多的一次。
就2017年中國經濟面臨的風險和挑戰而言,除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資本加速流出的壓力,還有債務懸崖、民間投資的下滑、制造業的不振,以及強勢美元對中國經濟的外來沖擊和可能面臨的全球性的貿易保護主義。
特別是資本流出和房地產泡沫的治理應該出實招、動真格,體現政策的真誠和公信力。這些風險點,如防范不力,任何一個都有可能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影響中國經濟總體的穩定。防風險,將成為2017年中國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五要穩定對改革的預期。
會議提出要在國企改革,以及電力、石油、天然氣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改革步伐。提出要推動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落實推動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快制定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總體方案,抓緊提出健全地方稅體系方案。
2017年能否在一些重大改革領域邁出實質性的步伐,對于穩定企業家的信心很重要。
六要穩定公眾,特別是企業家的預期。
會議公報在很多地方提到預期的引導問題。應該說,穩定各界對宏觀政策、改革路徑以及對中國經濟的整體預期極為重要。
所以,在公報里很多針對性地強調,要加強預期引導,提高政府公信力。要加強產權保護制度建設,抓緊編纂民法典,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堅持有錯必糾,甄別糾正一批侵害企業產權的錯案冤案。保護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家專心創新創業。
2017年中國經濟面臨的環境更為復雜嚴峻,在確定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前提下,一定要以實際的行動和政策舉措,穩住各界對中國經濟和深化改革的良好預期,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奮發有為,給企業和實體經濟提供真金白銀的支持,才能真正求穩求進。(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