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
列寧說:真理很靈活,所以不會僵化;又很確定,所以人們才能為之奮斗。真理這種強大的力量,對于每個人而言,都是應該掌握而且可以掌握的。
李大釗說過一句話: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達于真理。真理的內容,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對真理的認識,也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在現實中,每個人都會在長期的學習生活中,逐步接受認同一些基本的理論和思想準則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在這些思維體系中,處于最核心、最頂端或者具有最根本性的影響作用的那些觀點理念,會始終影響一個人行為做事的方式,這也就是一個人所堅持的主義或者信仰。
通常情況下,“主義”一詞,一方面表示主導事物的意義,如資本主義是指資本主導社會經濟和政治的意義。另一方面,主義的概念表示某種觀點、理論和主張,多是指最高的理想和準則,某某主義即是以某某為最高理想和準則的思想體系。在這里,我們說,一個人心中的主義,就是他心中最高層面的觀點和主張,是他所接受和認可的真理。
人的思想是一個非常奇妙和復雜的東西,需要人不斷去充實,去武裝,去給予信仰和某種理念的支撐。如鄧小平曾說:“我們干的是社會主義事業,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是我們的精神支柱。”而具有精神信仰的人,就會受其支配,使自己的行為為自己的主義信仰服務。
如果一個人,不是去不斷探索學習真理,去充實明確自己心中的主義,只是渾渾噩噩,停留在簡單初級的物質生活的欲求、生生滅滅的層面上,那這個人的生活將注定是低級無趣,沒有作為的。一個高尚的有作為的人,貴在其高尚的主義信仰,并能不斷為其主義而努力。
司馬遷曾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敢犯顏色,以達主義,不顧其身。”就是說要通過最大的努力以達到自己的主張、理想。他自己堅持完成編撰《史記》的過程,正是“不顧其身”的過程。對黨員干部而言,要有信仰、有主義,才能做到有堅持、有操守、有追求,才能自覺地服從于真理、堅持真理,這是一個黨員干部要想獲得事業發展的基本的內在要求。
抗戰時期,全國各地的進步青年,即使千里徒步也要奔赴他們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新中國成立之后,留學海外的知識分子,沖破千難萬阻也要回歸祖國的懷抱。他們無不是為了主義而不顧其身的。
關于主義,最有名的是夏明翰的詩句:“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這種不顧其身,已經是完全徹底的連生命也可以貢獻的一種追求。王若飛也說過意思相同的話:“我生為真理生,死為真理死,除了真理,沒有我自己的東西。”
古往領導,為了主義而“不顧其身”“舍生取義”者,又何止于萬一。戰爭年代里,在茂密的叢林中,在昏暗的油燈下,無數胸懷信仰的人,面對旗幟,舉著拳頭,使自己獲得巨大的精神力量,然后昂然投入殘酷的斗爭中,坦然面對流血與死亡。他們正是在物質生命的舍棄過程中,完成了一種轉化和升華,實現了對精神理念的堅持。魯迅說:“一個人的生命是可寶貴的,但一代的真理更可寶貴,生命犧牲了而真理昭然于天下,這死是值得的。”
現在有些干部,崇尚拜金主義、物質主義、享樂主義,見風使舵、隨聲附和,說假話、說空話,完全迷失了自己心中的根本追求,也就絲毫談不上如何去追求實現自己的主義。
對于黨員干部來說,各種制度、紀律都只是外部約束,丟掉了內在的理想信念,丟掉了應有的價值利益立場,即使再怎樣監督也是扶不起來的。信仰純潔,眾邪不生,只有心中時刻有信仰、有主義,并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主義,才會從最根本上引導自己的行為。(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