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鋒
普安縣扎實推進“農產富民”戰略,做大做強烤煙、茶葉、草地生態畜牧等農業產業,強勢打造助力脫貧攻堅的硬平臺。
普安縣舉全縣之力,集全縣之智,扎實推進產業扶貧,不斷發展壯大烤煙、核桃、茶葉、畜牧業等產業,讓廣大老百姓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實惠,讓普安四萬多貧困人口看到了脫貧的希望。
以“策”生財 助推農戶脫貧
今年41歲的潘方海是普安縣江西坡鎮細寨村典型的貧困戶:家里五口人,三個孩子上學。
沒有技術的潘方海平時只能在建筑工地上做臨工,有活干的時候一天能掙100多元,因受天氣等因素的影響,平均每月也只有10來天能掙錢。“一旦超過30天沒活干,家里就沒錢用了。”潘方海說。
2016年8月22日,潘方海拿著一沓嶄新的人民幣,喜笑顏開,這7146元就是他通過“特惠貸”及財政扶貧資金入股企業享受到的紅利。當天,細寨村100戶精準扶貧戶共分紅71.46萬元,成為普安縣首批“特惠貸”及財政扶貧資金入股企業享受紅利的貧困戶。
“我們沒有出一分錢,是縣里面的‘以策生財方式,用扶貧資金和特惠貸款,讓我們定期分到了紅利!”潘方海說的方式是細寨村的扶貧模式。
依托貴州省農科院現代中藥材研究所、貴州省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及普安縣欣新生物科技公司等作為技術支撐,細寨村實施“股份制白芨種植精準扶貧示范帶動基地建設項目”,在22個村民組精準識別了100戶貧困戶,組成合作社,在財政扶貧資金每戶扶持9550元的同時,每戶用“特惠貸”資金貸款50000元,共籌集資金595.5萬元入股白芨種植項目,占股份39.7%,種植白芨500畝,打造白芨種植、粗精加工、農業觀光旅游一體的現代高效農業產業,精準扶貧戶按戶均投資總額的12%每年進行保底分紅。
普安縣縣長毛仕誠介紹,縣委縣政府按照“三變四化”的扶貧模式,以項目帶動,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方式,因地制宜將“特惠貸”及相關財政扶貧資金作為貧困戶股金入股,實行“保底分紅+效益分紅”,讓貧困戶實現以“策”生財,同時實施以“資”生財、以“企”生財、以“地”生財,使貧困戶、合作社、實施公司、村集體均得到積累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助推農戶脫貧。
發展“兔”產業 帶動農戶致富
“一只兔,油鹽醋;十只兔,新衣褲;百只兔,娶媳婦;千只兔,進城住。”這首在普安廣為傳唱的新民謠形象地說明了普安大力推廣長毛兔養殖,讓農民致富的新景象。
長毛兔產業是普安縣繼“烤煙、茶葉、核桃、草地生態畜牧業、芭蕉芋”之后的又一重要扶貧產業。2015年年產兔毛達180噸,產值達3000萬元,帶動村民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普安縣地瓜鎮魯溝村貧困戶李萍一家自2012年起開始養殖長毛兔。三年時間,經過不斷繁殖培育,她家不僅存欄兔子達到500多只,還為周邊養殖戶提供了1000多只種兔,按平均每只150元的價格來算,僅賣種兔就賺了近15萬元,搖身變為村里的致富能人。
良好的產業發展勢頭,政府政策支持等一系列發展紅利,正激勵著普安人發展長毛兔產業的熱情,吸引著外出務工的農民返鄉創業。
目前普安縣已招商引資長毛兔養殖龍頭企業1家,發展養殖農戶425戶,預計長毛兔戶平均年收入達5萬元,全縣有80戶貧困戶參與養殖,其中35戶已脫貧。(責任編輯/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