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祥
織金縣通過引進龍頭型、專業型、示范型現代農業企業,帶動農戶發展涉及糧食、蔬菜等十多個產業的農業生產。
在織金縣,各類農業企業、產業園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分布在各個鄉鎮、村寨,與全縣333個貧困村抱團發展。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織金正以“產業+就業”的方式不斷拓寬貧困群眾的致富渠道,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帶來了新的希望。
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2016年10月5日,記者從織金縣出發,沿著蜿蜒盤山公路驅車一個小時,就到了桂果鎮的聯興村。干凈的水泥地路旁,“江存花卉種養基地”的牌子在陽光下特別顯眼。
“沒有想到,我在自己家門口就可以打工就業。”織金縣桂果鎮聯興村四組村民李龍志說。今年44歲的李龍志,自己左腳有殘疾,妻子也患病在身。因此,李龍志一直想外出務工掙錢,但始終未能如愿。
如今,能在家門口的江存花卉基地務工,他高興不已。
江存花卉基地的老板羅勇,是土生土長的桂果人,曾在昆明務工17年,干的就是花卉種植銷售。這期間,他從種花人到管理者,角色一步步發生轉變,月收入也從開始的150元、300元到后來的18000元一步步上升。但2015年回家過年時,羅勇作出了一個讓家人吃驚的決定——返鄉創業,辦一個花卉公司。
“當時聽說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很多政策扶持,合計一下,就下了決心。”羅勇說,“我的花卉基地從2015年3月開始建設,目前占地182畝,主要種植玫瑰、非洲菊、康乃馨等品種,這些花卉非常緊俏,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他大體算了一個賬,從基地建成到現在,凈利潤已有300萬元。
“下一步,我還要流轉土地600畝以上,讓周邊村寨的鄉親們利用“特惠貸”、土地、勞力等方式入股參與分紅,擴大基地規模,把基地打造成一個集花卉育苗、種植及參觀、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性花卉基地。”劉勇打算再擴建100畝花卉基地,同時將10戶貧困戶納入幫扶計劃,進一步帶動更多困難群眾就業增收。
農業示范園區助力經濟發展
記者走進化起鎮羅家寨村的乾源生態種養殖園區,近百人正在種植牡丹,一片忙碌的景象。
乾源生態種養殖園區包含了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4個基地,其中有蔬菜基地、果樹基地、養殖場等,占地面積約1.2萬畝。
該園區負責人李琴介紹,目前園區解決了34人的就業問題,用工高峰期還需招聘60余名臨時工,同時,園區還利用“統一圈舍、統一飼料、統一品種、統一防疫、統一銷售、分戶飼料”的“五統一分”發展模式及“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示范帶動全鎮農戶規模化、規范化發展種養殖業脫貧致富。
“養殖其實是一門苦差事,技術和防疫更是養殖成功與否的關鍵。”提到養殖場的成長,李琴對化起鎮政府有著太多的感謝,“政府聯系到省農科院免費為我提供技術和防疫指導,解決了我的后顧之憂。”
目前,羅家寨村已有4戶貧困戶從事規模養殖,養殖生豬達200余頭。“技術和銷售有保障,自然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嘗試。”園區技術人員劉傳友來自山西太原,對園區及群眾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我們園區已經和貴州亞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辣椒和大蔥的銷售合同,爭取在種養殖方面為農戶的脫貧致富探好路、開好頭、起好步。”李琴說。(責任編輯/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