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悅
“十三五”時期,是貴州工業發展加快結構調整的“窗口期”,也是工業轉型升級上臺階的“接力期”。
作為貴州省“十三五”重點專項規劃,《貴州省“十三五”工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于近期出爐,《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時期貴州工業發展的總體思路、目標定位、發展方向、布局重點和措施保障。
規劃突出宏觀性、戰略性、操作性,為深入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加快構建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貴州產業體系提供了規范和依據。
《規劃》強調:“十三五”時期,是貴州工業發展加快結構調整的“窗口期”,也是工業轉型升級上臺階的“接力期”。
貴州工業經濟站在新起點
實施工業強省戰略以來,貴州工業經濟在規模實力、結構層次、質量效益上躍上新臺階,主要行業整體水平明顯提高,產業布局日趨完善,企業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貴州特色的新型工業化之路,為“十三五”全省工業經濟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2010年的4206.37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11003.87億元,規模總量實現歷史性突破。三次產業占GDP比重由2011年的12.7:38.5:48.8調整為2015年的15.6:39.5:44.9,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建成了111個產業優勢突出、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發展要素相對集聚、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園區,集約發展取得重大突破。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4.7%,創新能力明顯提高。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2015年全省兩化融合發展指數全國排名比2010年提升9位,工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經過“十二五”持續快速發展,貴州交通瓶頸已經打破,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日益改善,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產業園區發展格局基本形成,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發展后勁顯著增強。資源紅利、生態紅利、勞動力紅利、政策紅利、改革紅利正在疊加釋放,貴州工業提速轉型發展站在新的起點。
打造貴州工業經濟“升級版”
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全省工業發展將圍繞“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的工作總綱,堅持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新跨越主基調,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深入實施工業強省主戰略和大扶貧、大數據戰略行動,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重點建設大平臺、打造大產業、培育大企業和實施大項目,將貴州建成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輕工業基地、以航空航天為重點的裝備制造基地、獨具特色的醫藥養生基地、國家級軍民融合基地和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到2020年,全省工業總產值達到1.8萬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6590億元,年均增長10.5%左右,實現全省總量平穩較快增長。
到2020年,輕、重工業占比從2015年的39:61調整到45:55,能源原材料產業占比從2015年的54%下降到45%;民營經濟占GDP比重達到60%;新增電子信息、醫藥、特色食品、冶金、有色等5個千億級產業,讓產業結構持續調整優化。
“十三五”期間,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年均增長10%以上。到2020年,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84,讓質量效益穩步提升。
到2020年,新增5個以上國家級、100個以上省級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和技術創新示范企業。與此同時,力爭兩化融合發展指數在全國排位上升5位左右,全面提升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
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工業節能減排、化解過剩產能等目標任務。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8%,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2%以上,均控制在國家下達的指標范圍內。
在安全監管方面,將嚴格企業主體責任落實,推進安全標準化建設,強化重點行業監管和隱患治理。加大對重點行業的安全生產監管力度,促進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
產業布局突出“優”“特”
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加快構建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貴州產業體系”。
根據《規劃》,“十三五”時期,貴州工業依托產業空間布局,形成裝備制造、白酒、大數據電子信息、大健康醫藥、特色食品等千億級產業集群,抓好產業空間布局形成一批產業集群,提升一批產業園區,推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打造工業新增長極。
在大數據產業方面,大力推進制造業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過程智能化,開展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試點,推進工業智能制造。升級“貴州工業云”,建立中小企業云服務中心,打造“創客中國”服務平臺,全面推動大數據應用,促進兩化深度融合。
鼓勵國有大企業通過壯大主業、優化重組、資源整合、流程再造、資本運作等方式,推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培育一批大企業大集團。全面實施“雙培育”行動計劃,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推動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
在大數據電子信息產業、智能端產品制造、人工智能、大數據安全產品等方面打造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的“貴州制造”產品。并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加強品種、品質、品牌建設,加快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推進工業領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加快構建新型工業體大力推進產業創新。
全省將完善工業節能監管體系,深入推進工業節能降耗,加強污染防治促進工業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推動工業綠色發展。
此外,探索工業扶貧新模式,加快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加快貧困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貧困人口創業就業,帶動貧困人口就業增收,讓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共享工業發展成果。(制圖/林楊莉 責任編輯/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