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偉?敖齊?史猛
一個小小的挎包,亮的是干部的身份,裝的是群眾的心聲,架起的是干群合力脫貧攻堅建設全面小康的同心橋。
2016年,仁懷市采取個人申請、單位推薦、組織點將等方式,精準選派313名駐村干部和“第一書記”,背著統一配發的便民服務包,奮戰在脫貧攻堅主戰場,被群眾親切地稱為“挎包干部”。
一個個小挎包,亮明了干部身份、壓實了干部責任、裝滿了為民情懷、夯實了基層基礎、樹立了旗幟標桿。
亮明身份 壓實責任
“便民服務包是駐村干部的‘萬能寶典和‘指南針,有了它,工作目標就不會錯,工作思路就不會亂,群眾的事兒就不會忘;背上它,肩上就扛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边@是仁懷市委辦派駐太陽村駐村干部淳帥的切身感受。
便民服務包呈淺褐色,正面印有“仁懷市全面小康駐村工作隊”和“便民服務包”上下兩行白色字,字間印有紅色服務型黨組織標志,既質樸又鮮明。包里裝著“五簿一志一冊二卡一狀”,即《扶貧幫困記錄簿》《項目幫扶登記簿》《信訪維穩登記簿》《例會記錄簿》《支部活動記錄簿》《民情日志》《仁懷市全面小康駐村工作手冊》《仁懷市全面小康駐村工作扶貧政策明白卡》《干群連心卡》《仁懷市2016年全面小康駐村工作目標責任狀》。
“挎包干部”穿行在貧困大山,奔走在田間地頭,說農話、問農事、干農活、作指導;奔赴在脫貧攻堅最前沿、小康建設第一線,做規劃、找資金、跑項目,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探窮因、拔窮根;隨時隨地拿出紙筆,記下村情村況、民情民意,記下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把駐村工作的點點滴滴放在心里、裝進包里。與此同時,他們還隨時隨地翻開書本,為群眾宣講政策、答疑釋惑,把各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致富信息和黨的聲音傳遞到千家萬戶,幫助群眾早日脫貧。
“便民服務包是駐村干部和‘第一書記的“身份證”,群眾一看就知道你是誰,有事就知道找誰問誰,也讓駐村干部知道我是誰、為了誰,可以說小小的挎包里裝著大大的責任。”仁懷市小康駐村辦負責人楊明均感慨地說。
植根基層 為民辦事
仁懷市“挎包干部”植根基層,放下架子、撲下身子、甩開膀子,小挎包中裝滿了為民情懷。
張國鋒是仁懷市地稅局派駐火石鎮富興村駐村工作組長。富興村屬于嚴重的資源型缺水區,水源稀少。張國鋒入駐該村后,千方百計找項目、籌資金,幫助村民解決用水難問題,與群眾一起修通硬化了三個組的連組小康路。村民張德先說:“現在水通、路通,群眾求富求變的心也通了,這都得感謝‘張組長?!?/p>
“多虧昝書記幫我們維修房屋,下雨天再也不用擔心房子漏水了?!毖哳^村山柏組貧困戶陳金有激動地說。陳金友在花甲之年被查出癌癥晚期,家庭極度貧困,房屋年久失修,漏雨嚴重,將房屋維修好不再讓家人遭受漏雨之苦成了他最后的心愿。
得知這一狀況后,仁懷市交通運輸局派駐長崗鎮堰頭村“第一書記”昝志龍第一時間協調派駐單位,發動愛心人士開展眾籌扶貧捐贈活動,共籌集資金30余萬元,維修改造了4戶類似陳金有這樣極度貧困家庭的房屋?!叭罕姴辉诤跄銥樗k多大的事,關鍵是看你是不是真心在為他們辦事,只要是真心實意的,他們都能感受得到,都會用心來感謝你?!标弥君堈f。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很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張國鋒、昝志龍用一顆為民之心,用苦干實干的實際行動,解民憂、贏民心,先后五次收到村民自發組織送來的錦旗和感謝信。
在仁懷,像張國鋒、昝志龍一樣扎根基層、為民辦事的人不勝枚舉。廣大駐村干部與基層群眾同甘共苦、共謀致富的動人音符在此匯聚,譜寫著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壯美樂章。
建強班子 筑牢堡壘
“您不脫貧,我不離開。”在仁懷市貧困鄉村,這樣的標語十分震撼人心。駐村干部和“第一書記”幫助村支“兩委”建強班子、筑牢堡壘,合力打響脫貧攻堅戰。
獲得省優秀駐村“第一書記”的王灑,是仁懷市委宣傳部派駐三合鎮安居村的“第一書記”。在他的辦公桌上,整齊擺放著14本《民情日記》,記錄著2016年工作的點點滴滴,從中能看出王灑為駐村工作付出的努力和心血。
在王灑的幫扶下,安居村建起了60畝水產養殖場、300畝葡萄園、3000畝萬壽菊,注冊了6個公司、4個專業合作社。他還協調資金為群眾修通并硬化了60公里小康路,修建了容量為300立方米的水窖,拉通了光纖寬帶網。駐村以來,帶領群眾創收1100萬元,村集體經濟積累50萬元,實現了一個貧困村的華麗轉身。
“趙強一來,我們創業致富的點子多了、路子寬了,還為我們發展養殖想出了‘溜達雞‘生態豬等新名詞?!蔽U村村支書黃加芬提到趙強就樂得合不攏嘴。
趙強是仁懷市統計局派駐高大坪鎮桅桿村駐村干部,入駐桅桿后,他與另外4名駐村干部一起,幫助村黨支部制定發展措施、推動項目落地,幫助貧困戶理清發展思路,因地制宜選好產業規劃,找資金、跑項目,帶領群眾發展生態牛、生態豬、生態雞養殖,獼猴桃、蔬菜種植等多個項目,實現全村134戶貧困戶產業扶貧全覆蓋。
此外,籌資7萬元修通了“斷頭路”,籌資9.5萬元幫助5戶貧困戶修建新房,籌資6萬元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駐村工作組、村支部、黨員構成最穩定的“鐵三角”,實現貧困戶產業扶貧全覆蓋,建強了富有謀劃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基層戰斗堡壘。
樹立標桿 全面小康
在仁懷,駐村干部懷著對貧困群眾的深厚感情,站在脫貧攻堅最前沿,把脫貧攻堅責任扛在肩上、拿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上。
“以前到機關跑項目,先要自我介紹,別人才知道我是駐村‘第一書記,現在把挎包背上,走到哪兒別人都知道我是誰,辦事方便多了。仁懷市檔案局派駐龍井鎮立英村“第一書記”趙梅說。2016年,趙梅背著挎包,協調市城投公司出資41.2萬元為村里安裝了180盞太陽能路燈,出資68萬元修建了22口垃圾池和10公里連戶路;爭取到祥康酒業出資2萬元改造立英小學的電路;爭取到檔案局出資4萬元改造了立英農民夜校;聯系朝陽醫院為患病村民進行免費治療……
2016年以來,仁懷市駐村干部共走訪群眾76720人次,協調幫扶資金2804.50萬元,實施民生項目462個,開展黨員群眾培訓18974次,培育形成1000戶產業示范戶和1000名農村黨員骨干帶頭人,幫助建立6個遵義市級產業示范基地。鞏固提升了“一人駐村集體幫村”的工作模式,構建起廣聚社會資源的“眾籌扶貧”模式,探索創新“內需扶貧”模式。
仁懷“挎包干部”得到了群眾的“點贊”和社會的認可。新華社以《“挎包干部”在基層》為題作了采訪報道,《工人日報》《中國紀檢監察報》《貴州日報》《貴州電視臺》《人民網》等媒體紛紛轉載刊播。
“一個小小的挎包,亮的是干部的身份,裝的是群眾的心聲,架起的是干群合力脫貧攻堅建設全面小康的同心橋。”仁懷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鋒說,在率先打贏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在仁懷全面小康的進程中,“挎包干部”成為脫貧攻堅戰線的“尖刀班”“排頭兵”,成為聯系服務群眾的先鋒模范。(作者單位:仁懷市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