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偉
摘要:農民的認知偏差以及缺乏技術擴散途徑是造成常規農業技術擴散模式發展受阻的主要因素,進而無法充分體現農業科技成果。若農業技術以行動研究作為指導依據進行擴散,則有利于農民與農業技術員全程規范化合作,且能增加農民收入、農種產量,提升其問題識別、技術選用的能力。本文簡要介紹以行動研究為導向的農業技術擴散模式,并分析該模式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行動研究導向;農業技術;技術擴散;影響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3.005
在“基礎——應用——適應性”這一線性研究模式下,許多研究人員認為適應性的試驗無需農民參與,只要按照研究方案做好輔助工作即可。在這一過程中,農民的促進作用、技術的開發、選用能力均被忽視。在擴散技術時,通常由技術指導者安排科技示范員,加之無村民督促,故缺少向其他村民擴散技術的熱情,部分甚至無能力傳播,諸多因素均影響農業技術的擴散[1]。
1以行動研究為導向的農業技術擴散模式
行動研究重視現實環境的獨特性,人們態度、認知的微妙性,提倡具體問題需具體探討。對于農民、農業工作者在看待試驗所存在的認知差異,提倡利用行為干預,以轉變兩者的態度、觀念。在實踐中,將農民視為與農業技術員相互推動技術使用的一個主體,而非被迫采納的客體。在擴散農業技術的過程中,鼓勵農民參與,以幫助農業技術擴散,并且防止農民鄉土知識被現代科技知識所排斥,以免遺忘地方性知識,避免農民過度利用外來農業技術。
行動研究導向的農業技術擴散有異于常規模式,具體表現如下:獲取過程不同,該模式下研究問題是農業技術員以農民商討、訪視等方式取得,農民可全程參加。專一化與多樣化差異,行動研究思想注重過程,認為于問題處理、技術擴散這一過程中,應發揮行動主體能動性,加強問題處理能力,運用地方性知識。農業人員除了需做好常規模式下轉移技術的工作,還需與農民合作做好以下任務:一是轉變農業工作者對農民的偏見;二是挖掘并強化農民的社會、人力資本,提升農民技術能力;三是改善社區環境,主體參與自主化差異。農業技術以行動研究為導向的擴散,將問題的發現、認知、解決及共識形成等環節均整合為一體,系統關注各階段目標[2]。方案需實時調整,盡量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調整農業工作者的科研任務,以滿足兩方需求。傳遞信息與互動程度差異化。機制通過農民試驗參與方案的建立選擇,研究設計的商討、調整通過多方利益人群進行,消除常規模式的行政單項命令、“一刀切”的現象。農業工作者參照農民現實經驗規劃試驗方案,既有地方特征,又遵循科學要求,農民易接受試驗結果。非對等和合作差異化。農業工作者為了解農業真實生產情況,與農民共同探討實際問題,協助其采集資料、分析問題、訂制計劃、執行方案等工作,建立雙方和睦、平等、合作的關系。農民建設技術能力差異。常規模式的試驗方案是農業工作者制定,農民獨立試驗。行動研究的方案由多方討論、參與制定,農民小組共同執行、改進試驗方案。
2以行動研究為導向的農業技術擴散影響
2.1農業技術員
行動研究導向的農業技術擴散改變了農業工作者固有的認知、態度、技能。認知即農業技術員對使用農業技術主體、農民參與技術發展、各學科人員參與技術發展等問題的認知;態度即技術員就農民試驗參與能力、行動研究價值、發展技術公平性原則等問題的看法;技能即與農民交流、幫助農民辨別、篩選、尋求及使用農民項目監測結果等問題的能力[3]。這三種改變,使得農業工作者基于實際選取科研項目,借助相關技巧獲取基本想法,促使當地農民認同并接受研究結果。
2.2農民
農民增收,土地增產,農業工作者、農民測算試驗結果發現,相比傳統耕種模式,肥料和地膜的畝用量均上升約20%,畝產量上升約50%,畝平均收入呈大幅度增長趨勢。提升了技術能力,農民對問題的發現、處理能力增強。農民與農業技術員聯合訂制試驗方案,再由農民小組實施,試驗過程中互相分享心得,待完成試驗后,一起對比試驗結果,經過長期實踐后,農民自身處理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合理試驗方式縮減技術入戶時常規模式試驗以獨立為主,試驗方案經農業技術人員確定后,示范戶依要求獨立實施。行動研究技術擴散,采取農業技術人員與農民技術的“試驗合作”,充分借助農民群眾的主動性、參與性、創造性,增多擴散源、提升擴散效率,加快普及技術時間。另外,以往試驗只有個別農民參加,其他農戶僅觀摩新技術。行動研究技術擴散模式下,農民親自實踐,獲取更多啟發。參與的農戶觀念得到改變,其對農業現代技術的接受期望值增高了。
2.3農民小組
農業技術以行動研究作導向,試驗與技術的擴散均以農民小組形式進行,農業工作者、農民共同選舉出小組長,他們對新技術的學習能力較強,具有奉獻精神,樂于將所學技術、知識教授于其他農民,從而能確保農民均等獲益,免除了因傳輸新技術而致農民內部矛盾、收入的分化,為技術營造良好的環境,對日后擴散新技術創建可借鑒經驗。
3結語
農業技術擴散在行動研究的導向下,通過示范適應化技術試驗,維護了農業技術人員與農民間的聯系,糾正了農業工作者、農民的行為、認知,加快擴散農業技術,確保農民有效采用。注重結合農民實際生產擴散技術,重視利用地方性知識。農民更有信心參與試驗,提升其自身選擇、識別、引進、更新技術使用的能力,維護農民關系,改善技術擴散環境,促使應用農業技術成果的步伐加快。
參考文獻
[1]龍冬平,李同昇,于正松,等.農業技術擴散中的農戶采用行為研究:國外進展與國內趨勢[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4,33(05):132-139.
[2]樊軍亮,高啟杰.行動研究導向下的農業技術擴散及其影響[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19):56-60.
[3]李春虎.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技術擴散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2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