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瀛霆
【摘要】本文通過社會學家瑞澤爾“消費圣殿”的論點,闡述時下都市飲食消費過程中,市集和集市兩種被重新提倡的消費形態。案例部分以品牌電商“黃小廚”、生鮮電商“一米市集”、有機餐廳“GREEN&SAFE”和“齊民市集”作為新的消費工具,探討是如何產生出新的消費神殿,以及其理性化和重新賦魅特征的呈現,對都市飲食消費文化造成的正面影響。
【關鍵詞】市集 集市 都市消費空間 消費圣殿
美國當代社會理論家學家瑞澤爾(George Ritzer),于書中聚焦消費圣殿的祛魅和理性化,以及消費圣殿被重新賦魅的運作機制。二戰結束后,新型消費工具的出現,舉凡快餐店、連鎖商店、購物中心、大型超市、郵輪、賭場等,逐漸成為美國人日常的消費場所。瑞澤爾主張,上述場所作為一種能夠消費各種商品和服務的設施或建筑物,可被視為“消費圣殿”(cathedrals of consumption),也就是為了能更好地吸引消費者前來“朝圣”,這些新的消費工具往往被建造成具有迷人的,有時甚至是神圣的、宗教的表征。
在瑞澤爾筆下,快餐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麥當勞、肯德基等速食品牌,多數的中國消費者已相當熟悉。不過,如今一線城市的飲食消費可不僅有炸雞薯條,上至米其林餐廳、下至黑暗料理都是城中“吃貨”的選擇。市調公司尼爾森發布的中國飲食調查報告顯示,時下的飲食風尚是“健康至上”,約有70%的受訪者有特定的飲食需求,會控制或拒絕攝取某些食物或食材成分,此外,82%的受訪者表示愿意花更多的錢購買不含有不良成分的食物。因此,本文同樣傾向以更有健康意識、有機理念的消費工具為研究首選。
針對“黃小廚noob市集”、“一米市集”、“GREEN&SAFE”和“齊民市集”兩家餐廳,4個案例進行簡介,共同點在于打造市集和集市作為都市中新的消費神殿。
(1)2016年9月,黃磊帶著自家的黃小廚noob市集登陸上海虹橋新天地,需購票進場,為期兩天的活動則包含各種吃喝玩樂,并提供生活風格的小眾品牌和豐富的互動體驗環節。
(2)2015年9月一米市集網站成立,發起人何瑞怡(Matilda)來自臺灣,創業初衷是讓國人吃到符合生態、真實無添加的農產品;因此不做高端的進口生鮮電商,而是致力打造線上的農夫市集。
(3)GREEN&SAFE和齊民市集隸屬于臺灣永豐余生技旗下的餐飲品牌,通過集團在昆山農場和其他農產基地的供應,兩家餐廳分別呈現歐洲和亞洲市集風味的復合式用餐環境。消費者能透過開放式廚房看見餐點的準備過程,也能直接采買食材,帶回家自行烹飪。
一、消費工具的理性化
效率、可計算性、可預測性、可控制性和理性的不合理性5個要素是瑞澤爾歸納出新型消費工具的“理性化”,又可稱為“麥當勞化”(McDonladization)。為了能穩定出產商品和餐點,理性化的發展途徑是必然的結果。不過,在可計算性方面,不同于大部分的消費工具都相當重視數量,好比賣場的家用包裝或電商的滿額免運服務,本文案例更多的是強調質量,企圖以品質與競爭者做出區別。
二、消費圣殿的重新賦魅
消費圣殿的重新賦魅依賴于它們重新創造奇觀的能力。而模擬是創造奇觀的方法之一。在GREEN&SAFE和齊民市集里,既有市集的熱絡,卻沒有市集的雜亂;前者善用木桌木椅、方格布和干草堆為裝飾,打造如身處歐洲鄉村的生活感,后者則在平日晚間舉行擲骰子的互動游戲,起到仿佛人在廟口休閑的錯覺。兩家餐廳皆因定位精準且情境設置完好,消費者體驗極佳、主動代入感強烈,用餐過程更放松無束。
重新賦魅的方法二是內爆。鮑德里亞將內爆界定為一種現象向另一種現象內部的融縮,以及傳統的極點之間相互朝向的坍塌。以一米市集為例,固然販售生鮮食品是主業,但一米作為網上的消費圣殿,在飲食教育的推動也是不遺余力。如于世界糧食日(10月16日)舉辦線下的“剩食派對”,通過集結臨期食品、以競賽的游戲方式,烹制出道道佳肴,借此倡導減少日常的浪費。也因其寓教于樂的教育行為,使得消費圣殿在精神層面上有了新意。
賦魅的第三個方法,則與時間和空間有關。一米市集基本上提供的是下單后市區當日配送的服務,GREEN&SAFE和齊民市集則主打“從農場到餐桌”的理念,強調蔬果供應的新鮮度。此類運作方式,反映出對時間和空間距離的高度壓縮。此外,新一代的市集和集市,經去蕪存菁,理性化運作的同時保留了一定的人情味。比如在noob市集的活動現場,能與攤販話家常,或是在一米網站上能清楚看到食材的種植者為何人,有名有姓。
三、新消費圣殿的正面意義
作為解構再重構后,重返大眾視野的市集和集市,在本質上仍是消費圣殿,但相比其他俗艷虛華的都市消費空間,市集和集市的“返樸歸真”可謂消費社會的一股清流。
參考文獻:
[1]瑞澤爾,賦魅于一個祛魅的世界:消費圣殿的傳承與變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
[2]Mike Featherstone,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1991.
[3]Jean Baudrillard, Simulations, New York: Semiotext (e),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