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文
(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一下”是我們生活中的常用語,其含義和使用環境也是復雜多樣。一般來說,“一下”被認為是“數量+下”,對“一下”、“V+一下”結構研究的論文便層出不窮,但少有學者重視時間副詞“一下”,并從歷時的角度對“一下”的語法化進行研究。
我們可以將常見的“一下”分類為下兩種:
一下1:數詞“一”+量詞“下”,表具體的動作次數,可以兒化,跟在動詞后形成固定結構“動+數+下”,其中數詞“一”可以被“兩、三、四……n”替代;
一下2:數詞“一”+量詞“下”,表示一次短促(有時帶有輕微含義)的具體的四肢動作,跟在動詞后形成固定結構“動+一下”,此時的“一”不能被“兩、三、四……n”替代;
需要補充的是,“一下”作為常用詞,其所表達的意義不止兩種,“一下”還在“一下2”的基礎上繼續發展虛化,衍生出“一下3”:
一下3:數詞“一”+量詞“下”,表示相對短時的、具體的非四肢動作或行為。為“一下2”意義的擴展。
除此之外,“一下”還可以作表“瞬時”義的時間副詞,楊榮祥、李少華(2014)在對時間副詞進行分類時,將“一下”歸到瞬時時間副詞中,我們把這類“一下”列為“一下4”:
一下4:時間副詞“一下”,有時后接詞綴“子”,表瞬時義,為時間上的短暫。動詞一般接在“一下4”之后,“一下4”與動詞是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此時的“一”與“下”都不能被其他任何詞替代。
“一下”最早出現于戰國時代,這時的“一下”表示相對位置,是“一”與表示相對低的位置的“下”組成的短語。董秀芳(2002)指出漢語雙音詞的主要衍生方式有三個,最主要的來源是從短語變來。
我們從歷時發展的角度進行觀察,其具體發展過程如下所列:
我們在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CL)語料庫中查找到含有“一下”的語料6條。
(4)何以說天道之圜也?精氣一上一下,圜周復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圜。(《呂氏春秋》)
(5)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莊子》)
戰國時期的“一下”,其結構為“主謂”結構,不能說其為詞,而是兩個詞隨機搭配組成的短語,與“高/上”相對應,表示相對低的位置。此時的“一下”為該詞發展的源頭,且這種用法至今仍被人廣為傳用。
(6)命之曰衡,衡者,使物一高一下,不得有常,……(《通典(繁體字版)》)
(7)法司斷罪,每脊杖一下,折法杖十下,醫杖一下,折笞杖五下,則吏無逾制,法守常規。(《唐文拾遺》)
(8)黃檗下來見,以拄杖打板頭一下。師舉頭,見是黃檗,卻睡。(《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隋唐、五代時期,“一下”的意義開始有了擴展,“一下1”最早出現于隋唐,另16條均為“一下1”之意。
例(6)中“一下”為短語,延續了自戰國時期而來的意義,表示“相對位置的低”。例(7)中,“杖一下”、“杖十下”、“杖五下”并列存在,足以證明句子的“一下”,是表示具體的物體由上而下的動作次數,即“一下1”。“一下1”跟在“杖”后,表示“杖打一次”,“一下1”中的數量詞可以用“五”、“十”等其他數詞代替。例(8)中的“一下1”跟在動詞“打”后,意為“打板頭一次”,數詞“一”也可以用其他數量詞代替。
北宋時期,話本使“一下”的使用頻率增加,隨著使用頻率的加大,其意義和結構也有所變化和發展。新詞義發展具體如下所示:
(9)……如爛打一頓,固是痛,便輕掐一下,也痛,此類可見。(《朱子語類》)
在北宋時期,“一下”首次出現“一下2”之意,例(9)中,“輕掐一下”為“動+數量+下”結構,但此句中的“一下”并不如前例一樣表示次數,而更偏向于短促(有時帶有輕微含義)的具體的動作,即“一下2”。
(10)每五日歸謁親(郎官五日一下)。(《史書·冊府元龜》)
(11)圣人下得言語恁地鎮重,恁地重三疊四,不若今人只說一下便了,此圣人所以為圣人。(《朱子語類》)
也是同一時期,“一下3”義出現,例(10)中,結合全句理解“五日一下”,其意義為“五日一歸謁親”,句子中的“一下”為“回家一回”;例(11)情況類似,句中的“說一下”與“言語恁地鎮重,恁地重三疊四”聯系理解,此“一下”表示“說的話簡便明了”。例(10)、(11)為“一下2”意義的擴展,由具體的手部動作擴展至口部動作或行為上,即上文提到的“一下3”。
(12)有疑處,且漸漸思量。若一下便要理會得,也無此理。(《朱子語類》)
(13)若被他一下鼓動得去,直是能生事。(《朱子語類》)
還是北宋時期,“一下4”義出現,例(12)中,“一下”既不是具體動作也不是行為,而是表示時間層面上的短暫,即“一會兒、馬上”等義。例(13)也如此,也表示時間層面上的短暫,即上文提到的“一下4”。在結構上,例(12)中,動詞“理會”出現在“一下4”后,受到“一下4”修飾;例(13)中,動詞“鼓動”出現在“一下4”后,受到其修飾。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其意義和結構的發展過程總結如下:
到了明代,“一下”的使用更為頻繁,可查語料激增至345條,“一下”的四種意義均被廣泛地使用。最為重要的是,“一下”的語法化過程出現在這個時期,下文將進行詳細說明。
上文已經總結,雖然“一下2”、“一下3”與“一下4”出現的時期相同,但細究四種意義之間的異同,我們可以發現其中另有天地。可以說,“一下”的四個意義之間,存在著連續的派生關系。
我們觀察作為數量結構的“一下”,即“一下1”、“一下2”和“一下3”,其語法結構上沒有變化,一直呈現“V+一下”結構。我們看下3例:
(14)身上有甲,就使他戳砍我一下,不能傷我,就手段不濟,第二下我也殺到他身上了……(《紀效新書·戚繼光》)
(15)非幻走得快些,一腳絆了一下,照地下就是一轂碌。(《三寶太監西洋記(一)》)
(16)就口里念動真言,宣動密咒,把個頭兒略節的搖了一下,只見明晃晃九口飛刀望空而起。(《三寶太監西洋記(一)》)
三例中的“一下”分別為“一下1”、“一下2”、“一下3”,我們關注三例中“一下”所代表的意義。例(14)中,“一下1”是一個具體的用手自上而下揮動的動作,且“一”表示具體的數量,而非概述,這是“一下”代表的動作是空間上清晰可見的;例(15)中,“一下2”雖然也代表具體的腳部動作,但新增了“短時量”的概念,我們很難將這里的“一下”進行內部替換,說明“一下”的結構日趨緊密,這離成詞又近了一步;例(16)中,“一下3”意義進一步泛化,表回數義減弱,表短暫義增強,由空間域擴展到時間域,“V”由四肢的具體動作泛化至口鼻甚至某一行為。
由此可知,數量結構“一下”在意義層面不斷的虛化,在這一過程中,雖然“一下”仍是短語,且語法結構上沒有變化,但從意義上看,其轄域發生了轉變,這是導致其語法化的一個表象,也是原因之一。
凡是語法化,必須包含一個重新分析的過程,“一下”也經歷了一個重新分析的階段。我們先看下例:
(17)孺人先是左撈也撈不著,右撈也撈不著,忽然一下撈著一個星兒在手里。(《三寶太監西洋記(一)》)
分析例(17)中的“一下”,我們可以將其解釋為“短時的具體動作”,即數量結構“一下2”;但從句法結構上看,句子“一下”修飾“撈”,在句中充當副詞,其義為“時間短暫”。由此可證,“一下”最終發展為表“時間短暫”的時間副詞,其詞匯義較之“一下1”已弱化了大部分,其語法義較之“一下1”大大增強。至此,“一下”完成了階段性的語法化。我們可以將“一下”的語法化路徑歸納如下:
再說到重新分析,我們比較下例:
(18)a.師以手空中點一下,供奉無對。(《祖堂集》)
b.非幻走得快些,一腳絆了一下,照地下就是一轂碌。(《三寶太監西洋記(一)》)
c.扯著他就要吃他,原來那老者有個五囤三出之法,一下子土囤去了。(《三寶太監西洋記(三)》)
例(18)中a中為“一下1”、b中為“一下2”、c中為“一下4”,從上文可知,a中動詞、數量詞和“下”的聯系并不緊密,我們將其構為“V+一下2”(一下3為一下2的擴展,結構也是如此),再看c句中,時間副詞“一下4”與動詞形成“一下4+V”,較之ab句中的“一下”,其結構發生了移位。
劉堅(1995)提出:詞義的演變、虛化,也會引起詞的功能的改變,使之用于新的語法位置、結構關系上,從而產生一個新的虛詞。時間副詞“一下”的產生過程中,詞義變化的影響非常明顯。
李小軍(2014)提出:義變導致音變,音變鞏固語法化成果、加速語法化進程。在時間副詞“一下”語法化的形成階段,我們可以明顯感知“一下1”與“一下2”、“一下3”之間存在音變現象,如例(7)中,“杖一下[i35ia51]”,而例(9)中“輕掐一下[i1ia51]”、例(11)中“說一下[i1ia51]”,“一下1”在讀音上無標記,而“一下2”和“一下3”的“一”通常讀為輕音,且較為短促,重點在“下”上。
“一下”連用出現于戰國,于隋唐五代時期開始作為數量短語存在,于北宋完成由數量短語向時間副詞的轉變,于明代完成時間副詞“一下”的語法化轉變。
我們可以將“一下”分化為四個不同的意義,四個意義依次延續。文章從詞義的變化、語音的反作用和語法轉喻的角度對“一下”語法化進行了解釋。
[1] 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7).
[2] 李小軍.語法化演變中音變對義變的影響[J].漢語學報,2014(2).
[3]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論誘發漢語詞匯語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國語文,1995(3).
[4] 楊榮祥,李少華.再論時間副詞的分類[J].世界漢語教學,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