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發展軌跡與歷史經驗:近代以來中國教育面對的挑戰與應戰

2017-03-07 02:05:48冉亞輝
理論月刊 2017年5期
關鍵詞:挑戰發展教育

□冉亞輝

(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重慶 401331)

發展軌跡與歷史經驗:近代以來中國教育面對的挑戰與應戰

□冉亞輝

(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重慶 401331)

近代以來中國教育面對的挑戰主要有五次:第一次是清末應對西方武力挑戰的應戰。第二次是民國時期應對國家分裂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挑戰的應戰。第三次是新中國建國初期應對社會混亂的挑戰的應戰。第四次是改革開放初期,應對社會經濟與科技落后的內部挑戰與西方社會經濟與科技高度發展的外部挑戰的應戰。第五次是當前中國教育應對新時代創新發展的挑戰的應戰。近代以來的中國教育應戰整體上是成功的,在每一個重要歷史時期,都較為成功地完成了應戰的主要任務。當代中國教育發展必須確保教育領域中的挑戰的持續存在,否則容易導致教育的過度保守性,進入挑戰與應戰之后的發展停滯,失去教育發展的生命力。

中國教育;教育挑戰;教育發展;教育歷史;歷史經驗

教育基于其對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力,在任何一個社會中都承載著希望,同時也承受著壓力和挑戰。出于對理想教育和理想社會的向往,人們總是渴望建構一個完美主義的教育范式,但卻忽視了政治的、經濟的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對于教育發展,社會是一個答案,文化是一個答案,歷史則是另外一個答案。對教育自身來說,馬克思的名言仍然準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教育研究更多不只是解釋教育世界的規律與問題,還應該關注如何服務和推動社會正向發展。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因為歷史和外來的挑戰而不斷自我調整,基于社會發展的挑戰,教育持續作出了自己的應戰。“接受一個外來的體制并使之適應中國社會變化著的需要、資源和期望的問題,一直困擾著20世紀的中國教育家們。”[2]對于中國教育發展來說,其發展路徑和發展目標并非純粹是教育邏輯發展的結果,其背后還有著中國社會和政治的發展邏輯。追尋近代以來中國教育所面對的挑戰與應戰,尋找當代中國教育發展的路徑,是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必須重視的重大課題。

1 湯因比的挑戰應戰理論

湯因比的挑戰應戰理論是人類歷史學上的重要理論,其原初出處是其歷史巨著《歷史研究》。挑戰應戰理論認為:歷史有著自身的邏輯,一種文明在歷史過程中,其所遇到的挑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種文明的發展程度與發展方向,而文明的應戰則決定了文明自身的發展質量與存亡[3]。簡言之,一種文明或社會的發展并不簡單取決于自己的邏輯發展,其發展很大程度上,反而取決于該種文明或社會受到了其他文明、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強有力的挑戰,因為這種外力挑戰的存在,該種文明或社會必須作出自己有生命力的應戰。當然,這種應戰或者成功,或者失敗。如果失敗,那么該種文明或社會就趨于衰敗。如果應戰成功,該種文明或社會也可能陷入一種新的停滯時期,直到下一個新的挑戰的出現,于是新的一輪挑戰與應戰就重新開始。

挑戰應戰理論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其價值之一在于,該理論認為一個社會的發展不僅僅取決于自己,更重要的是外界的挑戰的存在。外在的挑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刺激因素和構成部分,這一點實質上強調了社會開放性的重要性,如果沒有足夠的開放性,該社會沒有受到一定水平的外部挑戰,那么該社會就可能限入發展停滯。價值之二在于,強調社會必須主動地不斷尋找外在的挑戰。只有這種持續的挑戰的存在,社會才會在持續應戰中不斷發展自己,因為一次挑戰應戰之后,社會同樣可能趨于停滯,為了避免社會發展停滯,社會需要主動尋找新的外在挑戰[4]。價值之三在于,其理論實質上指出,一個社會的發展水平,不取決于自己的發展邏輯,更重要的是外在挑戰的水平,也可以表述為:“挑戰越大,刺激越強。”[5]自己的發展水平不僅取決于自己的努力,還取決于對手的水平。對手的高水平會直接刺激自己提升發展質量,這一點在體育運動中也是屢屢被印證的。

近代歐洲的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其基本挑戰在于亞歐大陸貿易的障礙,因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強大武力存在,導致亞歐大陸貿易中斷。為了打通亞歐大陸海上貿易,應對這個歷史挑戰,歐洲人開始了大航海時代開辟新航路的應戰,并由此發現了新大陸,同時通過航海提升了相關科學技術,最終在經濟與科技發展上超過了原來更為發達的中國。而中國,因為地理原因,周邊并不存在強大的外在挑戰,同時先進農業和手工業的存在,足以保持社會的穩定,因為缺少外在的強有力挑戰,中國最終陷入了長時期的停滯狀態。另外如愛斯基摩人,其社會生活中的挑戰是打獵到足夠多的海豹,以供食用和其他生活所需,其應戰則是雪橇、弓箭等技術的改進,最終達到一種平衡,其技術能夠打獵到足夠多的海豹。在這之后,該社會就陷入了社會發展的停滯。這種停滯可能是極為漫長的,如果沒有其他人類的外部介入,或許三千年后,愛斯基摩人還是使用同樣的弓箭和雪橇。

對于中國教育來說,挑戰應戰理論非常重要。中國教育需要尋找自己的外在挑戰,以作出相應的應戰。在這種挑戰應戰的過程中,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才能結合社會的需要,走出歷史循環和停滯的泥潭。

2 近代以來中國教育面對的挑戰與應戰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走了一個深V的低谷。在這三千年未遇到的時局中,中國教育發展應對了諸多嚴峻挑戰,成為中國社會應戰西方工業、經濟與軍事等諸多挑戰的重要陣地,最終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發展路徑。近代以來中國教育的最重要最艱巨的挑戰主要可以劃分為五次:其一是清末應對西方文明的武力挑戰的應戰。其二是民國時期應對國家分裂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而導致的社會秩序崩潰、社會經濟與科技發展停滯的挑戰的應戰。其三是新中國建國初,應對社會混亂的挑戰的應戰。其四是改革開放初期,應對社會經濟與科技落后的內部挑戰與西方社會經濟與科技高度發展的新挑戰的應戰。其五是當前中國教育,在長期復制西方科技和經濟發展之后,應對新時代的創新發展的挑戰的應戰。這五次挑戰都與中國的國運密切相關,到目前為止,中國教育的應戰都基本實現了自己的發展目標,成功接受了應戰。

2.1 清末學制變革:面對西方文明挑戰的應對

中國古代教育主要源于孔子的奠基,孔子在兩個方面給了中國教育以堅實基礎:其一是教育內容上,編寫了六經,這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基本內容,后世的大多數教育內容都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著述;其二是教育方法和模式,孔子的《論語》一書,給了中國教育基本的模式和教育經驗,一直延續至今。兩者都是孔子對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局面的挑戰而作出的教育應戰。六經提供了優質而正規的教育內容,《論語》等著作提供了教育經驗和實踐模式,兩者確保了古代中國教育的較高水準。這兩方面的應戰從歷史角度上看,是極為成功的。中國自孔子之后,歷經兩千余年,主體是和平統一和發展,其背后的教育基本架構都是孔子的應戰措施,直到清朝末年。

鴉片戰爭以及其后的一系列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不僅僅是在軍事上打擊了中國,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和文化上沉重打擊了中國的自信,后者遠比前者更為嚴重。軍事上主要是技術和組織的問題,是可以在短時期內得到改變的,但對文化自信的打擊則更為嚴重和持久。中國在歷史上一直具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泱泱大國的文化優勢心理根深蒂固,但鴉片戰爭之后的一系列戰爭一次次沉重地打擊,最終導致中國在一段時間內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尊嚴和自信。

在這種嚴重局面下,清末實施了一系列變革,包括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不管成功或者失敗,這都是中國社會面對西方挑戰的一系列應戰。面對西方的強勢挑戰,在教育領域,中國實施了一系列痛苦而艱巨的應戰。

中國教育面臨的挑戰是如何盡快提升中國科技發展,以應對西方軍事、經濟、文化的強勢挑戰。中國教育的應戰措施主要如下:其一是停止科舉考試,改為新學制,通過《奏定學堂章程》,建立了現代學制。其二是舉辦一系列現代專業學校,如外國語學堂、軍事學堂、技術實業學堂[6],目的是盡快培養現代軍事和技術人才。其三是舉辦譯文館,快速翻譯西方先進科技書籍到中國。其四是改革傳統教育,新辦大量新式學堂,培養適應新時代的現代人才。其五是開始向西方強國派出大量留學生,主要是留美、留日、留歐學生[7],以直接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和教育。其六是建立了中體西用的教育改革指導思想,其影響力一直延續至今。其七是建立了京師大學堂為代表的現代大學,這是現代中國高等教育的開端。

從歷史角度上看,清朝末年中國教育的應戰措施總體上是成功的,近代中國第一代科技和管理人才,均是當年新式教育的培養結果,包括就讀于新式學堂的詹天佑,留學日本的李四光等。這一時期中國教育變革有著對中國傳統教育的深深失望,但同時也保留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氣節,所以在整體上,仍然是中體西用。雖然在很多教育措施上有著病急亂投醫的嫌疑,但在那個低谷時期,總體應戰已經算優秀之舉了。清朝最終的崩潰不能歸于中國教育的變革,其根本問題在于清朝后期喪失了一系列的政治和歷史改革機遇。

2.2 民國時期的教育救國:風雨飄搖中的教育應戰

民國時期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最低谷,國力衰落到了最低點。民國時期主要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是軍閥混戰國家分裂時期,后期是抗日戰爭時期。兩個時期均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無路可退。

在這段風雨飄搖的時期,中國教育同樣出色地做出了自己的歷史性貢獻。民國時期的中國教育應戰舉措主要有:其一,中國教育建立起了真正的現代學制——1922年學制,633的基本格局一直延續至今,這為整個國家的教育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8]。其二,中國教育開展了大批的留學教育運動,為后來的中國科技和社會科學人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新中國兩彈一星的奠基人鄧稼先、錢三強和錢學森等人都是此時期人才培養的結果。其三,中國教育開展了大規模的教育救國運動,大批青年學生參軍,有力提升了中國軍隊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意識,也為后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其四,中國教育進行了令世界矚目的平民教育運動,如晏陽初、梁漱溟等人的教育,讓中國社會進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平民教育運動[9],即使放在世界層面,也是具有影響力的教育探索。其五,新式學堂所培養的學生開始走上中國歷史舞臺,特別是黃埔軍校畢業生,對民國時期發展影響較大。從這一時期開始,中國接受了新式教育的人才走上了領導中國發展的歷史舞臺,如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鄧小平,都是中國教育的產品,部分人還是中國教育留學運動的杰出代表。其六,蔡元培改造北京大學,建立了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大學,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10]。其七,中國以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為代表的高水平大學,隨著抗日戰爭的局勢,而遷校到內地,為中華民族保留了人才培養的延續,同時也以教育抗戰的方式,提升了民族的抗戰意志,并為之后的國家建設奠定了人才基礎。

從歷史回顧來看,這一時期的教育應戰是令人欽佩的,即使是在這種山河破碎、浴血抗戰的時期,中國教育和中國教師仍然令人欽佩地肩負起了民族人才培養和發展的重任。這種能夠承擔重壓、力求民族崛起的精神,是復興中華的偉大動力。雖然中華復興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初才逐步實現,但其內在精神是一直延續和傳承的。這一時期雖然是中華民族最為困頓的時期,但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浴血重生的時期。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教育用自己的應戰,延續了中華民族在知識和人才領域的新希望。最終迎來在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復興,王者歸來。

2.3 新中國建國初教育蘇聯化:應對社會混亂的挑戰的應戰

新中國建國初,最困難的在于如何建設一個新世界[11]。面對中國自清朝末年開始的近四十年的分裂和混亂,國家需要重新建構社會秩序,提升科學技術水平,重新建構社會道德,三者都需要重建中國教育。中國教育所面臨的挑戰是艱巨的:如何應對當時西方國家的封鎖,并保持科學技術發展和人才的快速培養,如何應對當時的普遍性的大規模學校建設,如何培養中國社會文化和教育自信……這每一項都是極為艱難的挑戰。

中國教育在此時期極為艱難,有著那個時代特有的頑強和精神高度,實現了一系列的應戰:其一是快速地實現學校教育的正規化,普及中小學教育[12]。其二是全國學校教育學習前蘇聯的凱洛夫教育學,建構了前蘇聯模式的教育教學模式。其三是為了快速培養各行業亟需的專業人才,中國教育采用了前蘇聯的專業化教育模式,開辦了大量中等專業學校,在短時期內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其四是為了確保社會的穩定和統一,采取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并大力強化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并一直延續至今,促使中國社會在思維和道德上,有著明顯的同質性,這一點確保了中國社會的穩定和和諧。其五是翻譯了大量前蘇聯的相關教材,并編寫了中國自己第一次成體系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系列教材,為中國學校教育內容的體系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其六是向前蘇聯和東歐等國派出了大量留學生,學習相關科技和教育,為新中國的科技發展和人才建設做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整體上看,這一時期的中國教育的應戰是成功的。在建國初的短時期,新中國建構了自己的教育內容體系、學校體系和道德體系,并逐漸形成了中國自己的教育模式,結束了中國教育幾十年的混亂局面,開始了教育正規化。這一正規化是在馬克思主義和凱洛夫教育學指導下進行的,前者是哲學體系,后者是具體的教育理論體系,兩者構成了中國教育的核心理論支撐體系[13]。

2.4 改革開放時期再度學習西方:追趕西方科技的挑戰的應戰

改革開放初,所面對的時局是極為嚴峻的。西方社會經歷了經濟和科技高速發展的十年,這一時期中國教育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所面對的具體挑戰有: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社會經濟與科技的巨大差距,導致對中國社會的部分傳統都產生了懷疑;對中國文化部分失去自信,對西方文化的崇拜進一步加深;道德高地失守,如果說清朝末年中國道德領域仍然自信,建國初道德自信和精神建設都非常優秀[14],那么改革開放初則是一定程度上的道德自卑;西方文化和消費主義在中國進一步侵蝕,導致一定程度上的社會道德危機。

面對一系列的嚴峻挑戰,中國社會和教育都作出了相應的應戰,中國教育的具體應戰主要有:其一是面對與西方經濟和科技的巨大差距,中國重新建構了學校教育體系,將文革中被混亂化的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重新引上正軌,并歷史性恢復了中國高考。其二是重新審視西方科學技術和哲學社會科學,并翻譯了大量相關著作,西方優秀的科學技術和哲學社會科學著作重新大量進入了中國學校教育。其三是重新派出大量留學生,學習西方教育和科學技術。其四是強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為中國社會的基礎性國民素養構成打下了重要的教育基礎。其五是采取了重點學校模式,設置中小學中的重點學校,高等教育階段設置985和211工程學校,目的在于重點培養精英人才。

這一時期是中國教育重新正規化的時期,也是重新加入世界教育體系的時期。中國最終成功地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這一點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巨大歷史意義,因為這確保了國民的基本素養的質量。實現了中國高等教育規模的大擴張,保障了中國經濟發展中亟需的人才的培養,雖然在創新人才角度培養質量并不算高,但在這個經濟追趕時期,培養出能夠復制和學習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人才就基本足夠了。這兩者,中國教育都完成得相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教育與人才領域成功支撐了中國經濟30余年的快速增長,直到今天。

2.5 當前中國教育:復制型走向創新型的時代挑戰的應戰

當前中國社會,面臨著一個新的重大挑戰,這個挑戰就是如何從復制型走向創新型社會[15]。中國綜合國力從鴉片戰爭開始急劇下降,經歷了軍閥混戰、抗日戰爭時期的谷底,之后慢慢回升,今天中國重新成為了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經濟、科技、文化的自信逐步恢復,但自信度仍然嚴重不夠。這表現在對中國文化缺乏自信,對西方社會盲目崇拜,對西方意識形態盲目神化等方面。如何建構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仍然是極為艱難的時代挑戰。

在經濟上,中國社會經濟轉型任重道遠。在科技上,中國社會的創新度存在相當問題。在文化領域,如何在國際理解的大趨勢下,保持中國文化的尊嚴和自信。在教育理論領域,如何應對新時代中國道路的理論建設問題。在教育實踐上,面臨著應試傾向問題,過度競爭問題,教育公平問題等。如何建構中國特色教育,應對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問題的系列挑戰,實現社會和諧發展,培養有創新能力與素養的創新型人才,這些都是中國教育面臨的新的時代挑戰。教育不能滿足于復制舊的社會制度和文化體系,這極可能導致社會日益封閉和保守,如果一個社會只能用舊經驗來面對新挑戰,這樣的民族必然走向衰敗[16]。所以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保持創新型教育至為重要。實施創新教育,是中華民族走向全面復興的通行證[17],也是教育領域實現中國夢的時代應戰[18]。

中國教育如何應對時代的挑戰,這是一個面向未來的問題。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教育在以下領域中作出了自己的應戰:其一是實施了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的是改革中國基礎教育的應試傾向,培養創新型人才。不管結果如何,這個應戰本身就是主動回應時代挑戰的舉措。其二是重新開始教育均衡化發展戰略,在基礎教育領域取消了重點中小學,教育均衡化發展是國家穩定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公平和教育民主的重要體現。其三是應對國內經濟發展低端人才的缺口,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合格的技術工人和高級技工,這是針對經濟發展的挑戰而作出的直接的教育應戰。其四是逐步開始的大學重建,提升高等教育學術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這包括一系列高校的內部改革。目前這一點相對滯后,如何在高等教育中培養學術精神、崇尚知識和智慧,培養理性大學,仍然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持久的重大挑戰。其五是嚴厲打擊教育領域中的系列違背教育基本道德的教育腐敗和行業行為,如中小學中的補課行為,高等教育中的招生腐敗,這是建構中國教育的正義性的重要基礎,未來仍然需要加大力度。其六是,在教育領域確保中國社會主義理論指導[19],并加大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確保社會道德水平,確保中國整體的思想和精神領域的穩定[20]。

從中國教育發展的視角看,要從當前復制型走向創新型,中國教育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都需要深入改革以應對歷史挑戰。在基礎教育階段,最需要盡快實施的有兩方面改革:其一是必須盡快提升中國中小學教師的整體素養,重點是提升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教師的比例。本科及其以下學歷的教師所接受的主要是復制型教育,這種學歷的教師在創新型教育上存在先天缺陷。沒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以上學歷的中小學教師,中國的基礎教育的創新型轉型將是無源之水。其二是中小學必須逐步推行小班制,目前中小學采取的大班制的教學模式是標準的復制型教學,極不利于創新型教育的轉型。

在高等教育階段,挑戰更為嚴峻,因為國家的創新主要來自于高等教育階段的學者群體和研究生群體。中國高等教育至少要在兩方面大力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其一是提升大學教師群體的學術能力和教學能力,不具備學術能力的大學教師注定是復制型教學,既不能把握學科前沿,也不具備引導學生創新發展的能力,所以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在于提升大學教師群體學術素養。其二是提升中國研究生及其以上的人才的創新研究能力。同時從社會角度上看,還必須大力提升中國社會對知識、學術的尊敬,這一點對于中國的國運具有歷史性意義。一個崇尚學術和知識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如果一個民族內部過度崇尚金錢和權力,那么這種民族遲早會沉淪。今天中國應該大力提升中國民眾知識素養和學術精神,消除功利主義和拜金主義,對抗因為經濟至上而必然帶來的工具主義盛行,最終實現民族的精神提升、科技發展和社會和諧。

3 近代以來中國教育應戰的歷史經驗

整體上看,近代以來的中國教育應戰是成功的,在每一個重要歷史時期,都較為成功地完成了應戰的任務。總體上看,近代以來中國教育應戰的歷史經驗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是教育應戰需要適應中國國情,同時需要建構中國特色學校教育體系與教育理論體系。中國不同于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雖然前蘇聯、美國、日本、德國等國的教育,都對中國教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展啟發和幫助很大,但簡單的復制不可能帶來完全成功。如前蘇聯的教育模式給中國教育帶來了效率,但也帶來了僵化。從未來視角看,美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可能會給中國教育極大啟示,德國的職業教育的經驗,也將是中國教育的重點學習對象。中國教育在歷史發展中,既不能過度復制他國教育,也不能簡單排外,要揚棄學習他國教育經驗,并結合國情以應對時代發展的挑戰。

第二是必須理解中國教育的特殊性。中國教育的特殊性既在于儒家文化圈對教育的極端重視,導致中國家庭對學校教育的重要關注;又在于中國社會對教育的過度期待,將過多的壓力施加于教育。中國教育或許是全世界所承受壓力最大的學校教育。在中國,學校教育既承載著個體出人頭地的希望,家族和家庭的希望,還有國家和民族復興的希望。但教育本身不能是功利主義的,這種期待本身就極容易導致中國學校教育走向功利主義。所以中國教育發展不能僅僅局限在眼前的小的社會挑戰上,如就業率,教育回報率等,而應該面向民族的未來發展,以數百年甚至千年的歷史眼光審視,這樣才能確保中國教育不限于功利主義的歷史泥潭之中。

第三是要研究和建構中國教育哲學,理解中國教育思維范式。這是當前中國教育需要自我反思的領域,如中國教育哲學體系的內在構成,中國教育的思維范式,中國教育的基本價值體系,都是中國教育發展需要重點分析和澄清的領域。如果不能弄清楚中國教育的基本假設、中國教育的基本價值體系等,中國教育的發展將是無頭蒼蠅,在學習上也可能陷入東施效顰,一邊學習,一邊拋棄自己,最終迷失自我,也找不到自己的問題,更難以在時代挑戰中找到自己的正確發展方向。中國近代以來教育成功應戰的根本仍然是靠實踐,不是靠本本和對他國教育體制的復制,這與中國社會發展同理,未來發展仍然如此[21]。中國教育需要在發展中建構教育的中國范式,樹立中國教育自信。

第四是如何建構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上的教育范式,是中國近代以來教育領域在道德倫理領域中的巨大挑戰,其應戰結果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類社會的價值觀的多維性。中國社會是相對于當代世界主流的西方自由主義價值觀之外的重要的差異構成,中國從來都是而且將繼續是一個社群社會[22]。

“中國具有寶貴的傳統,這種傳統屬于人類共同遺產的組成部分并且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都未曾有過的歷史經驗。”[23]社群主義價值觀體系導致中國社會在教育、文化和其他領域均與西方社會有重要差異。中國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構成其一是社會主義價值觀,其二是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美德。兩者都有著倫理學上的社群主義的明顯特征。這一點決定了中國教育在應對歷史挑戰中,必然有著自己的相對于西方教育的發展差異性構成。如果中國社群主義價值觀教育范式成功建構的話,那么將為人類帶來一種新的充滿自信的教育范式,至少使人類教育發展多一種可能的選擇。

第五是必須確保中國教育領域中的挑戰的持續存在,否則就容易導致教育的過度保守性,進入挑戰與應戰之后的發展停滯,失去教育自我發展的生命力。教育本身是具有強大的保守性的,中國教育在歷史上具有相當長的發展停滯時期,所以在中國教育的未來發展中,必須確保中國教育領域中的挑戰的持續存在。保持對教育改革的敬意,以此確保中國教育發展的動力,避免中國教育陷入發展停滯。通過教育挑戰,確保中國教育發展的敏感性和改革思維的持續存在,如此,才能保證中國教育發展的持續的生命力和創新力。

[1]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G]//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3.

[2][20]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的現代化[M].國家社科基金比較現代化課題組譯,2005:357,388.

[3][4][5]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73,113,106.

[6]童福勇,等.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實業教育、師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0-51.

[7]陳學恂,田正平.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留學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4.

[8][9]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00,453-460.

[10]田正平.中國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408-414.

[11]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38.

[12]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80.

[13]楊東平.百年回首:中國教育現代化之夢[J].科學中國人,2003(4):12-14.

[14]強世功.政制發展之謎:下:香江邊上的思考之十三[J].讀書,2009(2):52-53.

[15][17]張志勇.創新教育:中國教育范式的轉型[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9,2.

[16]馮增俊.全國統一高考制度與中華民族創新精神[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4):26-31.

[18]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01).

[19]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4.

[2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82.

[22]郝大維,安樂哲.先賢的民主:杜威、孔子與中國民主之希望[M].何剛強,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9.

[23]謝和耐.中國社會史[M].狄昇,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567.

責任編輯文嶸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5.013

G521

A

1004-0544(2017)05-0071-06

重慶市2015社科規劃項目(2015YBJY066)。

冉亞輝(1977-),男,重慶奉節人,教育學博士,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系主任,重慶師范大學中國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猜你喜歡
挑戰發展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嘰咕樂挑戰
嘰咕樂挑戰
嘰咕樂挑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国产女人在线| 欧美在线导航|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99国产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欧美精品二区|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AV老司机AV天堂|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韩国福利一区|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 aⅴ免费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综合网|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婷婷六月| 欧美一级在线|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国产99精品视频|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你懂的|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国产女人在线|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久久公开视频|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免费毛片a| 国产欧美性爱网|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四虎影院国产|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91视频99|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九九香蕉视频|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91精品专区|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99ri国产在线|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亚洲清纯自偷自拍另类专区|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