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偉
(信陽農林學院文學藝術教學部,河南信陽 464000)
霧霾治理的自然生態審美思考
霍偉
(信陽農林學院文學藝術教學部,河南信陽 464000)
從生存、家園、棲居者的觀念對自然進行生態審美,關心自然的生命,關注自然的整體性,改造和維護自然被“人化”后的不足,對尋求當前霧霾治理的路徑有著生態美學方面的啟示——珍視自然、愛護自然、照料自然。關鍵詞:霧霾;自然生態審美;存在;家園;棲居者
當下,由霧霾引發的交通阻塞、器官病變、經濟受制、社會穩定受破壞等問題,引發了人們“談霾色變”的群體性心理恐慌。霧霾成為目前的一場新型生態災難。如何看待、治理、防控霧霾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筆者試圖從生態美學的角度出發,借對自然進行生態審美的幾個觀念,來探討霧霾治理的生態美學路徑。
工業文明以來,人類對自然規律肆無忌憚的漠視與違逆,對自然資源處心積慮的開發與攫取,導致了全球性的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造成了嚴重的全球性生態危機。帶著對生態危機的反思與批判,生態美學應運而生。
生態美學是在探索人與自然審美關系的基點上,思考人與社會、與宇宙、與自身的多層審美關系,從而改變人類的非美的存在狀態,構建新型的符合生態規律的審美的存在狀態?!斑@是一種人與自然和社會達到動態平衡、和諧一致的處于生態審美狀態的嶄新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觀?!保?]生態美學是一種對系統和整體的研究。正如曾繁仁所說,“生態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生態系統的美學內涵”,“所謂生態系統的美既非純自然的美,也非人的‘移情’的美和‘人化’的美,而是人與自然須臾難離的生態系統與生態整體的美?!保?]在諸多生態美學問題中,生態審美是其核心所在,而人對自然生態的親和與審美是人的本性的重要表現,因而自然生態審美又是生態審美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何對自然進行生態審美,筆者比較贊同趙奎英[3]的觀點。在《論自然生態審美的三大觀念轉變》一文中,趙奎英首先明確了生態審美的內涵——關注生命、關注家園、注重相互關聯,之后從海德格爾的現象學理論出發,闡釋了對自然進行生態審美時應采取的存在的、家園的、棲居者的觀念。
2.1 存在的觀念
趙奎英認為對自然進行真正的生態審美,必須摒棄自康德以來在審美中注重自然的形式的審美理念和審美實踐,因為這種方式的選擇性和排他性會遺漏缺乏形式美的自然,會讓人們認為缺乏形式美的自然不美,為人們傷害、破壞自然留下可趁之機,從而對自然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甚至威脅其存在。所以,“如果我們真正地熱愛自然,生態地對待自然,是不能只注重自然的形式而漠視自然本身的存在的?!保?]從這一視角出發,自然首先應該是存在的,然后對自然的審美才可能發生,同時,只有真正關心自然的存在,對其審美才可能是生態的。接著,趙奎英考察了“自然”的現象學存在論涵義,認為“自然”不是供人審視的對象,而是真實的、鮮明的生命存在,是灌注生氣、渾然合一的生命整體,也是活潑潑、光燦燦的生命涌現。如果人們秉持這種自然觀,“就不會只被自然的形式打動,更會被自然的那種綻開著、涌現著、生成著的生命存在所打動”[3]。同時,“才能更深切地感受自然的生命存在,獲得與自然在生命存在根基上的最深刻、最內在的關聯?!保?]
以存在的觀念對自然進行生態審美,認識到自然不是人類任意妄為的對象和場所,而是由無數生生不息的運動和生長組成的一個洋溢著生命之美的世界,這不僅是生態審美的題中之義,更會改變人對自然的思維與實踐方式。
2.2 家園的觀念
趙奎英先指出了存在于中西方美學中的將自然物從其所處的環境中分離出來,對自然進行“對象模式”欣賞的傳統,闡釋了這種傳統的不足,指出若要對自然進行真正的生態審美,須有“家園”意識。趙奎英從海德格爾現象學存在論的角度闡釋了這種意識——人在世界中存在,與世界共存,與世界相處得其樂融融,人之于自然好比“在家”。趙奎英說:“只有當我們不是把環境看成對象,而是看作人棲居其中的家園,才能真正實現自然審美的生態化轉變。也只有當我們把自然當作家園來看時,我們才會更切身地關心自然、熱愛自然?!保?]而這種對自然的家園意識逐步改變人們心態的同時,會在潛移默化中修正、改變著人們對自然的行動,讓人們像愛護家一樣愛護自然。正如羅爾斯頓指出的那樣:“這是生態的美學,并且生態是關鍵的關鍵,一種在家里的、在它自己的世界里的自我。我把自己所居住的那處風景定義為我的家。這種‘興趣’導致我關心它的完整、穩定和美麗?!保?]所以,當一個人把自然當作家園時,就會主動地關心其健康與安危,也會主動意識到,家園與其周圍的一切都是普遍聯系的,是與天地神人四方世界共存,與天地萬物和諧統一的。認識到這些,人也就可以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或“在家”,實現與自然的安然共處。
以家園的觀念對自然進行生態審美,走出了人與自然主客二分的窠臼,多了人對自然的親和、關愛。如果人類真正將自然視為家園,就會樂自然之樂,憂自然之憂,會竭盡全力讓家園變得更好。而一旦人有了這種發自內心的親和感,也就不會肆無忌憚地傷害、破壞自然環境了。
2.3 棲居者的觀念
如果以家園的觀念對自然進行生態審美,人的角色就會發生變化。人不再是以“主體”的身份對自然進行風景式觀賞的觀賞者,而是更關心自然本身之存在的“在家園中棲居的棲居者”[3]。趙奎英指出,觀賞者審美與棲居者審美不同,觀光者審美把自然當作風景畫來欣賞,凸出人類視點的作用,人類通過俯視或是觀察來看待自然,而非將自然當作自然,因而觀賞者審美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自然審美,其是視覺的奴隸,由此促動的自然環境保護,不顧自然的整體精神、存在、生命,是有選擇性的、帶功利主義的,體現了一種“審美消費主義”從而會導致生態災難。要進行真正的生態審美必須由觀光者轉變為棲居者。所謂棲居者,就是要把自然當作家園來經營而不是觀賞。趙奎英依然從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哲學闡釋了這種審美狀態,認為“作為棲居者的審美可以說是從自然之內或之中進行的‘在之中’的審美?!币布词恰耙环N依寓于、逗留于、棲居于自然之中的、對自然充滿熟悉、關心和照料的審美”[3]。在這種審美關系中,人的肉身與精神都楔入到、參與到、融會到自然之中,自然的生命與靈魂也深深地嵌入到人之中,二者互為參與、互為交融,人不再站在自然之外觀賞自然,自然也不再是簡單的審美對象。作為棲居者,人要破除把自我視為自然的中心進行高高在上的俯視,要將自身融入自然存在者整體之中的同時,努力把自然提升到一定的境界,對自然做生態的把握。
從棲居者的觀念對自然進行生態審美,將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審美化、生態化了,使得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更哲學化的闡釋,也為人更好地與自然相處提供了現實指導。
霧霾,主要指空氣中的氮氧化物、顆粒物濃度過高,致使污染物不易擴散懸浮于空氣中,從而導致的空氣渾濁、空氣質量低、能見度低等空氣污染現象。霧霾污染主要是人為導致的PM2.5過高。如工業生產產生的工業廢氣廢渣,居民生活排放的油煙,激動車排放的尾氣,以及建筑工地揚塵等。
程相占[5]提出“任何理論的功能和價值都在于揭示現象,美學理論的價值也在于它對現實生活中各種審美現象的解釋效力?!倍P者認為,美學理論的價值更在于對實踐的指導意義。以存在、家園、棲居者的觀念對自然進行生態審美,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視角,為霧霾的治理拓開了生態美學路徑。
3.1 樹立自然存在意識,珍視自然的生命
自然是一種有生命的存在,其不僅維持人類的身體所需,也滋養人的精神,豐富人的內心世界。但在現實生活中,在“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雙重刺激下,出現了“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自然成了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儲存所,成了人類橫加利用、任意宰割的對象,成了堆積廢棄物的垃圾場,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現象比比皆是。正是人類對自然無度的傷害,導致了霧霾等生態災難的發生。要改變現狀,就要樹立起自然的存在意識,樹立綠色消費理念,珍視自然的生命。綠色消費是指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特征的消費行為,崇尚勤儉節約,減少損失浪費,選擇高效、環保的產品和服務,降低消費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等都是綠色消費的應有之義。其是保護環境、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體現。
自然存在意識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可以引導人們形成節約資源,克制不合理消費的生產生活習慣,樹立綠色消費觀、形成環保生態的思維方式,珍視自然的生命。綠色消費滲透在生活的各方面,如使用綠色家電避免對地球大氣臭氧層造成破壞;選擇綠色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減少汽車的使用率,減少尾氣排放等。此外,還應提倡適度、理性、有節制的物質消費等,只要從一點一滴的身邊事做起,將環保觀念牢記于心,營造出全民共同協作治理霧霾的氛圍,霧霾污染將從源頭上得到遏制??傊灰灰晃对诶娴内厔菹聦ψ匀贿M行無度的開發,對環境進行惡劣的侵犯,霧霾的消除是指日可待的。
3.2 樹立自然家園意識,愛護環境
樹立自然家園意識,首先要破除“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叭祟愔行闹髁x”是以人的需要、人的判斷等為中心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認為只要能滿足人類利益的行為即是合理的、科學的。當下,要想真正治理好霧霾,務必要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樹立起自然家園意識,糾正以人的利益為中心的狹隘觀念,認識到人是依寓于自然而在自然之中的,應當尊重、愛護自然,人應當從整體、長遠的利益出發,珍惜自然資源,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維持生態平衡,真正做到像愛家一樣愛環境、愛自然。
其次,既然自然是“家”,“家庭成員”要從自身做起,為保護自然環境作出應有的貢獻。具體來講,政府要通過轉變發展理念,刷新發展思路,因地制宜地制定霧霾污染治理方案;積極推進立法進度,加快出臺空氣質量標準,以政策強制的方式規范個人、企業的行為等。企業是大氣污染排放的主體,應通過技術革新,承擔起防治大氣污染的責任,減少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確立綠色發展理念,明確企業生態責任,維護生態利益,實現企業利益與生態利益的雙贏。作為個人,要形成尊重、愛護自然的生態意識,在自然家園意識的影響下形成綠色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敢于堅持生態正義,對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主體予以譴責并付諸實際行動進行阻止和維護,如發現有工業企業違規排放大氣污染物,要積極向政府有關部門進行舉報。對于有利的生態行為要積極參加和支持。此外,環保組織可以發揮他們的號召作用,為廣大群眾普及霧霾的相關知識,倡導公眾積極參與環境保護事業,同時以身作則采取實質性的環保行動,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推動霧霾治理工作的長效發展。多個主體共同努力,霧霾問題才會得到逐步改善。
3.3 樹立自然棲居者意識,“照料”自然
3.3.1 創新霧霾治理理念。霧霾是典型的跨界危機,治理需要打破地方行政部門職能邊界形成的治理系統,建立區域聯防聯控新機制,打破各自為政的行政管理制度,制定系統性的治理方案和措施。如建立統一的監管和處罰機制,設立專門的機構對污染進行評估,形成統一、聯動、合作的霧霾治理新格局(如可以劃分東北治理區、京津冀治理區、長三角治理區等)。同時,各個區域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差異化的霧霾治理措施,增強霧霾治理的針對性。
3.3.2 創新綠化建設理念。對于城市治霾、防霾來說,加強城市綠化建設,首先要擴大城市綠地規模和提高自然覆蓋率,增加人均綠化面積,這樣可以有效降低大氣顆粒物與揚塵含量。另外,營造良好城市通風系統和順應城市風向建帶狀綠地網絡也能有效治理霧霾。
3.3.3 建立綠色交通系統。主要方法是,通過提高汽柴油汽車準入標準和鼓勵燃油車輛加裝壓縮天然氣(CNG)等實現汽車尾氣凈化;大力發展城際間軌道交通系統和建立“智能交通”循環系統,以減少機動車尾氣的排放;積極推廣電動公交車和電力出租車,大力發展電能和太陽能新能源汽車,通過建立步行綠色道路網絡、自行車綠色道路網絡和生態綠色道路網絡應對霧霾災難沖擊。
3.3.4 優化能源結構。大力開發利用氣候資源和可再生資源等綠色清潔能源。淘汰火力發電廠,加強火電廢氣處置和監管。大力推廣新能源的使用,積極開發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推動天然氣發電和熱電聯產,降低煤炭等污染物排放高的能源使用比例,提升清潔能源比例,對大氣污染物進行總量控制。
從有關自然生態審美的存在、家園、棲息者的角度出發,來探尋霧霾治理的具體路徑,不僅拓展了生態美學的研究空間,也為霧霾治理提供了新的視角與可行性策略。霧霾污染形勢嚴峻,但如果以生態的眼光和行動,以足夠的智慧、魄力、信心及必要的耐心來治理霧霾,霧霾的消除指日可待。
[1]章海榮.生態倫理與生態美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曾繁仁.生態美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趙奎英.論自然生態審美的三大觀念轉變[J].文學評論,2016(1):145-153.
[4]阿諾德·柏林特.環境與藝術:環境美學的多維視角[M].劉悅笛,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5]程相占.霧霾天氣的生態美學思考[J].中州學刊,2015(1):158.
Thinking of Nature-Ecological Aesthetics about Haze Governance
Huo Wei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Art Education,Xiny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Xinyang Henan 464000)
From the inhabitants,their homes,the survival concept of natural ecological aesthetic care,take care of the natural life,pay attention to the nature of the whole,renov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nature which is"humanized",it has the inspiration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for seeking the path of the current haze gover?nance--treasure and cherish nature,care for nature.
haze;nature ecological aesthetics;existing;home;inhabitants
B834
A
1003-5168(2017)02-0143-03
2017-01-12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社科聯、河南省經團聯調研課題“生態美學視域下的霧霾治理研究”(SKL-2016-1749)階段性研究成果。
霍偉(1986-),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文藝理論基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