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凱
人類DNA中有大量“垃圾”站不住腳
劉元凱
有關人體DNA中的“垃圾”或稱無用基因的報道不少,有的計量達到75%,令人不解。筆者研究了生物變異和進化的機制,從其變異過程和遺傳機制看,清楚地表明了基因與有機體結構的關系是嚴格的相互對應的,不存在“垃圾”DNA。
“垃圾”DNA;無用基因;生物變異的機制;生物進化的機制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科學家對人類遺傳物質DNA的生理生化性質及性狀遺傳有了深入研究,但對其形成的機制和過程知之甚少,不了解DNA形成的條件和特點,就說不清它存在的真實意義。
第一,在生物進化的道路上沒有形成“垃圾”DNA的過程。生物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進化而來,是生物體適應前進路上變化的環境進化而來。其機制是:每一個變化著的環境刺激生物體時,生物體就產生應對反應信息,并記憶在后代的初胚細胞中[1],成為后代在相應環境中發出產生相適應機制的指令,并成為穩定的遺傳代碼。生物在進化全過程中積聚起的一個又一個遺傳代碼就構成DNA,也就是說,生物體的每一個細微部件都由一個代碼——基因調控著,沒有一方缺失,也就沒有產生無用基因的過程。
第二,在生物遺傳的過程中,沒有擅離職守的逃兵,就不會出現無用基因。兩性生物子代的特征特性無不是雙親的混合,表明了卵子和精子受精時雙親的遺傳性狀物質進行了無微不至的充分融合,但又在復原人體結構時不產生任何差錯,表明了生物體的每一個構件的遺傳指令發出者——基因,在這個時候都發揮了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沒有當逃兵的。因此,所謂基因無用或75%的DNA是“垃圾”是沒有道理的??赡苁菦]有注意到初胚細胞形成時就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指令作用的大量基因,在生物以后的生長發育階段處于合理的休止狀態而被誤解了。
第三,人類存在大量無用基因與常識不符。從生物進化的方向看,生物無不是向著不斷完善自身生存能力的方向造就自己[1],沒有任何理由同時造就一些無用基因,而且是如此之多。再退一步說,如果還有我們分析不到的原因,人體中的確存在大量無用基因,它們就是一些缺乏活力的基因,就不能在兩性細胞內含物充分融合時融入其中,只能成為新一代初胚細胞中的垃圾,給整個新生命體造成這樣或那樣的損害,這在事實中并不存在。如果雙親的“無用”基因有活性,能融入兩性細胞的融合體中,又能回頭合成兩性性狀的基因,就一定不是無用的,否則就不符合事物發展的根本法則。如果是身體原始構件退化到完全看不到蹤跡,其調控基因也會完全消失,因為生物體都有正常的愈傷消腫的自然力[1],這是在大多數人生活中都發生過的情況,所以正常生物體內沒有DNA“垃圾”。
人體的所有結構及其功能都是自然形成的,它精致絕倫,未必在百年之內能被研究完善,足見自然條件的神奇。自然條件的神奇不外乎環境條件對人體的影響,筆者分別查明了環境條件對生物的影響,就解開了“生物的一般性變異的機制”、“突變的機制”、“進化的機制和哺乳動物性別決定的機制”等重大理論問題。人們對基因的誤解也還與沒有聯系環境條件進行繼續分析有關,忽視了環境因素對基因的啟動作用。近來的表觀遺傳研究報告對此有所描述。
理清DNA中的“垃圾”問題,有利于我們對生物學中深層次問題作出是非分明的正確判斷。過去半個多世紀,創新生物資源之路之所以走得那么艱難,原因就在于對創新理論的判斷錯誤[2]。
[1] 劉元凱.發現生物突變和進化的機制[J].黑龍江科學,2016,(05):154-156.
[2] 劉元凱.植物人工免疫的抗病性可以遺傳[J].黑龍江科學,2016,(07):4-8.
Human DNA has a lot of “garbage” which is untenable
LIU Yuan-kai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reports about “garbage” or unwanted genes in human DNA, and some reaches to 75%, which is puzzling. The author studies the mechanism of biological variation and evolution, and it is clear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s and organism structure is strictly corresponding to each other from its variation process and genetic mechanism, and there is no “garbage” DNA.
“Garbage” DNA; Useless genes; Mechanisms of biological variation; Mechanisms of biological evolution
2017-05-20
劉元凱(1930-),男,研究員,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前理事,原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攻關局聘農業專家,國務院授科技特殊貢獻獎。對TuMV病毒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獲中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Q953
A
1674-8646(2017)12-0000-02